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德育论文: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发布时间:2019-05-13 23:49:39
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公开课反思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艺术的世界里,教师以组织者、引领者、鼓励者、帮助者,甚至是学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态高效,适性生长”。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作为教育者传授知识之外,更应该以多重的身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懂得做人,做一个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分担的社会人。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 教师的角色定位 生态高效 适性生长
2016年5月15-28日,作为省级初中英语骨干教师,我们在广东省江学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要感谢这样一个美好的机会,执著、认真且专业的江校长为我们20位学员每人安排了一节借班上课的公开课。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每个学员都在积极地准备着,不断听取大家的意见,讨论,修改。2016年5月20日,终于迎来了我自己在珠海五中初二(4)班一节公开课—语法专项之过去进行时。
因为是借班授课,不了解学生情况,所以提前与该班级的科任老师沟通,并借用早读先让学生完成了一份5分钟的课前预习案,了解到学生已学习了过去进行时,大部分学生对该时态的结构与用法都能理解,所以这节课的重点不再是时态本身的学习,而是该语法项目的综合运用。可能是借班授课,彼此陌生,更能体现师生关系,所以反思这一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角色定位。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而课程的落实是课堂,因此,教师应该是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应该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的适性生长建设、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节课采取了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引入—控制性操练—半控制性操练—开放性运用。引入部分:以游戏 “That’s me!”开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消除一些陌生感。紧接着分享一首英文歌Stay with me,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的三个问题。再提供三个关于老师的信息,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授课老师,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What’s your English name? (Maggie.) Where do you come from? (Dongguan.) What’s your hobby? (Doing sports.) 自然过渡到My favorite sport is running. 板书I like running. 然后口头询问学生Am I running now? (No.),继续板书:I am not running now. But I _____________ at 8:00 last night(was running). 让学生帮助老师完成句子,正式引入过去进行时。合理的课堂组织让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
接下来的任务难度逐渐提升,从机械模仿,到简单运用,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到小组对话。学生输入与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最后才能有输出产出。这节课中,因为前期的充分铺垫与组织,最后关于采访,汇报母亲节当天具体某一时刻大家所行所为的输出水到渠成,效果良好。
二、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的鼓励者
在引入环节明确小组合作与竞争的规则,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the best group不仅意味着小组得分高,更意味着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人人参与。在听歌回答环节,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听歌词便能回答:The name of the song is Stay With Me. 第二问题,对于没有了解这位歌手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我很快与他们分享:The name of the singer is Sam Smith. 而第三个问题Where does he come from?是有猜测范围的,所以我鼓励学生使用I think he comes from…进行大胆猜测。第一位学生猜测I think he comes from America. 我为他们小组加了一分,并且我告诉大家Maybe it’s not a right answer, but I think it’s a good answer. 因为这个猜测是学生在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中选择的结果,并且正因为有了第一位同学的猜测基础,才有了第二位同学的正确答案。正因为有了上课之初的鼓励,才有了整个课堂中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才有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
一堂课无疑就是一场教师带领着学生的登山之旅。带着学生从山脚爬上山顶,尽享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登山之旅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沿途可能有小溪流,也可能有大陡坡,那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应该成为学生的帮助者,成为他们成长中的“脚手架”,为他们搭桥,铺路,把大陡坡改成小台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这堂课的登山之旅中顺利达到顶峰。
基于这样的原则,在课堂每个任务之前,都会安排充分的示范与引领。例如在guessing game环节,先告诉学生可以用Was he/she…?一般疑问句来询问不确定的事情;再如:采访之前,先解读表格,并提供采访所需的语言,这些措施的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与完成任务,学生又能体味到同伴合作互助完成任务之后的喜悦。
但是,在课堂的第三部分半控制型操练任务中却出现了问题。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口头交流回忆今年母情节大家在当天不同时段所做的事情。如果没有示范与提示,学生完成起来的难度比较大,所以首先呈现了一个小组的完整对话,学生朗读之后随机提问,确保学生理解对话内容。然后再呈现对话框架,让学生借助这个对话的结构框架完成小组对话。A: What were you doing at …o’clock on the morning of Mother’s Day? B: I was… C:…What about you ?Were you …? D: No, I wasn’t. I was…. E: Oh, maybe we should…. F: I was….. 看着学生很快进入小组合作对话,当时的我甚是欣慰。
然而到了小组展示时刻,尤其是两组展示之后,还有后来建立于此基础的interview, report环节,问题就暴露了。学生们展示的对话与提供的结构框架一模一样,完全没有任何的变动,语言素材也非常匮乏。那么作为这节课的授课者我应该把问题归结于这个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词汇量太小?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自己便是双重失败。
静心思考就会发现,教师作为课堂的帮助者,在这个环节中,我对出现的问题预计不够,因此提供的帮助不够,台阶太高,坡度太大。因此,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这样修改:呈现示范对话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对话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过去某一时刻所做的事以及当时的感受。然后便可以引导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收集我们可能所做的事情:playing basketball, cooking for mom, making a card, buying some flowers, sleeping, listening to music, sweeping the floor, taking an art class, fishing, climbing the mountain, watching TV, watching a movie with my friends, reading books in the library…,接着再收集感受:happy, tired, relaxed, comfortable, surprised, worried, shocked, nervous, excited…而所有这些语言素材完全可以来源于学生。思维导图形成之后,学生的对话还可能单一匮乏吗?可见,在这节课的这个环节上,我是失败的。学生缺少不是他们的积累,而是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引与协助。
课堂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教师应该时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提供足够的帮助,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丰富而充分。而教师的帮助并非大包大揽,作为帮助者的教师就像“脚手架”一样,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攀向顶峰,并品尝自己付出努力之后的成就感
四、 教师应该是学生情感成长的引领者
初中学生正是价值观的形成期,教师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终身受益。在这节课中,我感悟比较深的情感引领有两处。
第一处是观看速度与激情7的片段之后。我与学生分享了去年母亲节与女儿观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不由自主地谈到了主演Paul Walker已因车祸而去世,表达了对Paul的怀念的同时,我提醒学生无论是我们走在大街小巷,还是爸爸妈妈开车,我们都要记得相互提醒:Be careful and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Don’t drive too fast. 一个人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权利,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共鸣。
第二处是采访之后汇报分享环节。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忘了当体是母亲节,也可能有些学生平时没有体谅或帮助母亲的习惯,也有母亲节当天爸爸仍需要上班的家庭,所以最后我提醒学生:No matter when it is, I think we should show our love for our parents and help them with some housework at home. It’s our duty.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2月1日颁布。与2001年颁布的实验稿相比,新版的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应该教授学生懂得做人,做一个关心他人,乐于分担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渗透学科德育,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陪伴者与引领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艺术的世界里,教师以组织者、鼓励者、帮助者、陪伴者、引领者,甚至是学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优质的生态环境中“生态高效,适性生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包立萍 浅谈初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中学生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期
3. 陈发清教师角色定位之我见,现在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4. 傅瑞屏 “外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机理及成功的要素”,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年第9期
5. 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