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怎样撰写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9-07-07 15:44:07
怎样撰写教育论文
1、研究性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列宁、毛泽东、江泽民都强调过。可是,我们的教师因为工作忙,时间紧,负担重等原因,没有很好地学习。于是,写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
(1)处处皆学问
爱迪生考助手:实验室门前有一棵什么树?——留意周围的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几种很好的学习途径:报刊杂志(剪贴、摘抄)、科研书籍(写笔记)、学术报告(借专家的头脑思考自己的问题)、网上科研(搜索、下载)。
(2)研究性学习
不只是学生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且,教师尤其需要研究性学习。
如教育方针的发展和变化增加了“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中增加了“为人民服务”,教育途径上增加了“社会实践”,教育目标中增加了“美”育等。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具有时代特点的素质教育的目标。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没有别的目的。
(3)学习型组织
“十六大”提出要建“学习型社会”,南京市提出要建“学习型城市”,学校尤其需要建设“学习型学校”。
学习型文化:学习力文化、创新文化、速度文化、反思文化、快乐文化(五种文化带你进入新境界)
2、发散性思考
“思考”是什么?
是智慧的火花(本质);
是成功的阶梯(作用);
“多想出智慧”(毛泽东语);
“思考就是研究”(刘永和以为)
“发散性思考”,更是一种研究。
(1)深入性思考
是指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达到事物的内部或中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操作方式就是接连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叫“打破沙锅璺(问)到底。”
有两个要点:一是追问原因,二是追问到底。
教育现象——(为什么?)——找到第一层原因——(为什么?)——找到第二层原因——(为什么?)找到第三层原因……
比如:德育低效;
比如:学生不愿意参加公益性劳动。
(2)缜密性思考
缜密性思考的特征是周密性和细致性,强调思考的完整和周密。对于思考的对象,无论是一个事物的若干方面,还是一种现象的诸多原因,还是一种结果的许多可能,要求一个不漏地找出来。
操作方式是多问几个“还有什么”。要点是穷尽一切可能。
教育现象——什么原因?——找到原因之一——还有什么?——找到原因之二——还有什么?——找到原因之三……
比如:德育低效。
(3)怀疑性思考
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一个盲从的教师教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操作方式是:问“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潦清的河水”
关于“减负”
(4)迁移性思考
是指思维信息从甲事物迁移至乙事物,也就是从甲事物想到乙事物。
迁移性思考操作方式:从“不也可以这样吗”引入。教育现象(甲)——不也可以这样吗?——教育现象(乙)。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人为我用
3、积累性写作
“文章是写出来的”,这是一句简单明了又深刻复杂的话。写,是一种深入的思考、周密的计划、经验的提升;写,是一种复杂的研究过程。
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感受、记录自己思路开始,把这一颗颗的珍珠用教育理论的线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一要“新”
论文要写在别人的前头,写在别人后面的文章是无效的,这是时间的“新”。素质教育写的人很多,写出来的书也很多,没有新的观点,就不用写了。课程改革正在实验阶段,正是研究的焦点,应该深入研究,积极写作。
论文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写得和别人的一样是无用的,这是内容的“新”。劳动节忧劳动课作者想的就和别人不一样,而且还赶上了“劳动节”。
二要“小”
教师写论文和教授写论文不一样,我以为,一线教师写论文角度要小。先小后大,以小见大。
论“素质教育”——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
三要“清”
作者思路要“清”,文章层次要“清”。
谈教育的“一切”
谈创造性的培养
论教学的三种境界
四要“巧”
“无巧不成书”,无巧也不成文。别人想不到的,别人不敢想的,你想到了,这就是创造。
模仿是创新的起点
“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
心教重于身教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
1.题名
阅读论文时最先看到的是师名,然后决定是否看下去。情报人员也是根据题名来分类、编目。研究人员从文摘、索引、题录等二次文献中找到的也往往只是题名和出处。可见题名的重要。好的题名既能提挈全文,标明特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题目过大、过小、过于抽象,均属不宜。一般说来,超过20字的题名就嫌长,30字以上的更难受欢迎。题名应尽量避免用副题,因为不便标引。但如果认为题目过于简短、过于概括而无法较好地表达原意,或题名过长,需要加以改造的话,则可添加副题名。
如,当前少儿读物出版的现状及对策
——兼谈色情淫秽书刊对青少年的影响
这是用副题名作引伸。
又如,儿童学习困难与社会心理因素
——全国14个省市1576例儿童学习困难调查分析
这是用副题名作说明。
2.作者
可以个人署名,也可以集体署名。个人署名一般只写真名,不用笔名,集体署名应注意由谁执笔,以示郑重负责。目前在一篇文章上的作者署名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这固然因为有的课题确实有较多的人参加协作,然而也可能另有其他原因挂名。署名问题应当实事求是,重文德,讲风格。
3.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或提要是摘取论文的主要内容。读者看了摘要后,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读全文,所以摘要有报道作用。摘要又是二次文献的著录内容,便于文献报刊转载,所以摘要又有索引作用。
摘要安数以200-300字为宜,约为论文正文字数的3%左右,内容要包括这项科研的目的、基本步骤、主要发现和结论。摘要以醒目的字体刊印在题名和作者下面。
关键词又称主题词,是为了便于制作索引的纳入电子计算机检索而设。每篇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另立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并要求尽量用汉词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过程
