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6 10:13:12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正以一种崭新的、多姿多彩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如何引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健康发展已是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做以粗浅研究:
1、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4、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信息技术课是近年来新开的课程,并且该课程日渐重要,即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信息技术课有其独特的学科特性,有着其它学科不可及的优势。可以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可在实际教学当中 正因为它是一门新兴学科,许多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都有或多或少的困惑或疑问,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的、成功的信息技术课?或者说: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呢?这里就设计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一套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事与愿违,使我们本不轻松的教学任务更加累赘,以下就是本人在博取众家之长之上融己之见,粗浅的谈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点看法,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作用
所谓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信息,衡量和判断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它是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来说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导向功能:它可以为教学指明方向,即指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目标和应达到程度的方向。这样,通过评价过程的不断反馈和调节,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发现教中所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的教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不断强化和提高。因此,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和指挥的作用。
(二)激励功能:主要指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改进教和学,驱动他们的内部活力,调动起教和学的积极性。这是评价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的关键。
(三)改进功能:主要是运用反馈的原因,通过评价及时获得有关教和学的反馈信息,判断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好的地方得到强化,缺点和不足得到纠正,使课堂教学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四)鉴定功能:主要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教学的结果进行价值的判断。通过评价来比较、区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以便制定周密的计划进行指导和培养。另外,评价的结果也可作为评定等级的证据,为教育管理服务。
(五)研究功能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种工具,通过评价不断地明确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应选择的手段和程序,为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一堂完整的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它包括准备—目标—达成等多个环节,要全面的反映这一过程需考虑相当多的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推进,确定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方案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又不能面面具到,要突出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以利于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中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导向。基于以上考虑加上本人多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粗浅总结了一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案,主要设计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
  1. 教学目标: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首先应当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该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而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由于社会、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对计算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上大相径庭,这也是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所以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不仅决定了要有一定的可测性,还要有梯度、层次性强。
  2. 教学内容: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准确无误的领悟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每堂信息技术课所选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难易适中、安排合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内容索取上还要着力强调上机实践。
  3. 教学方式、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它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应遵守以下原则: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上机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初步养成。具体做法有(1)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2)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3)设计问题有价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4)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自主探索式教学法”等。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法都应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
  4. 教学指导:教学指导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环节,它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各种情况的前题下,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此期间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体现教师的宽容和鼓励。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突发的各种情况。
  5. 学生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在以往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往往只注重评价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探究思考过程等也是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6.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主要包括目标的达成度,师生的精神状态等方面.在目标的达成度上要基本体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收获。在师生精神状态方面,教师要始终情绪饱满,热情大方。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活动面广并能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以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只是粗浅的谈了谈课堂评价中几个关键的环节,主要是对日常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是一堂课。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未涉及的方面如课前准备、教学手段、板书设计等,这也是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调动教师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评价的形式有教师自我评价、同行的评价、管理人员的评价、教研人员或专家的评价及学生的评价。诸多的评价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只要教师充分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才能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开展评课、研究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评价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可能消除评价的误差。
    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一方面受评价指标体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评课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这就要求评课人熟悉课程标准及教材,懂得教学规律,掌握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提高秉公办事的自觉性、责任感,消除评价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
   (三)结合信息技术课特点进行评价。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个人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评价时应注意信息技术课特点、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方法各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时不能在一节课中全部体现。因此,评价教师要通过连续多次的评价,综合每一次评价的结果及反馈改进的情况,在一个完整的发展阶段来全面评价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评价的动态原则。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外部评价,外部评价也称他人评价,外部评价分为学生间的互评和师评,家长也可以参与到评价当中来。但表现在家长意见过于简单,不利于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高或由于学生自身年龄和感情因素的局限,他们未能对他人作出正确、公正、客观的评价。
2、情感、态度和体验等方面的内容还难于精确评价。过分的注重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注重单项评价,忽视综合能力;有的学生学习是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发挥,使学生主体性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得不到充分发展。
3、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评价尚需加大探索,不断实践,尤以信息技术考试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评价手段的现代化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它将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过程。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我们教师和学生也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山东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编  北京出版社
2、当代教育新理念山东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编  北京出版社
3、新课程 新技术 新教学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