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美术论文:浅谈美术教学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9-05-15 16:23:03
初中美术论文:浅谈美术教学的创新
内容摘要:美术教学,中指出:我国德育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它涉及三个层面:课程内涵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课程只有适应学生的发展,才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有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本次课程改革就是力图构建全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能够越来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找到与社会生活的立足点,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力图促进德育教育的理念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丰富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够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德育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概括起来对其中的教育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与认识。
一、美术教育应从技能向审美的转化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状,就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学生只是练习画画、练技能,在教学上还是疏忽了美术素质的教育,我认为单纯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转化为如何感受美,发现美和热爱美的学习方式,使其全面发展美是在学习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发现技能技法,而且逐渐获得自然界中的美。应转变为这一教学方式,能使以前单纯的美术绘画课学习,提高到重视审美教育层次,从而进一步把技能型向审美型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又获得美育的感受。
二、美育教育应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指改变环境条件,改造与革新事务的勇气和毅力。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根本,是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动力,在我国,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将它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和创新精神成为各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美术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之一。
美术课程标准提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想法设法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创设施展才华的氛围。例如,在“实用美术”图案设计中,把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活动空间,让学生感悟美术,最具体的做法如下几点:1、搜集材料,收集生活中一些商品包装图案,如纸、香烟包装,以及各种精美图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2、 归类 、剪贴,将其它图案,产品商标进行美化装饰组合;3、欣赏、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观赏评价,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美术又一定的好感和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阔学习视野,掌握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实用美术理性的认识。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它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的培养,我们对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解,就会更明确,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美术科,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德育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所谓学生个性,其中包含着学生一般水平的发展和共同目标的达成,但素质教育不满足于每个人的一般的共同发展,而是根据个人的千差万别的自然个性,个性的价值是被蕴藏在个性的精神素质,创造个性和智慧的价值决定的,不是随着一个面貌的出现都是个性价值体现,作为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并以创造能力来衡量学社的个性。
德育主要解决的就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所以任何社会都十分关心德育的地位和性质,而且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在教育实际中,德育对其它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可以说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德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设置教学形式,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必须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发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学习某确定课题,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就特定题目让学生准备一次考试,对学生从某特定活动的监督管理,要求学生模仿某特定的模式,训练学生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教学核心是集体讨论和集体思考为基础的学习活动。重点在教师互动上,研究和实践表明,这类方法尤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主性以及形成社会态度。
在教学中,是教师凭借发问去刺激和指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主自由的活动和思考,发表他们的疑问,见识从而解决问题。
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传统课程观,使在过去长期的课程实践基础上逐步积累起来对课程的认识,一方面把课程载体构成狭隘化为“教材”缺乏课程包括多媒体课程的现代观念,另一方面把课程实际构成狭隘化为“教学内容”,将内容与目的目标,手段、方法、评价割裂开来。
传统课程目的观,借“后现代”之躯还儒家传统思想之魂,强调“天命”下贯而化“人性”的道德教化的课程追求。核心追求使工具理性还原,承认情欲使人之本性,承认理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被许多人看成是与西方的后现代化思潮契合的,进而被突出强调为进行生态教育的理念追求。其实“天人合一”的传统,强调“天命”下贯而成“人性”以“天理之性”统一人的“气质之性”,强调人通过“践仁”的“道德实践”,躯实现最抽象的“道德理性”。这显然是与后现代的根本追求背道而驰的。
现代课程观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对课程实践的越来越深入认识的结晶,是对传统课程观的超越,人们已经开始深刻认识到,课程是一个包含丰富的独立系统。课程系统结构有两个纬度,共时态和历时态。就共时态而言,课程系统由课程研制者,学习者,内容与环境四大要素构成,就历时态而言,课程系统的要素有:关于个性和社会理论、教育目的和目标、教育内容、结构与组织、活动样式和评价。因此课程研究特别是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实质上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范围,从共时态看必须包含教育者,学习者、内容于环境的同时改革;从历时态看,必须包含理论,目的目标、内容、结构与组织,活动样式和评价等的整体改革。课程构成包括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两个方面。在课程的物化构成上,课程资源观已超越课程观,扩大为课程材料,课程标准和课本上还必须重视课程原理,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料课程包。另一方面,不能脱离理想课程和官方课程而让校方课程,所教课程和所学课程放任自流了,必须系统的规划,实施和评价理想课程。
现代课程观是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20世纪以来,随“课程论”衍生并成为一门独立的教学分支学科,许多人开始信奉“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领域,当代,持续的课程改革牵动并包含了教学改革,人们开始相信,课程实质上包含着教学。在当代教育改革运动中,无论是英美还是我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均包含着教学领域在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在文化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课程标准将“美术是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它是人类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精神产品,每件美术作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心影。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挥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与尊敬。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年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含于不同的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它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因此进行美术教育的美术学科也是一种单纯教授艺术的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意在提高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作为人文课程,它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不是单纯地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能教给学生,而是更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教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增强了民族情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五、用美术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
美术作为一种语言,除了直观性和持久性外,还具有一种微妙性的特点,它能以一种再造的环境,气氛和当地的时空,唤起人们更为微妙的感受和体验,这是语言文字所不及的,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时大概只有数千年,而美术却将我们对历时的了解推到数万年前的原始人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与我们现代人进行“对话”,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会有更多的机会与人,社会、自然等食物发生的联系。所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文字出现以后,美术作为语言的功能似乎有所下降,但因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始终未被取代,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传达与交流的语言,其作用越发突显。人们甚至将我们的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人们的每一种活动都不自觉地与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它也为人们的交流提供极大的方便
六、美术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作用
在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血色和那个对很多课程的学习都是通过 抽象符号进行的,这些符号,包括文字、字母、数字、定理、公式等。美术则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物质环境的课程。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手、眼、脑协调并用,这样既沟通了物质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理性事务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观的直观形象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美术活动是外化学生心理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作品成为学生释放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维持人的心灵和谐,人性的完整有较大的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另一方面,美术又给家长和教师提供了学生心理状况的图像,以便教师和家长又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维护他们心理的健康,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疏导,这也是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之一。
鲁迅先生曾说过:“盖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不同趣于无有矣”。在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用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以维持人的心灵的和谐,人性的完整,而美术则可以使教育达到这一目的,美术活动的综合性能对人的完整性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定安县新竹中学 陈明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