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德育论文 >
初中德育论文: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    发布时间:2019-04-16 10:12:22
初中德育论文: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
 
颍上县谢桥中心校   宁克标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毕业以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很复杂。在这些复杂的工作中,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我所在的颍上县谢桥中心校就有很多留守儿童,就我的七三班而言,45人中就有21人为留守儿童,占近一半,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迅速产生并发展壮大。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户籍管理制度滞后,大部分“农民工”还不能享受到市民待遇,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只好留在原籍,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上处于受义务教育阶段。其分布广,人数多,这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其特殊性在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
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时,大部分是一个家庭只出去一个。当父亲或母亲出去时间较长时,则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准单亲的家庭中。据有关统计,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比例约在20%,当他们双双外出时,则通常把尚在念书的孩子托付与人,从而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生活环境。从对孩子实施监护的托管人的层次与辈份,可把这种留守儿童新的"家庭"生活环境分为三类:
  1.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据我的调查,谢桥中学七年级三班的学生属于隔代监护的占24.5 %;父母均外出,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2.是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这种模式所占比例不多,这种监护的特点是:一是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事情可就不好收场;如果外跑出事,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爸妈,则会把亲戚朋友关系弄僵了。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二是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如在各方面的待遇上不公平,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是"外来人",易与寄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
  3.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也不多,且一般情况下,孩子至少要有一个已经上初中。在所调查的班级中,这种情况也一班只有1个。自我监护型的特点是: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调查得知,一个孩子经常把朋友请到家里玩,有一个晚上光是电话费就花了300多元。
(二)留守儿童生存状态堪忧
1.生活质量差。在我校,有34.2%的留守儿童生活孤单,得不到父母在身边的呵护照料,15.3%的留守儿童被寄养在亲友家里,生活得不到保障,13.5%的留守儿童饮食不洁、生活习惯差而患有较严重的胃病。
2.监护不力且亲情缺失。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其监护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1)隔代监护型,占74.34%;(2)上代监护型,占22.53%;(3)自我监护型,占31.3%。无论哪种监护类型,都存在监护不力且亲情缺失的共同问题。
3.遭受代理监护人漠视。据统计,87.6%的上代监护人均有自己的子女,由于血缘关系,代理监护人往往偏爱自己的孩子,对留守孩子有的漠视,有的甚至虐待,使留守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
4.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据统计,我校历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受伤害事故,其中67.8%是留守儿童,而大多数又都是因代理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造成的。
二、我校留守儿童问题
(一)留守儿童常见问题
1.思想道德问题。调查发现,道德认识模糊,有一部分的留守儿童一旦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不能满足他们要求时,便以各种方式表示“反抗”,敌对情绪很严重,甚至随便打骂长辈。
2.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异常,情绪不顺,表现胆小、焦虑、抑郁、容易生气、与父母难以沟通、兴趣减少或多变,公共场合沉默寡言;行为怪异,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逃学、上网、喜欢离群独处,或有暴力倾向、偷盗行为;青春期存在心理误区,
 3.学业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入学率、巩固率低。第二,学习动机不明。第三,学习兴趣不浓。第四,学习成绩较差。
4.周边环境不利成长。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迷恋网络游戏、抽烟、赌博等恶习是社会环境引起的。学生会用扑克、麻将等赌博的随年级由低到高呈大幅上升趋势。在网吧里有87.5%的留守学生接受过不良信息,有些还深受“网络游戏”的毒害。
 
(二)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态凸显问题
1.成绩较差。一方面,这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还有一些则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相差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忙碌于自身的一些事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经商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3.企盼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我访谈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随着与父母见面、联系次数的日益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心理压力太大。由于孩子年龄小,缺少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有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长辈们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这样极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事情需要交流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5.行为缺乏约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留守的决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体层面看,农村流动父母在城市中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质量的教育也对其子女的留守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和增长起着催生剂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一方面折射出流动农民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呼吁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
 
