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信息技术让生物课“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04-17 11:00:35
初中生物论文:信息技术让生物课“活”起来
高台县骆驼城初级中学   董   戬
内容摘要  传统的生物教学,由于受资源、条件等的限制,加之教学手段单一,使生物课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而信息技术的使用,给生物课带来了勃勃生机,让生物课“活”起来了。
关键词  网络  信息技术  整合   课件  资源 
传统的生物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索然寡味,加之教学手段单一,资源、实验条件等的限制,导致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气沉沉的“死物课”或“无物课”,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较差。而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将看不见的微观世界以宏观的形式呈现在眼前;将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的画面;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将深奥的内容变为浅显易懂的,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重、难点易于突破和解决。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的知识量,丰富了教学内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为学生当堂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完成作业,创造了条件。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见识,提高了能力。信息技术让生物课“活”起来了。
一、实现生物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生命性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生物体内时刻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的各项生命活动。生物体内动态的生命活动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生物教师在讲解循环系统难点是让学生明白循环系统的构成及路径,以往的做法是“看图说说”,但在静止的画而上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经常造成许多学生对这些内容望而却步,虽然经过教师反复的讲解,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使教学的重点难以实现,难点难以突破,影响了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运用,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三维动画能清晰模拟出动态过程,这样就化难为易,使平时需要二至三课时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一堂课就轻松地完成了,既减轻了教师的“教”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学”的负担,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好了必要的保证。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生命活动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个性化处理进行再加工,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在细胞核移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能真实地展示出核移植 的动态变化过程,看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探究和协作讨论,在平等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与内化。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生物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宏观动画形式进行展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轻松地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发现、积极参与、协作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
微观性是中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其较强的微观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成为初学者学习生物学的一道难关,不少学生因此就对生物学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传统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处理的一般方法是以教师的语言讲述为主,以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教学手段为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重复识记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被动接受过程,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遏制。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的课件和资料,通过教师的改造、重组和整合,可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教学时,可先演示色彩逼真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全形,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细胞质基质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能正确地区分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细胞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对主体探究的过程,掌握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一方面突破了微观的限制,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升,其教学效果为传统教具所无法取代。
三、实现生物学教学由抽象向直观的转换
抽象性是中学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以光合作用为例,在传统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只能通过“语言+板书”进行教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生物体的生理过程既抽象难懂又无真实感,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的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拼接和加工,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先边讲解边依次展示并放大:植物体——叶——叶肉细胞——叶绿体,接着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复习叶绿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作为知识的铺垫,然后边提出探究问题,边慢放和定格演示出叶绿体中所进行的光合作用——这一植物所特有的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使无法看见而又抽象难懂的生理过程,变得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易懂。
四、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中,首先利用素材库中的图片、动画和视频,使“沙尘暴”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迅速唤起了他们的回忆,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从问题的严重性启发学生关注这个问题。紧接着教师又深入一步,提出了“如何治理和预防沙尘暴”的问题,让学生们探讨。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充分被调动起来了。最后,留下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作为中学生,我们为治理和预防沙尘暴这个气象灾害和环境问题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环保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都得到了提高。而这些都是靠传统教学语言和静态画面所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人机界面,每一步都有直观的操作提示,课件还提供了视觉反馈和听觉反馈两种反馈形式,而且反馈的信息友好,自然、生动,使学习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视野不开阔,见识少,再加上由于新颖、好奇、依赖心理及其节奏快的影响,许多学生只是当场“热闹”,而事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虽有其优势,但并不是万能。在运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教学是-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尽管电教媒体的作用很大,也不能过份依赖电教手段,以教师的人格魁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的电教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2、电教媒体的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如果它辅助的仅是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那么电教手段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必须伴随着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只有立足于素质教育上的CAI教学才是前途的。
3、尽管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作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完美发挥将是我们一个长期的科研课题,我们还将以不懈的努力,继续探索,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李建平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11日第2版)
[2] 林国栋.模型方法——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点[J].生物学教学,2004,29(3):26~27.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4]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 郭绍青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学生生物小论文:我喜欢的生物课
下一篇:初中生物论文: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