|
|
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类论文:浅谈农村初中留守生的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19-04-03 10:52:19

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类论文
浅谈农村初中留守生的应对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近几年来,为了生活上的压力学生的父母都背景离乡,边远山区越来越多,“留守学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家庭教育缺位,父爱母爱缺失,沟通交流缺少,有效监护缺乏,使得“留守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多年的班主任,如何对待本班的“留守学生”,让我心有体会。
正文:从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的早期经历的发掘到观察学习理论对父母榜样力量的强调,再到人本主义倡导的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心理学中的各家各派都对孩子成长中的家庭因素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导致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可能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程度和沟通,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生影响。其中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显著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亲情是指亲人之间的感情。亲情是人世间最真至纯的情感,它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激发进取,因此,亲情是教育最好的源泉和支持,亲情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生活有着丰富的滋润和营养作用。亲情教育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取代的,孩子渴望亲情,也最需要亲情的温暖。但留守孩子的亲情教育刚好是最缺少的,也是最不能得到满足的,也是他们感到最委屈的地方。
在对留守孩子“什么是家”的调查中,回答最多的是“父母就是家”,即使家里建有很好的房子,大部分的留守孩子还是认为父母才是家。可见,父母是孩子最无私的帮助和依靠,父母的亲情关怀是最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留守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在身边的陪伴,缺少父母温馨的亲情关怀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不足。留守孩子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亲情关怀缺少有关。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就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就可能会致使有些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教师同学甚至亲人生了隔膜感。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二次,在家时,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不在家时,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同意干什么,使一部分“留守学生”形成了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学校缺少配合,他们工作地点经常变更,居无定所,学校、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不要说平时,就是遇上急事,也往往是束手无策。有的打工家长,思想狭窄,教育水平低下,只是一味地强调,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在外务工供养孩子生活、学习很不容易,对孩子一味地强调考试分数,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还是不行的,要求高,加大了留守孩子的心理压力。隔代教育往往又力不从心,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又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教师管,在家少人管、节假日无人管的恶性循环,出现了管教上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在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失去了约束和引导,随意、散慢、任性得以助长。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钱都由孩子来掌握。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遍地开花,很多营业主为利所图,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于不顾。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人民的生活水平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不断地往上涨,这也是促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娱乐场所的原因之一。
因此,与初中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是教师。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既有与父母类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于父母的一面。从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每个班级总有几个学习有困难,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我们简称“学困生”。这些学生尽管是极少数,但颇使教师感到刺手、头痛,若是处理、教育不当的话,将会对整个班级或学校的教育产生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教学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全面发展。”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分析他们的成因,寻找对策,把爱倾注给他们,千方百计采取措施转化“学困生”。
我从事教育几年中,对我班和我任教的其他三个班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这些留守学生监管抚养方式大概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既隔代抚养型(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抚养)、在校寄宿型(寄宿于学校)、亲朋寄养型(寄养在亲朋家里)、独立生活型(兄弟姐妹独立生活)。这部分学生占班中人数的41%,对这些学生我进行了多年的教育,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一定的效果,总结措施如下:
1、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
至于情感,心理及人格方面问题,父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作为一名班主任有可能很难接触到留守学生的父母,但可以通过手机,电话或网络跟父母每天都进行沟通,关心留守学生的同时也要了解父母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及时反应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给家长,也可把家长的情况告诉给留守学生,这样才能对每个留守学生的家庭有深入的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关心,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2、给学困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学困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长期学习目标(一学期或者整个初中阶段),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帮扶学困生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这项活动还要总结优缺,持之以恒。
3、重视心理辅导,树立学习信心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一般说来,“学困生”不求上进,自暴自弃。往往是由于他们多年来被忽视,冷落的结果,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要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对他们进行辅导,要特别善于发现他们身是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唤起他们对生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针对“学困生”怕爱斥责,怕爱冷遇的心理,教师要地各种场合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不挖苦,不讽刺。班上学生冯某,学习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爱学习,针对这一状况,我能耐着性子开导他“没关系,慢慢来”“你再想一想,或许答案就能做出来了。”当他有了点滴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我就及时表扬”。“你真行,你真棒!”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亲切的微笑,都能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4、对待 “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高尔基说:“谁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谁,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优等生和所谓“问题学生”有了错误,班主任在处理过程中要一视同仁,惩罚合理,不要在态度上和惩罚上有什么不同,面对有错误的优等生不予批评,不了了之,而对“问题学生”却大训特训,狠批一顿,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千万要不得。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地尊重信任与理解。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一颗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
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要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木头疙瘩!”……这种心罚的副作用很大,学生觉得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与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5、要给予一颗“心”。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五心”。
5.1、感情上倾注“爱心”
可能一提起 “问题学生”,很多老师就爱不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多看他们的优点,少看缺点;多鼓励,少批评。给予他们的爱要多一些,用真心、真情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就会使他们改掉恶习,走上正轨。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都来当这个“教育之神”吧!在自然界,太阳给予我们温暖和光明,我们离不开太阳,在我们的心里,也应有个太阳,去温暖和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个太阳就是爱。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你心中有个太阳吗?
