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美术论文 >
浅谈美术教学中“通感”体验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03-27 15:38:07
浅谈美术教学中“通感”体验的运用
[摘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通感”体验进行教学活动,是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经过实践证明,它的灵活运用,给美术课堂注入了一股活泉,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了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提高,充实和发展。
[关键词]:通感   通感体验   美术教学   运用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发现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刺鼻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因此,在客观世界中,千事万物有着不同特征,在这些不同特征中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当我们反复接触某些事物,感受这些事物的特征后,在观念上就把这些事物的相通之处联系起来,产生习惯性的感觉挪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感觉移借”。 “感觉移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事物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后被“移借”道到修辞学中,称为 “通感”。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可以看到所谓“通感”修辞,比如“暖洋洋的橙色”,用温度来形容视觉,各类艺术间也存在很多可以用通感解释的关联,是视觉和听觉在人脑中的一种交错反映。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诉诸人的听觉器官;美术是种视觉艺术,诉诸人的视觉器官;舞蹈是按音乐节奏来的,由不同的姿态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是一种诉诸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艺术;文学、书法等艺术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诉诸感觉器官的。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大胆的运用“通感”联想,使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感官中去互相转换,彼此交流,对于不断完善美术教学有着巨大的帮助。
其实在艺术实践中,“通感”早已被先人发现和利用,我国古代所谓的“载歌载舞”,就是歌舞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两者更为完善的一个范例。唐代书法家张旭见担夫争道,又闻鼓吹,遂得笔法;画家吴道子看裴将军舞剑之后,画风日益长进,就现在,仍有许多实践者在这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做为美术教学的实践者,在美术教学中巧妙的运用“通感”,充分挖掘学生的“通感”体验,可以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认识“通感”体验的基础上,我把美术课上学生的审美体验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美术与其它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活动体验—共通型;美术与生活经验的交融体验—补充型;美术与非艺术学科的联系、渗透体验—转移型。
一、共通型体验
在给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时,运用“通感”来帮助学生沟通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艺术主题的理解,是大有效果的。在欣赏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把表现同一主题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同时放给学生欣赏,学生眼看着画面,耳听着歌曲,视觉、听觉获得的感觉在脑海里互相传达并且融合,就仿佛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心底深处的愤愤不平和反抗的精神力量,这样学生就能受到画面的艺术感染,在视觉上形成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把文学上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图片、音乐相结合,进行朗诵表演,美术、音乐、文学上的共通感受在这里交汇、融合,学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体验更加深刻,对作品内在精神的把握更加准确。
又比如,在上色彩构成这门课程时,讲到色彩情感时,我又对“通感”体验做了一次尝试教学。在讲述理论前,先请学生静听几首音乐片段,然后让学生诉说自己的体会,大多数学生能明确说出听完音乐的感觉,接着只需稍加启发,结合理论的讲解及几何形的造型表现,让学生用不同的色彩去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我惊讶的发现一些学生的创作似乎并不亚于康定斯基等大师的作品。
二、补充型体验
补充型的通感体验注重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而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的灵感。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去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美术与生活形成互为补充的通感体验。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工作、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融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生活中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学生那种与自然、与社会息息相通的艺术感知力,会让课堂充满了创意与活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擅长去启发学生用心寻找、用美感悟,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艺术构思,会创造出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的艺术作品。
三、转移型体验
这一通感体验最为复杂,也最具创造力,能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物联系在一起,在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关联上作用最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通感体验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这方面作过一些尝试:利用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让学生阅读,分析,仔细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和含意,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文字所获得概念,用美术的形式去表现出来。学生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十分活跃,创造出来的作品各不相同,生动有趣,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奇特,真令人叹服!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较大程度的完成了教学目的,学生也感到美术课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也把课堂的主动权换给了学生。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通感体验的挖掘使学生的审美潜能得到激发,艺术视野更加开阔,艺术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由此,我认为,充分挖掘通感体验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方面,也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值得努力的方向。美术课恰到好处的运用“通感”原理进行教学,对于帮助教师形象、生动、明确的讲授课程,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通感体验是美术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通感体验不是美术课的全部,运用“通感”的美术教学也在摸索阶段,有成功的教学例子,但难免也存在着各种弊端,还有待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提高、充实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应用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感体验是美术课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教学育人的目标是综合的、多层的,诸如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优良品质的形成,仅仅借助通感体验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课堂通感的同时,还要注重课堂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产生出尊重与理解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基本的审美经验。通感现象作为一种复杂、深刻的心理活动,没有对除美术之外其它艺术形式理解的相关经验,通感体验无从谈起。让一点都不懂音乐的人在欣赏绘画时耳边响起优美的旋律显然不太可能。所以,学习其它门类的基本形式规律,打好审美体验的基础也十分重要。在注重审美体验的同时,其它各科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应忽视,尤其是五年制的高等师范学校,更应提供条件和平台,让学生把学习内容互相贯通,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通感体验需要激发和引导。美术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各门类间的共性和通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艺术思维习惯和体验态度,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美术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善于启发引导,尽可能的融合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人体的全部感官,并且广泛的联系各门学科,把美术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论现代美术教师必备的素质
下一篇:美术教学论文:浅谈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