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9-03-27 10:50:55
教师技能竞赛论文类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课程也就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有关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整合的实验,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数学课程整合、原则
当今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课程也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探讨信息技术课与中学数学整合的过程中,主要是讨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好处,从而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平台上,也就是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数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数学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数学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信息技术在与数学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只要能为数学课程服务,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为了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问题而编程。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这样既利用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又能将数学学好,更能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验:1、构想: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主要通过板书、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息,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数学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2、做法: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尤其是联系实际的课程,例如:要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因此,在使用计算机教学课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在制作黄金分割点课件时,选用多幅的和黄金分割有关的图片,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分析演示,使学生对黄金分割点进行全面理解,并在设计步骤上设置相应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动手实践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媒体以后,就可以在课前编制好适合学习的教学软件。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可以学得快些,也可以学得慢些;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询问、或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用WORD来做练习。练习完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和心得体会。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首先,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对手。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信息技术的,把它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信息技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案例可知,使用信息技术有以下原则:
1.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2.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3.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信息与数学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的整合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的好方法。恰当、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积极地作用。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苗逢春.主编信息技术河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姓名:程正轩
作者单位:南乐县杨村乡初级中学
出生年月:1974年9月
学    历:本科
职    称:中教一级
联系电话:13939362257
电子邮箱:chengzhengx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