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下载    发布时间:2019-04-17 10:50:58
初中生物论文下载
摘   要 :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然而生物学科在我国是初中学校的眼中一直是“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我国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呢?我国在生物教学方面又应该如何运用.?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生物呢?
一.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从教初中生物多年,历经了课程内容的几次变革。当本学科中生理卫生还是升学考试科目之一时,由于其与人体自身结合紧密,内容不多,且通俗易懂,是学生拿分的好学科,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心目中都是宝贝。后来,全国上下大兴素质教育,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初中升学不再考试生物学科,只在初二下期结业,本学科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令人尴尬:许多学校生物专业教师纷纷改行,生物学科成了“捎带”、“搭配”,是学校眼中的“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致使生物学科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令人堪忧。我国现行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关注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探索一条既符合社会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年龄实际,又能让学生愉快接受基本生物学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教学途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责任。
笔者在从教经历中,本着本学科在学校的地位实际和学生学习状况实际,结合大纲、课标的要求,致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发散出以下几点伦理。
1.2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主要研究初中生物的地位以及如何学好生物,教好生物,通过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归纳出在我国生物教学大环境下,中小学校生物学科的职业化塑造之路。
1.3 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查找法,例证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二.论初中生物的地位
    据报载美国科学杂志评出2005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进行研究荣登榜上首,除此项外,还有:植物研究丰收年、重要蛋白质的特写、分子信号共计四项,都是有关生物科学方面的。上个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和突破已经使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焕发了青春。随着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作为药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基础,更为物理、化学、信息科学、材料与工程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生物科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又是怎样一种地位呢?我们将英语与生物作一比较便可得出结论。众所周知,英语从六、七十年代的学而不考,到按一定比例进入考试成绩,发展为现在的中考150分。英语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初、高中学科的龙头老大,甚至在大学里它也是牢不可破的第一专业,哪怕你是中文专业的。而在自然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生物科学、日益呈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物科学,几十年来仍然是原地“一二一”。与高高在上的英语比起来,它只是一个小老弟!
    关于生物这样的学科,我们教育界给它付予的名字很多,象其他不受重视的学科一样,从最开始的豆芽科、到副科、现在又有一个新名字叫非基础学科。说白了,就是中考只它只有0分。我们的教育历来存在学科歧视,我们也高喊“科教兴国”,一面体现出国人强烈的实用主义。科学算什么,考起国重才要紧!是啊,英语150分,生物30分,孰轻孰重,你还不明白?在国人狂热的学习英语气氛中,耗费了多少人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人学了几年英语的作用是什么?你看国人在教牙牙学语 的幼儿的时候,都是教他“bye、bye”而不是“再见”这就是明证。多少人今后会用、一定要用?笔者是在80年代读的初中,到大学毕业学了8年英语,而今搞教育,也不觉得非它不可。为什么要耗费大多数人的精力去完成本来只需少数精英才需要掌握的英语呢?有人会说,我们要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当然就要学习它的语言。以为学了它的语言我们的科技水平就提高了。果真如此吗?那么一向瞧不起美式英语的英国科技水平就该是世界第一了,因为他们才是英语的老祖宗。在这方面我们为什么不学日本,用专业人士对国外科技图书资料进行了大规模的翻译,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日本的经济、科技实力有目共睹,与美国关系更铁,也没有日本人象中国人那样狂热的学习英语。笔者无意贬低英语的作用,但我们真应该正确对待生物学科。
    中国自“五四”以来高举科学的旗帜,到现在“科技兴国”响彻云霄。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却把科学扼杀在死板的课堂上,让学生“生吞活剥”、“ 皓首穷经”,在纸上作实验,死记硬背这怎样强化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
   笔者一家之言,可能失之偏颇。但教育、考试政策的制定者们,面对迅猛发展的生物科学,我们的基础教育指挥棒是不是也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愿我们的国人实用主义真正的适用,实用一些。
三、该怎样教好初中生物
    根据多些实践表明,有的从初中升入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初一学过的最常见的蔬菜名称都不会写,如把“莴苣”写成“窝菊”,把“菠菜”写成“波菜”,把“荠(ji)菜”写成“齐(qi)菜”等,常见植物属于什么科,除了对十字花科的白菜较熟悉外,其他的几乎都不认识。我认为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很重要,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常见的代表植物,将这些植物标本制成后,用5%的福尔马林保存起来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今年初中生物教材和中等师范生物教材都有变动,教材中附了些图,有利于教学,但书中的图与实物教具是有区别的,图是平面教具,特别是植物,我们通过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特征来识别植物。而这些器官的形态特征在图中不一定能反应出来,特别对一些较低等的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只看图是不能掌握的,如水绵,这是淡水中常见的绿藻,教材中附有图,但认识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学科活动,叫同学们亲自去采集,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1、用实践学习生物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 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 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生物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不专注于实践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的锻炼。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那么生物谈何学好。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3.2、研究性学习生物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国内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认识: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②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讨问题的学习方九③从课程结构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它包括三类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2.“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3.2.1、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学生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患得患失,丢失了个性和创意。而新课程标准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还有的将蚯蚓放在水里厖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蚯蚓爬的最快。初一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3.2.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研究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说外界条件主要是光、有的说土壤、有的说水份等等。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
3.3、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