  (一)收入因素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很低,对于大部分农村打工者来说,他们依靠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和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来获取有限的打工收入剩余。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城市读书,除了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他们难以承受,城市学校高昂的学费更使他们无力承担。流动农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很多学龄子女只能是留守儿童。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二)职业因素
  我从学生家长口中得知,7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在外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城市打工学校条件差
  农民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的原因是打工子弟学校虽然为农村打工者子女提供了最基本的接受教育机会,但他们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师流动性大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一些打工者之所以把其随带学龄子女又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类学校的条件差。许多家长反映打工子弟学校质量不好,孩子在这些学校读书学到的东西太少,不少老师也没有教师证。而老家的学校比打工子弟学校正规,教学质量有保证,课程设置也全面。在城市教育体制没有给农村打工者子女教育留出就学空间的情况下,打工子弟学校为这些孩子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这类学校的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落后等等问题,导致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低下,使很多打工者子女接受着城市的边缘教育,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作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认为,要抓住当前留守儿童教育中几个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设计了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学校通过设置岗位、建章立制、过程管理、考核评估等方式,促使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完善与延伸。
 
(一)、开展教育活动解决
活动是儿童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和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觉到快乐,净化着“童心”,求得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在活动中,要耐心教育,细致引导,对他们倾注满腔热忱的爱。
1.是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失的问题。我建议开展:
⑴模拟家庭: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关爱,设计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参研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
⑵结对子:由父母均在家、家庭和睦、家长素质较高的学生与一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视为兄弟姐妹,在生活学习中比学赶帮。
⑶亲情教育课:为了让留守儿童每周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学校可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利用微机室、电话超市等资源,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
2.是针对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我建议开展:
⑴自主规划:留守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帮扶教师的引导下,描绘人生理想,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发展目标,写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并把它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或向班、小组同学公布,或装入成长记录袋,便于老师时时检查督促。
⑵自律承诺:留守学生与班主任老师、班集体和帮扶教师签订自律承诺书,找出自己最突出的缺点,向大家承诺限期改正,并写明改正缺点的具体措施,接受集体的监督,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⑶自我评价:班主任帮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与社会、家长、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对照,通过日记、周记、汇报、“每日几问”、月评、期评等等方式来便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
3.是针对家校联系不畅,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差。我早我班开展:
⑴建立专门档案:每学期初,学校就分班建立留守学生花名册,登记好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等,同时还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
⑵家校联系卡: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等。
4.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偏高。我建议开展:
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⑵设立心理咨询室: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办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为留守儿童和全体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二)完善教育功能结构
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为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使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状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管理改革必须贯彻新课改理念,我建议:
1.建立“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的教育管理机制。全区各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政教主任、保卫科长、后勤主任、教导主任为成员的“留守学生教育领导小组”,至少每半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过程管理、考核评估、总结奖励。班级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班主任要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直接责任,各科任课教师要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从而形成以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密切配合的既有责任分工,又齐抓共管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责任制。在校长主管、班主任负责,全体老师落实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下,留守儿童在校、在“活动中心”时时事事都置于老师的监管之下。
2.建立“四个”教育服务制度。一是定点、定人联系制度。学校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总人数与教职工的总人数比例,确定教职工定点定人联系留守学生作为帮扶对象。学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明确分工,定点联系班主任,并重点联系1-2名留守儿童;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定人联系几名留守学生。二是定期与不定期沟通制度。在对留守学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教育过程中,加强所有管理主体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建立了与代理监护人、社区联络员、对子家长的沟通联系制度,三是代理监护人培训制度。在每月的见面会后,组织代理监护人学习有关儿童管理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有关安全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学习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四是考核评估奖励制度。在学校的劳动纪律制度、考勤制度、奖金分配方案、奖励与处分条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等制度中都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教职工们付出的劳动得到承认,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该项工作中去。
3.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学校加强了对政教处或德育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和考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保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并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联系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力推进区域性教育改革
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方面,我认为,单靠学校和一线教师难以解决的:适龄留守儿童的入学率偏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巩固率不高,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往往被双休日的社会不良影响所抵消(即所谓的“2>5”),在节假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社区内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监督等。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必需当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一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对策,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职能、管理机制上进行一些调整或变革,以适应劳务输出业的迅猛发展,解决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需要。我建议把留守儿童教育这个切入点,着眼于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考虑,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置于校点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人事制度改革、学生食堂防疫、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教育督导评估等总体工作体系之中来解决。
 
 
 
 
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