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德育论文:秩序比尊重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9-04-16 10:01:27
初中德育论文:秩序比尊重更重要
财电学区 周海英
这几年以来,我国教育界大力倡导尊重教育,强调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成长气氛,结果搞得教师如履薄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稍有不慎,学生就离家出走,家长就找你算账,媒体就给你曝光,领导就让你下岗。老师们深感困惑:尊重教育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该拿他怎么办?笔者认为,尊重教育不能走向极端,该惩戒时还是要惩戒。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的个性品质。然而,课堂作为整个班集体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一定的课堂纪律要求是不可或缺的。这几年以来,随着我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越来越不尽人意,特别是个别差生,在课堂上可以说是达到了放肆的程度,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老师善意指出他们的缺点,或许会迎来反唇相讥。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批判旧的“师道尊严”,我们积极倡导尊重、平等、以人为本等理念,要求教师“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一时间,曾经偏向教师的“权利之秤”,现在也开始向学生那边倾斜了。但是我们在欣喜之余,也要警惕新的不平等产生。我以为,师道尊严要不得,“生道尊严”同样要不得。学生需要尊重,但也需要学会尊重别人。
保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稚嫩的心灵不被伤害,这都是对的,但是,我以为尊重不等于让学生随心所欲。尊重学生,并不是说学生喜欢怎样,教师就让他怎样,由着他们的性子来。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完全有责任要求学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只要合理,没有特殊情况,学生应该服从。如果什么事都由着学生,课堂秩序怎么建立?尊重应该是双方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课堂秩序比尊重更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一个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人们共同遵从大量社会规则和契约基础上的。而课堂,是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个小型社会,所以严格而明确的课堂纪律要求,正是课堂这个学习场所的“社会规则”,是所有课堂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无条件遵从的。严明的课堂纪律要求,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遵从规则意识,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自已的个人权益与集体(他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尊重学生。为了实践这一理念,在“尊重”的名义下,有些学校允许学生在上课时上厕所,有的学校给学生设置了专门的吸烟室,有的教师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赏识”等新课改提出的这些理念,而一味的“尊重”学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在课堂上表现为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力”与“自由发展”,不敢否定学生的行为,就怕“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之中有爱迪生”。新课标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宽容”而不是“纵容”,他们应具备的是“个性”而不是“任性”。为师者应准确把握“尊重教育”的尺度,过分的尊重,将使我们的教育滑向“生道尊严”的那一端!
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意插嘴、喝水、上厕所,允许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同桌,表面上看起来,是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实际上这种违背正常课堂规则的不合理行为,势必会侵犯到其他课堂成员的正当权益,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秩序,干扰正常的课堂学习活动,最终将会损害所有学生的课堂权益。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并不代表对课堂纪律无序与无度的漠视。合理的课堂纪律要求其实正是对所有学生正当的课堂权益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石。因为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当所有学生的整体课堂权益得到了切实保证,个人的课堂权益才具有现实的意义。比如,如果所有学生都漠视课堂规则的意义,没有养成尊重他人和倾听他人的习惯与意识,随时随意地打断他人的发言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则课堂讨论就无法顺利和深入地进行,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课堂也会陷入混乱和失控。如果教师也没有正确的课堂纪律观念,对课堂纪律缺乏严明的要求,那么将导致“课堂活动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荡荡”的不良后果。
合理的课堂纪律要求,正是在限制学生部分课堂言行的基础上,达到规范学生课堂言行的目的,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课堂权益最大化,这也是现代社会规则意识的精髓所在。合理的课堂纪律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尊重他人意识、与人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合理地张扬自我、释放个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的规则意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