    在发达国家,很多优秀青年科学家都流向生物科学已成为明显趋势,学习生物、农学、医学的青年数量急剧增加。但我国的情况却相当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12所重点大学生物系的1066名教师里,教授:讲师:助教=4.8:3:1,原因是年轻的教师大批流失,这是因为生物学在发达国家倍受重视而在国内倍受冷遇的反差特别大。
    就中学教育而言,从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生物这一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倍受冷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能从低年级(如初一、初二,甚至更早)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3.3.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开始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第一节的生物课和以后每一节课的开端,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对每一届学生,初一的第一课,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同学们”为基础,以小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展示生物学中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在讲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有所保留,每个故事都以问题结束。例如在讲到他们都很感兴趣的克隆羊时,我就问他们:那么你们知道克隆羊是如何诞生的呢?会不会有克隆人出现呢?如果真有克隆人的话,世界会有什么影响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备每一节课时,我都会根据每一节的内容找出适当的开端话题或画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人的生殖”时,我以世界个第一个的试管婴儿——英国的路易斯?布朗的出生为开端,引出人类的生殖的话题;在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影片,内容是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画面,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所吸引,很快找出画面中各种生物的差异,从而对各生态系统有了深刻的印象。
3.3.2、重视实验的作用。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时再紧张的情况下,我也会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每一届的学生对观察细胞的结构这一章书都非常感兴趣,印象也最为深刻,因为这一章的内容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还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未曾使用过的显微镜和其它的实验工具。如果部分的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本人会组织部分学生先进行预备试验,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报告的。这样既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更能让一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甚至能力一般的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3.3.3、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看看影片,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更容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
3.3.4、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集资料的能力
新的生物科技成果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收到不少关于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只是他们往往只了解到一些皮毛。去年在讲到“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很多学生都对书本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部分学生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词的记忆印象上。于是我提议全班同学围绕“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治疗”分组查找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自此,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资料的习惯。所以当我讲到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人帮得上忙。如,当我讲到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时,就有的学生举出了一大堆的例子,还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它们的生活方式;在讲动物与仿生时,书本的例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的例子比我准备的还要丰富得多。
这些新的生物成果,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的了解,培养了兴趣,也提高了能力,一举多得。
3.3.5、结合时事,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节课时,一位学生提到了他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关于两极冰川在不断融化的新闻。很多学生都知道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引起的。我问了一句:如何才能阻止这种不好的事情继续发生呢?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想了很多的假设。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等的答案都一一冒出来了。最令大家捧腹的要数一位男同学的答案了:全球每个地方都放一些氢氧化钠,甚至可以用飞机喷一些到空中(我们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他的“创造性”答案使这个题目的议论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神州六号上太空后,讲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和太空育种时又多了一条新闻可以借用了。
3.3.6、感情交流,激发兴趣。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人特别好的话,正常来说,另一个人通常都会投桃报李的。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师生之间。教师对学生好,学生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轶事;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在讲七年级下册时,由于都是一些与人体相关的知识,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当然也是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
    但是如果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一直都仅仅保持在“觉得这一科有趣”的层面上的话,是很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学习兴趣基础上,我们教师就应该想办法把这种兴趣转化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动力。
    当然,要做好这件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除了学生的因素外,教师本身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育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适应新教材和新教改的要求,才能出色地完成引导者的角色。本人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还是做得不够,今后一定继续努力,尽力做得更好。
3.4、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3.4.1、重视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3.4.2、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进行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那样思维就会很清楚
3.5、生物学实验的复习策略
    生物学实验的复习,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出如下复习策略与教师们交流。1、要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高中生物学中的动手实验和教材中提到的众多实验,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1.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植物细胞的结构与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和渗透作用的物理装置是相似的,都具备了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的条件。这正是我们复习水分代谢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复习中如有条件可再做此实验,并研究、分析问题。
