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美术论文:马踏飞燕之鉴赏篇 发布时间:2019-05-16 09:28:56
高中美术论文:马踏飞燕之鉴赏篇
孟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摘要:“马踏飞燕”是一件举世无双、空前完美的艺术杰作,是传说中天马的铜铸偶像,也是古代西域良马的真实写照。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关键词:天马行空,美感,民族精神
它在1969年在甘肃重见天日,再次与世人见面。一件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两千年前的这匹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踏飞燕”。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可称为青铜器中的一朵奇葩。
先来说说“马踏飞燕”的背景和名气吧。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后,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人发现。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威武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
原邮电部发行的JP32纪念邮资明信片、1997年发行的1997-3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去年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以及联合国1996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一枚均以马踏飞燕为邮资主题。
这匹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天马行空、所向无敌、无拘无束.是美学理论中的一种很高的意境,我们常以此而来形容李白的诗歌。而“马踏飞燕“铜俑就把这一意境表达得十分充分、十分传神。所以与其说“马踏飞燕”是构思精确,倒不如直接从它的外观直接说是天马行空,因为它的“放荡不羁”,它的“随性飘逸”是古代雕塑作品少见的。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工匠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忘己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细心人可以注意到“马踏飞燕”不单单是一匹骏马,一盏飞燕的组合,其实在它们俩之间用了多个对比。首先是马和燕体型上的对比,一大一小;然后是两只动物表情神态的对比;等等……古代的工匠巧妙地用对比的手法把反差很大的两个元素列到了一起,并且又给了人们一种和谐的美感。也成功的解释了西方的美学理念——美是多种数量比例关系和对立因素和谐统一的结果。而这个解释或许比结论早来了几个世纪。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珍宝。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马踏飞燕”这件“高端”的雕塑作品的出土其实也是不足为奇的,古代中国的文明是高深莫测的。它不仅是能工巧匠的一件作品,更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科学执着探索的真实写照。所以它还深深的包含着浓浓的民族精神,也是一张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我想这也是中国旅游局选择它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一大原因吧。
如今的国人看到这件作品或许会怀着各种的心态,或崇敬,或骄傲,或惊叹……但我感觉至少还应该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时隔几千年的古人都能够创造出另今人还不可思议的作品,而我们今人呢?该怎么做?古老的文明该如何的传承下去?想必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
张效利,申丽萍,美与时代上半月2006第五期,青年出版社;
-
王军礼,古中国的那些奇迹第二十节,西北出版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