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让孩子在“品德与生活”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9-04-24 09:10:52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让孩子在“品德与生活”中成长
“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学生的生活不能没有品德的培养,同时学生品德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生活。
追求高效的课堂,成为品德与生活课的重点,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身素质与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教材要体现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品德与生活课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成长,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进行品德教育时,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李老师在教学我的一家一课时,李老师让每个学生带来一张自己家庭的合影,老师也带来自己家庭的一张合影。老师首先介绍自己的父母的职业、爱好、习惯等,然后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这样能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切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懂得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培养孝敬父母,爱父母的美好品质。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张老师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 如李老师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时,在设计这一课时,老师课前让学生学习手势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可以变换出各种动物。课堂上,老师把学生领到院子里,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影子在太阳下面如何变化。让学生明白影子是和物体一同出现的,只能在有光的地方看见。在游戏“吹泡泡”中,老师带领学生吹出肥皂泡,观察泡泡在阳光下的颜色。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让学生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喜爱与亲近。通过一些实验活动探究与阳光有关的自然知识,养成爱观察、好提问的好习惯,表现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环节时,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如李老师在教学风儿吹呀吹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风力的大小对自然界的影响”的环节时,先用口吹风,让小伙伴感受风力的大小,然后把吹风机开到弱风,让学生感受风力的大小;再把吹风机开到最大风,让学生再次感受风力的大小,学生感受后说出自己的感觉。再让学生观看台风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影响以及摧毁力。让学生明白合适的风级会给人们带来清凉、舒适、方便,然而过大的风力却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灾难。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