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生物教学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9-03-27 11:05:16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生物教学新模式
生物课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实验学科,生物教学重视直观和操作,但由于受时间、空间、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观察,而原来的用粉笔打天下的常规教学模式,将被网络时代所陶汰。电教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合理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大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一、在备课资源上的优势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手段,其来源有限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获得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用于一体的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

二、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媒体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电教媒体以其形、光、声、色、字、特技手段等多种功能集一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多角度的感知材料,刺激多种感官,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使之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如"DNA结构和复制"这一节,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进而提问:那么我们体内的DNA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是如何在我们与父母之间进行传递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DNA结构与复制,并思考几个问题:
⑴DNA的结构单位,组成层次?
⑵DNA复制的特点、过程,然后播放课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顺利地实现了重点、难点的突破。
2、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一般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四个阶段,其中感知教材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类感知材料,同时由于电教媒体可以通过其特有性能,呈现事物的形象或变化过程等,强化剌激,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如生物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的过程,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即抽象又易复杂,而老师通过运用多媒体中形象的感知,逼真的动画,动听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留下印象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运用电教媒体,可以跨跃时空、扩大课堂容量
       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把生动、鲜明、形象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如讲“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节,从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开花结果)-→衰老死亡期,这一过程可以穿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看到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开花-→授粉-→结果等动态的全过程,同时还看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这一微观的生物生化反应,从而实现大容量教学内容浓缩,真正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与完善
一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
2009级蓬莱一中高二学生
    对照班:(2)班   50人
    实验班:(1)班 50人
    2 研究方法
    对比试验。
    前期准备阶段(2007/9-2009/7)
    实施试验阶段(2009/9-2010/7 )
    整理总结阶段(2010/9-2010/12)
     3 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和生物整合后进行教学,使学生提高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由基本能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表达)和综合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组成。
 二具体实施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望、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阶段,因多媒体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创设一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大量的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我适当选取一些科学史,例如,“显微镜的适用”、“细胞的发现”、“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基因工程的发展”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景的依据。并且利用多媒体和实验的有机结合创设了一些情景,主要通过实验现象为学生构建一个直观的探索问题的情景,在学生自主参与情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研究。有些实验现象可以通过生化反应来揭示,如“探索影响酶活性的方法”等。也有些实验现象则经过一定周期的积累,才能观察出明显的效果,如“植物向性运动的探索”等。这些情景的创设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和主动的学习。
      2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显微生理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得到是活生生的生物。有一些微小的动物,如果只能在课本上看到它的“尸体”,而看不到它的真实面目及其生活实际,这岂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这样又如何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在生物教学中,更有许多微小的结构,如细胞的结构等,以前只能用黑板和屏幕上放大的图来讲述显微镜下的图像,而对某些微观知识的展现还不够,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这样的教学效果存在很多不足。还有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关键。时间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生理过程,我利用了PowerPoint和Flash做成了课件,把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把重点和难点一一突破。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两个反应的不同之处,进而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就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再如在学习细胞吸水地实验中,我们把正常地洋葱表皮细胞,以及放入浓盐水溶液后的洋葱表皮细胞,通过结合多媒体清楚再现,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种现象,进而让学生分析这一原理,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细胞失水地原理。通过媒体演示显微结构和生理过程,使微观生理过程变为宏观生理过程,学生再加以观察和思考,符合学生地思维过程,这样比单纯的讲解生理过程效果要好的多。
      3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空间、增强动态效果
      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实验情景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有些实验情景是不可能在中学现有的条件下完成的,利用虚拟的情景来完成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它能扩大实验的空间范围。为此,我想方设法制作课件,并且利用网络寻找有关教学资料作为素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液泡、原生质层的变化,但水分子、蔗糖分子的运动是看不见的,此时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物教学种有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但实际生活中很多的实验受到设备、场地、实验材料和实验隐藏的危险性等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完成,很多的理论因缺乏实验基础而显得苍白、空洞。网络环境为我们生物实验提供了一项强大的功能------虚拟现实。它是由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参与者可进行各种操作,并有亲身经历的"真实"感觉。例如:“虚拟反射实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里,实验者可以观察到不同情况下青蛙的反射活动,与真实的实验几乎一样,但没有呛人的气味。实验者还可以放大或缩小图像,还能与其他实验者交流。这种虚拟实验还可以重复操作,节约资源、避免实验过程中带来的危险因素。另外很多演示实验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操作或网上下载。例如:利用三维动画模拟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等等。使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实施试验前后学生的生物考核成绩对比。
      比较项目(1)班(2)班差异显著性
      试验前校实验考核(及格率)            无显著差异
      试验后区实验考核(及格率)            有无显著差异
      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学得透彻,而且也使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创新的工具,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借助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借助通讯技术,培养合作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等等。但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一堂课媒体运用得是否恰当,唯一标准就看它是否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那种游离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之外的媒体教学是不可取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优化设计,更能优化生物教学。教师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渗透打开外面网络世界,让学生能在浩如烟海的生物学知识海洋中上网冲浪
三、多媒体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如果能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将会使学生在接受信息,传递知识,感知教材,理解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如果在实际的授课中运用不当,效果可能不很理想,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注意发挥电教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不能喧宾夺主。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教学中应该是电教媒体为教学服务,而不能起到垄断教学的现象。而有些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有时整堂课一言不发,师生在起在看电影,起不到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有些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式花样多,大量无关的图片和音乐,往往成了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因素,起到了反作用。
       2、根据不同课型选择多媒体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确实有许多优点,但不是每节都用,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新授课:教学中,新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一些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的重点难点,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恰当选用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如形态部分的“细胞的结构亚显微结构”的内容,在教学中配以模型,以CAI 软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部构造,形成深刻的印象。
       实验课: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教材由原先的五个实验课题增至16个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可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显得特别重要。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操作时间长、步骤繁琐,再加之有些学校材料、老师的操作熟练与否的限制,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则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如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由于学校材料的受限,我们没有做这个实验,但是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基本上应该可以达到了教学目的。
       单元复习课:一单元的内容较多,可用投影浓缩单元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科学的认知体系,出重点、难点。这种方式在高三的复习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交会受到较好的效果。
                     研究进展情况
 目前尚处于试验前的准备阶段
1 实现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使信息技术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教师要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转变;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而应使之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在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时,使它成为学生认知、启迪思维的工具。
      2   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只有教师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课程的整合更有效。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Excel、Flash等多媒体广播系统,了解网络技术和扫描技术等基本知识,了解常用软件的功能,若能够熟练掌握则更有利于教学,能熟练地上网收集资料等,才能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利用那些软件,通过那种形式来帮助自己来实现教学目标,到那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
       3  收集多媒体素材
        只要平时多留心收集与生物多媒体制作相关的素材,也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了。生物多媒体我们现在能够买到很多现成的教学软件,但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可以用这些软件的素材制作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件。还可以利用生物科教类VCD素材录制,运用“超级解霸”软件按片断节录即可。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下载、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和利用扫描仪扫描杂志、书本上的图片等等。平时把收集来的素材,做好分类工作,当用到时就能随手来,缩短制作课件的时间。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初探
下一篇: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