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生数学解题中急躁心理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24 10:24:04
初中生数学解题中急躁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数学应用题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大障碍,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扫除学习上存在的心理障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课例对初中生数学解题中的急躁心理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应用;解题;急躁;心理
新课程重视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应用题都有一种恐惧的心理,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也非常薄弱,究其原因,可谓五花八门。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数学学习中因“困惑”、“曲解”、“盲目”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急躁心理。下面,我用一个案例作具体探讨。
我参阅2006年长沙市初中毕业考试数学试卷,认为25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突出了数学学习的新理念,应用题的实际背景也是同学们所熟悉的情境,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我在新接任的一个初三班,做了一次简单的检查应用能力的测试,测试题与该题类似,难度稍有降低,试题如下:
A市和B市分别有某种库存机器12台和6台,现决定支援给C市10台、D市8台。已知从A市调运一台机器到C市、D市的运费分别为400元和800元;从B市调运一台机器到C市、D市分别为300元和500元。
(1)设从B市运往C市x台机器,求总运费W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要求总运费不超过9000元,问共有几种调运方案?
(3)求出总运费最低的调运方案,最低运费是多少?
题目不难,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调运方案的问题,测试时间充足,有三十分钟,按理说应该有较好的成绩,而测试结果却令我大为吃惊:参加测试的人数为43,仅有四人得满分,另有三人只扣步骤分,还有四人得第(3)小问的答案分,其他人均不得分,得分率不到20%。比较该班初二下期相当不错的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为40%,及格率90%以上”,简直天壤之别。
二、测试后的心理分析
1.反映出的问题
从整体看,学生普遍不会用图示或列表的方法分析较复杂的题意。第一问有36人写错。其中17人写成“w=300x”,9人弄不清运往各地的机器台数,5人在表示从A市运往D市的机器台数“12-(10-x)”中忘写小括号,还有3人未写出关系式,2人化简过程出错;第二问不写具体调运方案或不会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第三问不会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也不会分类比较。
2.学生测试后的反思
约35%的同学认为自己总是粗心大意,看问题不全面,从不作细致分析,如看错题意、忘写括号、运算出错等;约40%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应用题有畏惧心理,怕“繁”,题中提供的头绪太多,理不清题意,缺乏解题的勇气和信心;有20%左右的同学平时很不喜欢应用题,经常找不到合理的解题方法,心理上有烦躁不安和排斥的倾向;还有5%左右的同学认为“平时成绩很不错,当时做题一时忘记解题的方法,想了很久也做不出来,决心以后多多做题,做到训练有素,百战不殆”。
3.学生数学解题学习的心理剖析
一般来说,要解决的问题相对高于自己的能力,却想马上实现目标,就会产生躁动不安的心理并引发急躁的情绪。根据以上问题和反思的情况分析,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心理素质确实很差,主要体现在解题中产生的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还没有准备好的心理状态下盲目动笔,导致解题忙中出错。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图解或列表,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找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另外,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不能运用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处理问题。平时都是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并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学生则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一旦遭遇稍有改变的新题型,就感到莫明其妙地紧张与急躁,导致解题时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久而久之,失去解题的耐心和勇气。
三、消除学生数学解题中的急躁心理的几点措施
1.学生方面,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做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做题是为了达到更深的理解。首先,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应恰当地创设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变更命题,勇敢地去探索、揭示事物的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其次,学生对待平时做错的题,要用改错本把错题抄下来,认真地改正,并在关键步骤旁注明所用方法,然后在错题后写上评析,总结错误的原因,变错题集为训练思维批判性和深刻性的宝贵资料。再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一时找不到思路的题目,如果翻看答案后解题,就只是机械地接受解题过程,而没有真正理解解题思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会勇敢面对,静下心来,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题思路。最后,学生必须要有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和基础知识的正确积累,不然很难对数字与符号敏感,也很难对数学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数学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如果平时没怎么动手练习,即使明白思路也不一定能正确计算,遇到新问题难免产生慌乱和急躁的心理,严重影响到数学解题能力的发挥。
2.教师方面,构造科学的教学环境
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差,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嚼烂”知识去“喂”,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学,正好迎合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解题中的急躁心理,必先消除依赖心理,所以,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结构。
首先是教法,注重引导或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发现法、启研法和自学辅导等教法科学合理的运用。精心设计探究性活动,或研究性课题,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观察、试验、抽象、概括,学习如何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作出决策,如何去比较、检验等等,让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这样,当他面对以“文本形式” 出现的应用题时,就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自觉调用自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最终实现问题解决。
其次是学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的数学理解,合理地进行学法指导,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建模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会解单纯的方程、不等式或函数题。把“精讲多练”中的“练”落实到高层次的思维训练上来:审题和建模。
然后是教学环境的营造,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从师生角色的定位,学习小组的分配,竞争机制的设立,到课堂评价的丰富,都以培养学生沉着、细致、有毅力的数学品质为目标。
最后是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愉快教育可以有效地调节厌烦和紧张情绪,进而消除由此带来的急躁心理。“互动” 环节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保持“注重过程,看淡结果”的心态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理智地看待自身能力与目标实现的可能,并为实现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失败的准备,就心平气和得多了。学生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太注重结果,反而容易顾此失彼,影响解题的速度和成功率,这是典型的急躁心理障碍。保持平和的心态,专心致志于审题,从容不迫地回顾所学知识,找准解题突破口,那么,解题的过程就会变得十分有趣和顺利。想想看,当事情的发展在你的掌控之中并按你的预计在发展的时候,你会充分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这种运筹帷幄的感觉,那时,何来急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