3.6、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7、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上到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鸡卵(蛋)的结构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结果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效果。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3.8、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改后生物实验活动更多。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活动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没有。而且活动应张弛有度,应该回归到可观察、可评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上来。及时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让各活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3.9、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后在课堂上随机补充完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少关注课堂的完整性,但严禁拖课。所以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阔,创新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课前先多预设几种可能应对学生的实际反应。如北师大版生物学活动手册八年级上册活动“观察鸡卵的结构”讨论3:判断你所观察的鸡蛋能否孵出雏鸡,说出理由。有一个学生的答案与众不同:不能。因为这个鸡蛋已经被我打破了。这个答案可能连教师都预想不到,学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否认该答案的正确性。我们只能重新审视该题目的严密性。所以课改了,教师更要保持经常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这是缩短生物学科教学理念和行为差距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四、浅析生物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是当前课堂教改的主要目的。“以能力立意”是优化课堂结构,规范课堂教学的主导原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以下探索:能力是在理解掌握规律性知识和运用知识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前提。因此,能力培养不仅不能削弱“双基”而且必须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训练纯熟。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到不断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上,通过不断设问,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从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学生已观察和掌握了30%蔗糖溶液出现的现象后,进一步设问:如果换成50%的蔗糖溶液会如何?30%的硝酸钾溶液又如何?进而联系生产实际,提出“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什么危害,”如此环环相扣,进一步设问,学生会从中归纳出知识规律性。又如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教师要对实验层层详细分析,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长期坚持下去,会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4.1、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教会学生学习。
    由于学科地位和特点的原因,许多教师对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课本、教学参考书是主要的教学素材,还是实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要不要?笔者觉得我们既不能全盘承袭,也不能全部摒弃。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也不要过多地责怪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要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要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和要求,以退为进,循序渐进分阶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考试分数要求;强化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诱导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掌握生物学的图形要求学生做到位置、结构、名称、功能四统一;笔记与教材结合,不要求详记,笔记为总纲,教材内容为细目,提纲契领,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茫然;作业和评价检测以小单元课内完成为主。
课外多以加强社会实践和探究为主,还学生生物知识于自然世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室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并主动与当地的一些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宣传、科普宣传、人口普查、环保行动等部门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4.2 强化构建学生生物和谐观,致力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培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学生进行具有生物学特点的生物和谐观的培养教育,对促进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笔者以为,作为初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要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做实验时,要尽量节约材料,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五、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在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早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同物理学研究方法大不相同。物理学研究的是物体可测量的性质,即时间、运动和质量。物理学把数学应用于研究物理现象,发现这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并用演绎法推算出这些关系的后果。生物学的研究则是考察那些将不同生物区别开来的、往往是不可测量的性质。生物学用描述的方法来记录这些性质,再用归纳法,将这些不同性质的生物归并成不同的类群。18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开拓和许多探险家的活动,生物学记录的物种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于是生物分类学首先发展起来。生物分类学者搜集物种进行鉴别、整理,描述的方法获得巨大发展。要明确地鉴别不同物种就必须用统一的、规范的术语为物种命名,这又需要对各种各样形态的器官作细致的分类,并制定规范的术语为器官命名。这一繁重的术语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人们使用这些比较精确的描述方法收集了大量动、植物分类学材料及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材料。 
    18世纪下半叶,生物学不仅积累了大量分类学材料,而且积累了许多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作分类研究已经不够了,需要全面地考察物种的各种性状,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将它们归并成自然的类群。比较的方法便被应用于生物学。 
早期的生物学仅仅是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作宏观的描述。1665年英国R.胡克用他自制的复式显微镜,观察软木片,看到软木是由他称为细胞的盒状小室组成的。从此,生物学的观察和描述进入了显微领域。但是在17世纪,人们还不能理解细胞这样的显微结构有何等重要意义。那时的显微镜未能消除使影像失真的色环,因而还不能清楚地辨认细胞结构。19世纪30年代,消色差显微镜问世,使人们得以观察到细胞的内部情况。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万的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比较形态学者和比较解剖学者多年来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终于有了结果。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观察和描述深入到显微领域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比较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到了19世纪,物理学、化学比较成熟了,生物学实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首先是生理学,然后是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相继成为明确的实验性的学科。19世纪80年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被应用到了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学科。到了20世纪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学等少数学科,大多数的生物学领域都因为应用了实验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六、生物学的未来及展望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将使植物种群面临一个全新环境。污染敏感种逐渐消失,抗性种质被保存并得以进化。因此,植物的分化进化研究成为进化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同工酶、rflp、pcr、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重要研究手段并广泛应用于植物抗性进化研究中。
    因此,生物学将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继科学之后重要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