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发布时间:2019-04-09 22:17:46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秦艳秋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的变化,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
一、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新气象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新课程可喜变化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 2
相关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1-9-5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7期供稿 作者:罗建雄
[导读] 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
罗建雄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数学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标;课堂管理;德育渗透
作者简介:罗建雄,任教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和平中学。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还要从“学”的角度去考虑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灌输数学”,毕竟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有区别的。
2004年新课程改革之风吹到了笔者所任教的地方,几年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笔者,先后使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课标版)教材,下面谈谈笔者在实践新课标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
课程教学改革已不是全新的课题,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探索、猜测、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品质。数学课堂要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态度上得到良好发展。
然而,有改革就有挑战,而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以及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面对新教材往往表现出不想改、难改、不会改三种情况。不想改,即教师不愿接受;难改,即想改,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心有余悸,用老方法教新教材;不会改,即想改但教学过程中操作具有盲目性,方向不明,引导不当,探索不利,过程失控,流于形式,“穿新鞋不会走路”。所以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课改。
二、要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内容更加现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学习的方式应该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教师备课就要从过去的“以本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更好的教”转变成为“学生更好的学”,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生动活泼、处于变化发展中的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这样,我们在写教案的同时还要思考学生的学案,在注重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课堂上时刻牢记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平台,而不是教师只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应努力做到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上,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师生共同讨论,如果其中有合理的成分,教师不妨对学生作出恰当的鼓励。当然,开始的时候可能感觉比较费时、费力,有时碰到的问题还较多,当堂的教学任务可能完成不了,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学生度过适应期后,学得就比较轻松了。这样,由于学生的知识都是自己主动学习得到的,效果会非常好。
比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中,先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风车、钟面、建筑艺术、名车标志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首先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
三、要灵活地使用新课标教材
新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主要根据,而教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培养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华东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在引入中是由天体的运动引入,乡镇初中学生不易理解,为此,这节课引入,笔者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导入课题,具体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首先用火柴拼成了数字“5”,然后问学生:你能移动其中的火柴,使之变成其他的一位数字吗?动手试试看!学生通过移动一根或两根火柴得到“3”或“2”,从而由火柴的平移转入图形的平移,主要是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管理
作为教师,我们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营造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不难发现,如果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或对不确定情境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课堂“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
我们要善于把握好“放”、“引”、“管”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把实现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突出地位。放开学生,让其大胆猜测,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对教师的观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和否定;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但是热热闹闹的背后也可能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方面学生解决完问题、个性化理解课堂知识,但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或正确的,驾驭课堂做到统领全局、张弛有度,通过对话、提问、对比、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不能只顾自己怎么样,引导个别性格孤僻、思维懒惰的同学在讨论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一方面,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这使得有的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变得不敢批评、不会批评,生怕被扣上“挫伤学生积极性,扼杀创新意识”的帽子,这样由于学生思想放松,课堂纪律也变得混乱。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有序地进行,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大胆地对课堂加强管理。
五、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数学教材的内容,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美学因素,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2000多年前赵爽(即赵君卿)周髀算经之中“勾股圆方图”注文是数学史上极有价值的文献,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另外,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九章算术的应用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了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角度反思、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江卫.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Z1).
[2]黄逊章.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