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教师应该在反思中实施教学 发布时间:2019-03-27 15:30:22
美术教师应该在反思中实施教学
骆科平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在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教学模式影响下,教条和经验在教学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这种做法往往会变成程式化教学,导致直接后果是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应该对美术教学进行反思:美术的课堂结构,是否在真正意义上注意了“教”与“学”双方的动态研究?在“教”与“学”之间。评价的标准是否能真正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放在评价之中?怎样改变上课程式化的惯性,使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研究深入到平常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如果总是对教学问题用一种陈旧的标准和模式去规定,将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生命空间,不给学生自主的权利。经验在教育中是重要的,但经验不等于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在一定的情境下,经验使我们忽视对普遍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教育意义的探究,缺乏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里实现一种文化取向的自觉性,严重妨碍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原本意义,很难让学生得到情感、智慧以及创造力培养的美术学习权利,更不用说通过这个权利获得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师生在课堂共同上演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闹剧,对教师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也是极其有害的。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本质,严整着教育的序列。“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质中吸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事实证明,成功有效的教育在于教师和谐、开朗、优质的工作,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他人生的未来。从有效教学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教师平时注重对学生每四十分钟学习过程的分析、比较,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可能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比较充分的估计,善于发现学生身边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方能摆脱程式化的束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师生间才能建立双向互动的,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美术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采取发出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筛选、思考、发现,得出结论的教学程序。
由于美术教学的功效强调“面对全体”、承认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这就使教学观念的最终体现是:
1、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更好、但有所区别的美术;
2、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便要给学生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其生效性和失效性是在“教”与“学”共同进行中去认定的。这样就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这是有效教学的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但更重要的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
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我认为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灵活使用。美术教学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涵盖的内容很广,课堂评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术教学的实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内,课堂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等到作品完成再评价,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改作业,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与作业评价同样重要;注重过程的视线,其实结果同样会很美好。
我们走入了教学改革的春天,还有许多新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还有许多新的内容等待着我们去发掘,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我们去转变。美术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