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培养语文“人格”把语文的“根”留住 发布时间:2019-08-02 10:06:08
改良语文“土壤”,培养语文“人格”把语文的“根”留住
在这“满街杨柳绿如烟”“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好季节,在这名家荟萃高手云集的安阳市教育学会六届二次年会召开之时,我为能够参加这次盛会,向各位名家、同仁学习感到无比荣幸!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改良语文土壤,培养语文人格,把语文的根留住”。
一、从师资水平来看,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绝大多数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上,职称在中级以上,学历职称层面较高,但也存在着年龄偏大,中年左右占绝大多数,知识更新慢;经验较为丰富,但朝气和冲劲不足,守成有余,改革与创新不足。且98年到2006年这八年时间内停办高中,对高中课程、高考走向等诸多东西缺乏直观的理解与深切感受,为完成高中阶段教育与向高等学府输送人才缺乏必要的经验就成为高中教师队伍在知识层面与方法等方面的困扰。
从生源层面来看,2006年高一招生最高分453分,最低分255分,400分以上90人,300至400分100人,300分以下23人;2007年高一招生最高分510.5分,最低分266分,500分以上3人,400分至500分143人,300分——400分109人,300分以下16人。生源来源多样,家庭背景复杂,知识层面薄弱,给完成高中阶段学业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带来了基础性的困扰。
面对现状,我校确立了“严格教学管理求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并确立了“立德、启智、育人、成才”的八字方针,“立德”是根本,“启智”是方法,“育人”是力求全面发展,“成才”是目标,决心在“盐碱地”里种出“好庄稼”,并且决心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学科全面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和凝聚社会、家庭、师生对学校的认知力。通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汇报如下:
二、具体做法
(一)上级领导的爱护、关心、支持、带动是学校发展乃至学科发展的推动力。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发展局促于一隅,偏安于局部,虽然也有一定成效,但单打独斗成份偏多,难免有夜郎自大之嫌,有时也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喟叹,2004年归建后,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开劈了广阔天地,局领导多次莅临指导,解决问题,了解掌握校情民意,为学校排忧解难,为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黄局在百尽快之中,数度光临,前不久,到我校视察,及时点拨、指导,亲自听课,与班子、师生座谈,为学校高中定下了“一、五、十”的具体奋斗目标。教研室全体教研员老师在贺主任的亲自带领下,两度光临,听各科老师的课,同任课老师座谈,指路导航,指点迷津,为任课教师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教法,把握好尺度给予了扶植、栽培、指点。尤其是语文教研员蒋新海、张如强老师更是率先垂范,指导、栽培、扶植、带动我校一批老师就语文教学教研展开讨论,建立博客,切磋鼓励,与我校的朱凌嵩、王彩虹、邵桂萍等一批人网上交流,周周有美文,周周有交流,为学校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教师的提高,起到了口传身授之效。
(二)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语文课怎么教,语文人格怎么塑造,面对荒漠化盐碱化的语文领地怎么改造,这是我校高中语文教学首先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建国以来,语文长期以来的“工具论”“语言文字论”“语言文学论”“书面语与口头语论”等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并由此产生了在语文教学教研方面形成了既卓有建树也难以攀附的流派与名家。
我校高中语文组老师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达成了共识,认为我们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应该是“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走自己的语文教改之路,探求我校的语文实践之道,形成适合我校语文教学教研方面的特色”,大家一致认为,我校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有些学生甚至连字词关、书写关等都不过关,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只能贻害学生,贻祸无穷,因此,要想改变学生的语文现状,只能从改良学生语文学习的“土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人格品质”,就应该从语文的“根本”入手,把语文学习的“根”留住,现在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知识无能力,重知识轻能力,有躯体无情感,我们应该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根本上来,熏陶感染塑造心灵,一味而过度的追求技能,只能是舍本逐末,语文没有好成绩是不行的,光有好成绩是不够的,只有从根本做起,“根深才能叶茂”,语文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能也不是最终的那个结果,但我们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最终得到那个结果,正如西方哲人所说“上帝关上一扇窗户的时候,也必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让学生首先做一个语文的“好人”,才能进一步成为一个语文的“能人”,要把“盐碱地”改良成“肥田沃土”,重要的是在“养”,而不是“透支”,更不能依靠机械的“训练”,养成对语文探索的兴趣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宝贵并可以实现的。