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发布时间:2019-04-07 09:33:51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等优势。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渠道。运用信息技术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感受生活学习做人,从而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字:信息技术 小学品社 学科整合 课堂效率 优化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生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贯彻执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堂模式发生根本变化。但从课堂实践的效果来看,有的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质量不高,它不仅阻碍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面开展,也制约着全面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更加严重影响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完善教师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扩展课堂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声音、动画、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小学品德教育创建出五彩斑斓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来,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一、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因此我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生活,让学生从课本中、丰富的各种信息中去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例如:我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知道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但在我们这个地区水资源丰富,如果只凭课本的内容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我利用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地缺水的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缺水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特别是我们宁夏南部山区,以及我们中宁的“喊叫水”,“下流水”等严重缺水的情况,看完后学生们震惊了,啊,我们中宁竟然还有这样的地方!一听地方的名字就知道他们多么盼水啊,有的说:老师把我们这边的水给他们运去!这时我趁机提出:我们这里会出现水危机吗?同学都说不会。这时我追问一句:真的不会吗?请同学看关于水污染的课件:主要播放中宁问政上面录制的中宁南河和北河污染严重的情况,与过去河水清澈平静、小鱼自由自在的游玩、河边草地绿油油、空气清新形成强烈的反差,河水变浑浊,鱼儿不见了,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不见了,屏幕上只留下“我们该怎么办?”六个大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积极性高涨,这一场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对他们启发很大,教育性很强,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想到了很多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好办法。看后分组讨论积极汇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与品德与社会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知识
整合教材资源,提炼学习内容,是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种整合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教师的思考和智慧,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把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又可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大自然发怒一课时讲到天有不测风云、在这危急时刻、灾害无情人有情。再结合5.12汶川大地震时,面对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和智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我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当时各种新闻报导、图片、网上资料等材料,制作成动画课件,让学生很快就身临其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情感体验。
再例如学习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利用信息技术把有关残疾人的生活片段展示给学生,这样把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有声有色地提供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在良好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学习方式。相反,整合学习方法的目的正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传承和创新。信息技术与品德、社会学科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基础上,网络资源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资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也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四、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具备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直观性,简洁明了,视、听效果突出,能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
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如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我借助随教材的光盘和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使孩子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初步认识到公共场所与人的密切关系,进而对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接着听故事他,冒雨赶来,孩子们在观看课件时,进入了角色,他们从思想上对世界、社会、人生、道德有了进一步的看法,把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认识。在掌握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标准后,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表现出健康的、充满爱意的高尚情感。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引入时代活水,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五、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方法来学习。学生从课外书籍、报纸媒体等查找到大量资料,当然也不排除从网上下载内容。网上下载内容方便快捷,也是教师教学寻找资料的好方法、好地方。如我在讲新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秋天的果实一课时,鼓励和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与这一课相关的材料,把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秋天的果实带到学校来。课堂上,学生们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共同品尝大家带来的果实;把这些果实按种类、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发质疑,充分利用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形象展示,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不仅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动手动脑钻研学习知识。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使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多渠道的学习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师生学习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能使课堂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风格各异看建筑这一课时,学生能课前从剪报、网络资源查找、摄影等形式去多方面搜集素材。在课堂上再利用信息技术将素材呈现出来进行交流讨论,课堂精彩纷呈,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可喜效果。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培养了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过程中,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的能力。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进行资料的搜集,集中到一起的资料众多,杂乱,小组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论点,要想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学会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锻炼。
六、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运用,学生在不自觉中,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地实践能力。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强烈的直观性,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中,开拓了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品德与社会课乏味的说教形式,把种种社会现象与其对应的道德规则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转化成一幅幅灵动的画面投像于大屏幕上,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欲望,让孩子在玩中完成个人品德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化,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整合,优化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创造出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可从中突破学习重点,解决难点获取知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国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中小学课堂应该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努力加强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诸多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道德情操,进而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从目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课程涉及内容广,教学对象特殊,教学时间短等诸多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因此,在充分贯彻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品德教师应该努力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品德的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提供积极帮助。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而如何将课本教学的内容做到潜移默化地灌输和宣导,是每一个小学品德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执行的。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就可以使课本里的形象立体化,道德情感得到感染,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也能分辨出假恶丑,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