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美术论文:对美术教育课程的感受和思考 发布时间:2019-05-14 17:56:17
高中美术论文:对美术教育课程的感受和思考
内容摘要:在我国不同时期的美术教育中,都普遍存在着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自然教学的现象。无论在启蒙时期、基础时期,还是到最后的专业学习时期往往都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使学生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度降低,美术作品缺少生气、灵动,也缺少了对自然的了解和保护意识。本文就是针对小学、中学、大学不同时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回归自然、体验自然、创造自然的美术教学方法。
关 键 词: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 自然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者都希望对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有所改变,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优秀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期望素质教育能培养青少年儿童一种精神、一种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具备面向21世纪的现代品质,期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热爱生活,建设生活。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推行多年,义务教育本质是完善人格、丰富知识的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1988年原国家教委为发展中小学教育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为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契机。实施素质教育被视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各种学科改革、课程改革也是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所开展的,美术教育的改革同样也是围绕着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因此,美术教育已从过去单纯的技能教学转变为全面重视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艺术教育。
一、 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回归自然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现代科技文明极度发达的时代,所接触的环境更是纷繁复杂,在孩子发展的启蒙阶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非常重要,而这个审美观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课堂的美术教育。
中国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曾经带了几个侄儿侄女外出野营,一路上,孩子们只是争抢着各种零食,任凭着窗外美景流逝;晚上,当被闪烁的群星和阵阵晚风陶醉的三毛大叫:“快出来啊,好美的景色!”然而,孩子们只是冷漠地抬了抬头,又低头凑着篝火看带来的各种卡通漫画了。于是三毛惊叹:“现在的孩子都已经被商业美术俘虏,几乎要连大自然也抛弃了!”
我们要帮助孩子发现美,体验美,而这种美正是来源于自然。自然是熟悉的,也是易忽视的。城市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很少有接触自然的机会。美术教学也是脱离了自然去讲自然,让孩子们在封闭的空间中去想象,孩子们又怎能体验美好的生活,描绘美好的画面呢?若能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学习活动地点,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身心放松,心情愉悦,感受自然之美,给孩子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熏陶,从内心的最深处抒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美国现代美术早期教育家罗恩非认为:人类必须从小就培养对艺术的感受性,才能避免感受性丧失之苦。他说:“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溅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同时,更让他们静静地听,那微风拂过树梢的话语,还有那落叶着地时微小的沙沙声。请带他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优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动你优美感情的,也让它打动孩子吧!……”可见自然对开启孩子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室外让学生观察到动态的物体,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培养孩子一些艺术技法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艺术创造的敏锐的感受力,这是提高孩子审美素质的重要起点。
“以自然为师”。发展感觉器官加强审美的美术教学,可适应社会和美术发展的需要,推进美术教学对创造性表现的探求。走出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体,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陶冶孩子们的情操,真正地达到从启蒙时就净化心灵的美育。
二、 中学时期的美术教育——体验自然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
依据教育部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育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目前,我国在初中阶段开设美术课,课时是每周一节,高中阶段则取消了美术课。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无非也是在教室内讲授一点美术基础知识,临摹一些书本上的作品,在马上临近考试的时候,美术课也会最早地停课,为其他主课留出复习时间。个别美术专业高中也是“以绘画为目的”,一味追求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提高“升学率”。千篇一律对着范本临摹,几十张画大同小异,毫无生气,将书本上的写生课、实践课、欣赏课等一些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体验自然的课程取消。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缺少了学生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慢慢变得对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关心度降低。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抵触。具体而言,“以绘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到最后仅极少数学生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
中央美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介绍,评述大师的作品。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太美了,那是拉斐尔的母与子属于古典画……还有同学高兴地问到那时候画家们的学习环境、生活情景……这为我国现今的中学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
三、 大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创造自然
大学阶段是每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成熟发展的阶段,美育显得更为重要。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的内涵被一种巨大的经济利益所充斥,表面上看,现在的艺术高考场面很火,显示着艺术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在扩大办学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对教学和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存在着严重的损害。专业院校的新生在教室里表现静物或人物还尚可,但只要走到户外就不知所措了,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各个高校的美术考试大纲,应试的学生长期的进行单一的技法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视域会越来越狭窄,思维会越来越来迟钝,在走到户外进行写生时就会显得无从下手。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未来艺术领域的承载者、创造者,而不是一个高级的画工。
我们现在的美术院校也是过多地将绘画技法课作为主要的培养课程,一味地追求技法的提高。学生在教室画静物和石膏时,都画得很好,而在户外写生就显现出差距了,他们说,只要有本书或者什么范本,他们都能画出来,这样的结果是很可怕的。由于长期缺少写生的训练,缺少对自然的观察,创作就会东拼西凑,到处抄袭描摹,无论去体不体验生活就一窝蜂地画西藏,画大漠,画云贵少数民族,画川陕农民。我们提倡写生,但写生不等于完全的照抄,在学校受专业训练,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理解,抒发自己的感受,创作和谐的画面。
有人说,艺术使我们热爱自然更胜从前,艺术向我们揭示了秘密……而笔者认为,我们越是学习艺术,越是不关心自然。在如今的作品当中,有多少是自然的元素,有多少作品能真正地打动人的内心,让观众不仅从视觉上获得享受,更多的是从心底去接受,去领悟呢?作品是画家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观众所期待的不是一幅幅矫揉造作、缺乏生动的作品,而是自然、纯真的感觉。我们这些在专业美术院校受教育的学生,将来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美术工作者,为了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就要立足于自身,融于自然,把最美好的事物呈现给大家。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笔者希望作为现行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要大胆地进行改革,让学生在自然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生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 张小鹭 1996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
[2]美术艺术教学学科教研与专业课程设置 萧逸飞 2004年5月,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3]对美术教育及大众审美的几点思考 徐思田 2004年5月
[4]别让孩子对美熟视无睹 张画 2003年 4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