(一)拟定论文题目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或基本完成后,可以拿课题的某一部分或研究成果来撰写论文。因此,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几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外延不能超越课题的内涵与外延。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拟定论文题目的总的原则是,题目大小合宜,难易适当。题目太大、太难,涉及的方面广,搜集的材料多,时间、能力有限,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炼不出新的观点,容易泛泛而谈。题目大小合宜,难易适当,对预期结果心中有数,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二)搜集有关信息
1.搜集信息的重要性
控制论创造人N•维纳指出:“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问好世界所感到的过程中,同外问好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这种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从教育信息的范围来说,主要就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科学研究者在教育实践或教育调查、教育实验中直接获取的资料,这就是直接信息。至于搜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如前人积累的事实、数据、理论和方法,那就是间接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书面文字,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制品。
信息是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的基础,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讲的这一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接收、处理、输出的传递过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是研究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它要求作者观点正确,材料丰富,有说服力,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是与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因此科研工作要与信息搜集、写作准备同步进行,等科研后再依靠回忆进行写作,往往是造成写作失败的一个因素。
2.搜集信息的方法
所谓搜集信息,它包括信息的接收,即从自身的直接实践和他人的科研成果中获得信息,也包括信息的储存,储存的方式可以是剪报、文摘,录音、录像等,还包括信息的处理,把获得的信息加以初步的整理,为我所用。
(三)拟写作提纲
1.写作提纲的作用
有了题目,搜集了与题目有关的信息资料,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得出了课题研究的结论,就可以着手来写论文了。但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此事、彼事如何安排,如何开头,如何收尾,如何过渡,如何承接,哪里需要祥写,哪里需要略写,同样是需要煞费苦心的技术问题。
我国古代的文论家很重视文章写作中的结构安排问题。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附会中接线员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刘勰所说的“总文理”,就是要求作者首先要总观文章的主要意思;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得到“统首尾”,使文章从头至尾保持连贯统一;在“统首尾”中必然要对材料进行剪裁取舍,这就是“定与夺”;选定了材料,还要把各个章节段落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就是“合涯际”。抓信住了这几个环节,才能使文章“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使全篇文章的内容既丰富而又不松散,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安排问题是顺利地完成写作的关键,而结构安排的具体体现就是文章的写作提纲。可以这么说,一份合理、详细的写作提纲编写好了,写作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清代作家李渔认为“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讲的就是想得周密,才能写得迅速。
上面就是一般文章的写作而言,至于科研论文,由于它的内容比较复杂,对论述的逻辑性要求很高,因此,在资料搜集完备之后,更应拟出合理、详细的写作提纲。科研论文写作提纲的具体作用如下:
(1)提纲能展示论文的合理结构与重要内容,使作者在动笔前能做到胸有全局;
(2)提纲能使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迅速地“对号入座”,对不上“号的资料,可以备用或留作他用,如果资料搜集得不完备,也可以迅速发现,及时补救。
(3)提纲能使作者严谨、周密地思考问题,能帮助作者创作了统一、连贯、流畅、结构均衡的论文,也有加快写作速度;
(4)提纲能使写作思路连续,即使有较长时间的中断,继续写作时也容易衔接;
(5)提纲能协调多人合作,使每位执笔者有合理分工。
2.拟定作提纲有两种方法:
拟写作提纲有两种方法:
(1)粗纲。用简短的词语作为小标题,只显示内容的层次,主要的论点、论据。这处提纲比较简略,能表现全文的“大意大势”,但不利交流。
(2)细纲。以完整的句子形式来概括层次、段落的具体内容,重要的思想观点也要推敲出明确的文字,有些细纲甚至就是文章的雏形。
编写提纲的粗细,和作者的写作习惯有关。总的要求是拟定的提纲应该是切实可用的,应当确实能起“依托”的作用,否则,过于疏略,连自己都若明若暗,那就起不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了。
(四)写初稿
一旦拟好了合理、详细的写作提纲,搜集起来的各种资料也已按提纲“对号入座”,写初稿几乎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了。
1.集中时间写作,加快写作速度
尽可能选择一个能较长时间不受干扰的地方,按写作提纲归拢你已经整理好的资料,然后按写作提纲尽快地写。不宜时断时续,以免打断思路。如果论文很短,最好一口气写完,以便使它读起来象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系列不连贯的段落的拼凑。稿子要写得简明扼要,心中要有广大读者,不要搞新名词、新概念的狂轰滥炸,对导论和结论性的章节尤其如此。
2.根据材料的准备情况和思考的成熟情况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能按照写作提纲的顺序,顺利地写完,当然最好。但有时候材料不足的地方,写起来会感到困难,因此写作的顺序也可以按作者对各部分的准备情况来确定。成熟的先写,不成熟的后写。摘要虽在论文在开头部分,但往往在论文结束时,才能写好。
3.合理使用搜集到资料
他人的研究成果会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多的启发,有些观点会由其他作者的观点或概念推导出来。使用他人的观点,要用自己的论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来衡量,看有没有矛盾,放在什么部位比较恰当。对他人的观点、材料要善于加工处理,而不照抄照搬,把论文变成他人的论述。他人的观点、材料,如果在自己的论文中没有恰当的地方可以组织进去,就应当坚决舍弃,占有的材料比使用的材料多,这是科研中的正常现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