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浅谈小学品德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发布时间:2019-04-07 09:30:10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浅谈小学品德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起着重要作用。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要讲究科学性和灵活性,小组内的成员分工要明确,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善于与人合作,喜欢集体生活,尊重他人,乐于交往等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落实以上目标和要求的重要途径,而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有几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他们为开展共同的学习活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互相商量,共同研究,分工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争取和珍惜小组的荣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乐于交往和合作的意识、集体观念、尊重与理解、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促进和发展,同时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应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学困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上,老师往往会出一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虽然这些活动也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但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少数的“明星”学生处于优势地位。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组员都会分到任务,出于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都会自发的积极去完成。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他们从听讲者变成了主动地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内在动力,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体验快乐,增长知识。尤其是对学困生,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并有了更多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倾听和尊重。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是师生、生生多边活动交往的过程。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学生必须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评价时,除了肯定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外,更要重视对学生们的合作作出评价,指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谁遵守了讨论的顺序,谁更多的汲取了他人的信息,那一组的学习成果是综合了全组的能力等,以此引导激励,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综合素养。
3、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得陈旧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讲为主变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索。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得情感上的沟通。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都活跃起来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体验快乐,增长知识。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一)、课内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1、同桌合作
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同桌两人组成的。这种合作方式,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容易操作。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较多的用于对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的讨论解决。如重负的大地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思考如今的地球都受到怎么的打击,人类应该如何做?这种活动比较简单,只要同桌两个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后,进行比较、对照一下就可以了。
2、小组合作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注重开放性,每一次的课堂形式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最常用的一种。“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一个教学班可分为4—6组,在编组中,应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的是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学习进程同步。通常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可以开展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自由组合小组合作。
不拘泥于座位前后的四人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固定座位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如六年级下册放飞和平鸽一课,其中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想想怎样表达自己对和平的向往,这时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成小组,愿意唱歌的为一组,愿意画画的为一组,愿意写倡议书呼吁世界人民珍爱和平生活的为一组,愿意发表演说抒发情感的为一组……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小组间进行展示、评比,选出优胜小组大加表扬。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课外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1、相同兴趣爱好学生组合小组合作。
例如:六年级下册走出国门一课多样的居民和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分组去研究世界各地居民的生活和习俗,他们的生活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联系。这时,我们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进行组合小组,对阿拉伯国家的居民生活有兴趣的组成一小组,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有兴趣的组成一小组,对非洲的民族有兴趣的组成一小组……小组形成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出研究计划,然后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进行研究,整理出研究的成果,最后在课堂上全班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外的学习活动中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居住相邻学生组合小组合作。
品德与社会课中常常会有一些校外调查访问活动,这就要学生走出校门、家门,走向社会,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小组进行活动。
三、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在课堂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
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有时也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在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分工就要非常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因而每一个学生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客观评价,使得这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同时明确的组内分工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立即“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演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少数同学往往一言不发,等待小组中的领袖侃侃而谈,大家在热闹中草草结束所谓的“合作学习”;要么,走向另一极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合作学习结束后,整个小组尚不能拿出一个或两个代表小组总体意见的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呢?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我也会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恰当地采用评价方式和一定的激励机制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扬,以及其他同学的欣赏是每位同学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和同学的正确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以往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两大问题:一是偏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主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通过评价端正学生的合作态度、改善合作方法、提高参与程度。同时,教师还要贯彻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激励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成功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获得全面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自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积极地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互助性的学习,我们努力营造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处于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