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与“读本”在阅读教学中的互补性 发布时间:2019-08-02 10:12:04
高中语文“课本”与“读本”在阅读教学中的互补性
[摘要]新教材的读本与课本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着很强的互补性,有利于拓展语文视野,运用好课本与读本,抓住它们之间契合点,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课本读本阅读教学意义
中学语文的最终教学目的是想要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课本只是我们在教学计划中课堂学习所使用教科书,仅仅只凭一套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改交流会上也曾说过:“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而且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试卷,也可以看出阅读与语言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高中阶段课程多,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再加上近年来学生身边的健康书籍偏少,所以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不够。正好,根据新大纲精神,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一套读本,文质兼美,既注重经典型,又融合了时代性。“读本”与“课本”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丰富教学的视野,而且也切合了新课标提出来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精神。这套读本,就像高中生的袖珍图书馆,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应充分利用。因此,读本就是学生身边很好的“课外教材”。“读本”与“课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补性不言而喻。
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读本却面临了艰难的处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困惑,这是教材编写者始料不及的。读本那么大容量,搬到课内显然不现实,课时不够用,不仅会降低学习效果,而且会增加师生负担;如果完全放到课外,读本选文虽然精美,但是未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再加上教学上的课时设置的固定性,其他学科的竞争性和部分学生功利性的思想,阅读效果就很难控制,甚至形同虚设。真是“拿又拿不下,扔又舍不得”。传统的办法会累死老师,拖跨学生,所以这套读本实际运用空间大大缩水,甚至给遗忘了,有时候仅仅靠练习中的课外材料进行弥补,实质是舍本求末,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资源的浪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读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正确运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实,学习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目的是相同的,是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对于读本,要使用已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该怎样使用的问题。首先分析一下读本的编排体例。读本分五册,每册分为若干个专题,它们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课本参照呼应,它们之间或是补充拓展,或是深化阐释,或是另辟蹊径,比如课本中必修第一册的第一个专题是“向青春举杯”,读本必修第一册的第一个专题是“青春颂”,并且在文章的体裁上都是安排了诗歌的文体样式。文章的选择上不仅顾及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名家名篇,如顾城生命幻想曲,林海音窃读记,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等等,同时又有选择性的考虑到了外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精品,如叶·叶夫图什科诗歌绝不能没有家,瓦·贝莱列申怀乡病,聂鲁达的你的微笑等等,读本的文章萃取的标准大大突破了先前教材中对于文学经典的标准,有意或无意的将文学定义模糊化,实质上这种变化正是将文学的语言性的内核展现出来,回归到文学阅读的实质乃是对语言,语言形式以及情感之间关系的解读,打破了文学阅读的经典性的唯一阐释,实现了理解的多维性,正是这样的变化,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与感性思维提供了契机。
阅读从纵的方向上来看可分为延伸性、鉴赏性和知识性的。这里分析一下如何阅读这几类作品
1、延伸性的,指那些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指导阅读读本要同教材结合起来。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课内知识的迁移,而读本是课内知识迁移和延伸的指南。只要认真阅读读本,就不难发现,几乎教材中的每一专题,甚至每一课,都能在读本中找到延伸点。这样就能较好地把课内知识同读本阅读结合起来,既扩充了教学容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读本第二册“热爱生命”这个专题选取了食指的热爱生命,诗人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通过“瘦弱的身躯”这一形象在遭遇风霜雪雨,顽石荆棘,依旧相信未来,珍爱生命,用自己的顽强的意志喊出“虽是屡经挫败,我绝不轻从。”的生的信念;第二篇是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节选),作者以散文的笔触行云流水之中将生命的价值呈现出来,告诉世人“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这样的安排从逻辑上看符合认知的规律,从个体生命的热爱,到普及世间生命的救扶,从关爱自身生命到关注其他生命,这种安排的意义不仅在德育层面上唤起善的品质,在写作层面上又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思路,拓宽了写作的思维空间,深化了“热爱生命”的话语蕴藉。
我们课本的第二册同样也是关注生命的专题叫“珍爱生命”,它节选的是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本的选文重在阐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是以心路历程的方式一方面渴求生命的多姿多彩,描摹出对生命的热爱和礼赞,另一方面剖析了生与死在内心的挣扎,最后在充满希望的生的渴望中回归现实。
读本中延伸性的作品,由于内容与形式和教材相关,教师如果在时间上合理安排,内容上进有选择的联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行体会,这样不但不会多用时间,而且会使学生知识面更广、思维更缜密。
2、鉴赏性的,指那些文学作品,它有助于丰富学生底蕴,增进文学素养。
新教材的读本与课本在文章的选择上打破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那套教材的选文规则,没有按时间的编年顺序选文,也没有按文体的分类分模块选文,而是无论在高一高二阶段都兼顾到各种文体形式,都涉及到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合理配置,所以在鉴赏性的阅读教学中,可以相互比照,相得益彰,只要教师能切实地安排好时间,在教师有效地指导下进行阅读。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知识性的,包括语言、文学、读写听说方法、思维方法诸方面,它有助于同学们充实语文知识,增强听说读写能力。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融合了古今中外,相应的读本中对各个时期、时代的文学作品,思潮都有相应的作家作品。教师在教读这些课文之前或之后,如果指导学生阅读,会使学生对那一阶段的作品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而且也会节约教师总结概括的时间。
总之,读本和课本关系紧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鉴赏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弃而不用确实是一种遗憾。如果用而不当又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甚至激起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排斥心理,造成事半功倍的恶果,当然,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读本,处理好它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读本与课本殊途同归的实质,对于教学必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在就必须认真研究读本,分析它的编排体例,找到读本与课本的最佳结合点,那样在使用时才不至于盲目瞎撞而是游刃有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