一个在语文学习方面热爱思考,并能从思考中享受到生活乐趣的人,才会更多地关注内心,才可以在月光下静坐沉思,才可以一卷在手让思维思想尽情地驰骋,才有利于人的协调民展,可持续发展,才可以做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三)教师的成长发展见识水准是语文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毛主席说过,一所学校有了,教师的成败是关键。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一个动态的永恒的发展过程,它伴随着教师生涯的始终,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与关键因素,在教师中养成学习的习惯,形成学习的氛围,我们主要的是倡导“三学”,即“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自己的实践行为学”,要求老师做到“读一本理论专著,写一本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每一节课都要记下课后反思”,06年我们组织语文老师通读论语,因为孔子的理念,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方式虽历千年,但依旧有生命的活力与光彩;07年组织老师通读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语感论;08年组织老师通读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等书,并写下读书笔记,召开“读书研讨会”,形成理论学习氛围;06年我们组织老师到三实验、安阳市一中听课学习,交流沟通,以他山之石,攻自我之玉。因为我们是初办高中,经验、水平都有所欠缺,所以在校内开展“首课听课制度”,即所有的同课头老师必须听同课头老师的第一节课,以便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做出调整,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环境。
态度决定一切,环境也可以改变一切,“一人教之,十人咻之”只能收到“一曝十寒”的恶果。首先要养成创设营造学生自我学习的氛围、环境、习惯。我们应该牢记,知识可以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丰富,而品质与修养一旦成型,就奠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我们在学生中倡导“开卷有益”“下笔成文”,“生活即语文”,学生的感悟,学生智力的开发,学生的智慧是不可能有成规的,不论他读什么书,做什么事,也许都可能在一瞬间提高他智慧的品位,提升他生活生命的质量,这不是老师能教出来,能赐予的,所以,只要养成读书、写作、思考的习惯,随时都可能走出“初级狭,仿佛若有光”的困境,达到豁然开朗恍然顿悟的效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目之可视者文章,耳之所闻者文章,口、舌、身、手所能触者皆文章,让生活的源头为干涸的心灵注入活力,充满张力;其次,重视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家长会,家长学习班,个别交流等渠道,向家长提出建议,推荐书目,倡导家长营造书香家庭,营造读书氛围,多购书,养成“枕上、桌上、厕上”人手一册的习惯,为学生学习成功,学习习惯与行为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通过建立班训、班级文化专栏,班级手抄报等形式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
(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战场,围绕“激活课堂,提高效率”做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做到化“有形”为“无形”,“形散而神不散”;把功利的价值转化为智慧的价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获得任何一种东西有两项价值,作为知识的价值和作为训练的价值。获得每一种事实的知识,除了用以指导行动外,也可以用来练习心智;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它在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时的效果”。浪漫主义的理想,只能依靠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方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要激活课堂提高效率只能依赖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所以要求老师向学生“倾情”“倾心”,使课堂教成为师生心心相印的交流场,要脚踏实地的去追求,激活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条件,帮助学生克服“不愿学,不勤学,不会学”的行为习惯,力保课堂质量;激活课堂就是要求老师要身体力行,凡要求学生做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老师要首先背诵,并当堂向全体学生示范背诵默写;激活课堂就是要堂堂有拓展,课课有拓展,从“语言品味处拓展,问题生成处拓展,情感体验处拓展,挖掘主题处拓展,字里行间处拓展”,增大课堂容量,开阔眼界,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于无声处见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能。激活课堂还要求老师从细处入手,小处入手,做“蚯蚓”之功,以收滴水穿石,金石可缕之效,如要求学生课前三分钟,或演讲,或成语故事,或名言警句,或耳闻目睹等作常规训练,锲而不舍。在作文教学中,变无序训练为有序训练,要求学生一周摘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每周仿写一篇等,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与家长反映良好。
通过以上努力,我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兄弟学校相比,我们依然存在着不小差距,兄弟学校是这春天百花园里的鲜花,光彩夺目,而我们仅仅是这百花园里“无才思”的“杨柳榆荚”,惟解“漫天作雪飞”,但即使如此,也不揣浅陋,亦博方家一哂而矣!不当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赐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