5.2、日常生活中多“关心”。
在日常生活中,学困生难免发生一些困难事,作为班主任,要将学生这些事情挂在心头,当好学生的“保姆”,做到事事关心,学生有难,伸出援助之手,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学生的困难。课后多和学生接触,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班集体的温暖。做学生的贴心人,情暖学生心田。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你付出真情,学生会从内心感到老师一心一意为了他们,他们也就不好意思地做一些违背班级的事情了,只要工作做到家,学生就会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做好工作。
5.3、思想工作有“耐心”。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学困生思想工作,非一夕之功,很多工作非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可。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后进生”之所以“后进”,也绝非是旦夕所致。因此要想润物细无声,工夫全在于耐心。一些破罐子破摔的同学,更需要班主任耐得住性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要把学生思想上的疙瘩铲平,而不是听之任之,随其自由发展。只有耐心地做好学生的工作,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心齐气顺。
5.4、与人相处以“诚心”。
俗话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班主任与学困生交往必须以诚待人,以礼待人,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对痛苦者说句安慰话;对孤独者说句温暖的话;对胆怯者说句壮胆话;对自卑者说句自豪的话;对迷茫者说句开导话;对沮丧者说句鼓励话;对偏激者说句冷静的话;对懒惰者说句鞭策的话;对受冷落者说句公道话;对受困难者说句解围的话。
5.5、对待学生不能“偏心”。
公平地对待每个学困生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重要一环。如果班主任只看重“优生”,对“优生”处处予以关照、帮助,甚至对“优生”视作“宠儿”,而对差生却是置之不理,把他们丢在一起,不关心,不过问,瞧不起,甚至嘲讽,挖苦,听任其“破罐破摔”,这样势必造成“差生”更差,同时也造成了差生的逆反心理及与班主任的敌对情绪,班级管理自然是困难又加一层。更何况,许多后进生他们只是学习上掉队,但他们有着优秀的品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因此,“偏心”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大忌。只有用一视同仁地看待班上每一个学生,不以成绩好坏论“英雄”反而更热心地帮助学生,关心他们,这样才能师生齐心协力把班集体管好,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开展的有声有色。
“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脱离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据研究表明,小时候唯唯诺诺,“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很多都不会有大出息的,反而从小表现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本质不坏,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做出一定的成绩。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侯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
7、开展帮困活动,分享合作快乐
“学困生”由于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他们在学习或活动中都可能受到限制。在同学的眼里,他们是“另类”,不属于自己的群体,因而受到 排斥,被孤立起来了。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作为教师首先要利用自身榜样优势,以身作则地带领他们参与正常活动。另一方面,还应帮他们建立“学困小组”。让他们相互之间合作学习,合作游戏,使“学困生”在心灵上不感到孤独,寂寞,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具体做法为,安排2~3名优秀学生与一名“学困生”结成“帮困小组”,双方建立信任制度。优生有权督促差生完成各科作业;教师在中间起调解作用,并尽量把“帮困小组”的成员调整到最优化,即相互之间关系融洽。当“学困生”取得成绩,有进步时,帮困成员也将受到表扬和奖励。在开展“帮困”的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会了交流沟通、体贴关心、谦让和负责,更从中分享到了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用高度的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工作要做细,方法要得当。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就像一棵棵弯曲的小树苗,只要园丁精心浇灌,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育曲为直,育直为壮。不管“学困生”的学习有多么困难,不管“问题学生”身上有多少问题,只要他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就要用爱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书写出人生理想的答案。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