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潇湘图欣赏 发布时间:2019-03-25 15:34:01
潇湘图欣赏
董源,五代时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他的山水画深得中主李景赏识,并因画入仕,官至北苑副使,故世称“董北苑”。董源以水墨形式,专写江南真山真水,从而开创了影响至今的“江南水墨画派”。他笔墨中的山水,峰峦起伏、云蒸霞蔚、洲渚掩映,被米芾宣和画谱中赞为“平淡天真”、“一片江南”。
而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其中“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山头用淡墨点子皴,表现出空气湿润,烟云晦明之感。人物则工细设色,摆脱凡格,虽小而逼真。
画中江南是水墨的,是用湿湿的笔,蘸了淡淡的墨,用了细细的皴,更用了浓浓的情,画出的是植被丰茂、气象万千的心中山水。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多年前,偏安在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碎点来表现朦胧的远树,云烟吞吐,远山沉浸在一片迷茫之中。全画以花青运墨,
潇湘图以手卷的形式徐徐地展现出一派草木繁茂、云雾晦明的江南景色。董源用圆浑的短披麻皴来表现江南丘陵的土质质感,又用密密麻麻、浓淡相间的苔点来表现漫山蓊郁的草木。这种表现手法使得画面近看之下,全是密布的皴和点,然而退远一看,则起伏的山丘,树丛草坡,溪桥渔浦便一一显露出来,并且墨色清润,浑厚华滋,江南潮湿润泽的空气也籍此表现了出来。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画中的人,画画的人,看画的人,也就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舒缓有致的节奏中,澄静心神,一派自然了。
又是一年春来到,江南的春天,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只是,隔着浩渺时空,沧海桑田,高速公路两侧已是高楼林立,我们无法走进董源时期的江南了。还好,可以在房间里挂一幅潇湘图,神驰于那片连绵群山、浩渺烟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置身于画中,享受江南雨乡的滋味,寻觅潇湘固有的味道,画即是景,景即是画。在那一刻,似乎一切都为此刻而宁静,没有人愿意打扰这份恬静,万物与此和谐,生命于此升华。画已不再是画,似乎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似乎是知己之间的倾心相谈!啊!这份美让人无法自拔!不须归,不复归!也许只有如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