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情境"在小学品社课堂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导入
其实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短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导入,也叫开讲,一般的情况下导入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第二,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第三,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去。 (三条可以做成演示文稿 )
简而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作用
明确了导入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谈一下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
下面我们逐一展开来说:
1. 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在这里我想说的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孩子们对课堂内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兴趣之后,就很自然的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目标及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2. 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为什么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呢?我想呀!老师们恐怕都会有这种感觉:上课的伊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而新课的学习又要求孩子们必须全身心、高度集中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新知识的“兴奋中心”,使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 揭示主题,体现教学意图
这里所说的揭示主题,体现教学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和主要内容。新课起始阶段明确任务有利于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内趋力。
4. 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咱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当然,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比较常见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三、导入的方法: (事例演示文稿中加上教材的内容照片, 简单说明一下主要的内容 )
㈠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即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请大家看这样一个例子:(出示演示文稿——教材介绍)《我会学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主题。这个主题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有法古今可借鉴”、“找适合自己的鞋子穿”三个部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语中先人和仁人是如何有效学习的,引导学生知道学习是有方法的,古今好的方法都可以借鉴。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各有妙招,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后两个标题为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通过课前搜集和课上交流古今一些善于学习的人,所采用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知道及时复习、经常预习、用心观察等学习方法,感悟学习方法与良好学习品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2.通过同学之间交流,了解同一内容不同学生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懂得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能选择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通过课上师生的交流讨论,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而感到快乐。为了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入:一个故事,不但介绍了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也使学生对于少有壮志坚持不懈有了初步了解,内心受到极为强烈的震撼效果。
㈡漫画导入法
漫画、动漫,形象诙谐,机智幽默,蕴涵着深刻道理,以其特有方式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具有很强针对性。课堂导入,恰当选用漫画,既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具有明显效果。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呀就有大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果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逃生”(出示逃生图片)。画面上小鱼张大却无法呼吸的嘴和他们集体的逃亡选择!引发孩子们的深思,进而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然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令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㈢歌曲导入法
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妙的歌曲可以感染人的情怀。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歌曲,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又可以释怀学生心灵,在轻松愉悦环境中感悟新知,获得学习的乐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思想品德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下面请老师们看这样一个导入:《祖国有多大》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水》中的第一个课题《我们的祖国多辽阔》中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知道图例和比例尺的含义,学会看中国地图。
3.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正如我们看到的,教师在上课之初,以这么一首童趣十足的歌曲曲配着精心制作的课件,把我们祖国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导入的目的进入情景是否改成目的是做好为揭示主题, 创设情境 )(把内容事例展开说一说 )
㈣实例导入法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观察和分析典型的生活事例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活动。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一课时《破碎的山河》一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清代末期中华民族的领土被割让、被租借,祖国山河破碎,满目苍夷的情形。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山河破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 3.能力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讨论明白要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为了更好的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破碎的山河》导入: 2‘ 20。我想老师们一定也和我一样为老师的巧妙设计所吸引,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分多钟,但是老师却以学生们熟悉地视频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回忆香港、澳门回归举国欢庆,进一步追问:是被谁占去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被侵占?怎样被侵占的……整个过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促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分析,寻找答案。
㈤小品导入法
小品表演形象直观、生动鲜活。课堂导入采用小品表演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思索,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作好组织安排,表演者作好准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学习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时,课前安排学生到镇上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观察、体验,然后分配角色,课上表演,并要求把教材知识融入到小品中。这样课堂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现实生活,在小品欣赏中领悟了教材知识。
㈥游戏导入法
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并获得感受是导入环节设计中有效方法之一。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实践也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学中可以借助简单的游戏入手,这种导入生动活泼,突出了学生的直接感受,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便会主动积极地思维和理解新知识。例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飞转的陀螺》一课,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体验劳动与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2.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互助,培养认真、耐心的品质。 3.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劳动与创造的快乐的向往,引导学生主动从身边寻找美、发现美、动脑动手创造美,发展成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教师出示陀螺,吸引学生们参与到玩陀螺的活动中,然后将讲清活动要求,并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玩。之后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在玩陀螺的活动中,发现的各种好玩的陀螺。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可顺势追问:“这么好玩的陀螺,你们愿不愿意自己亲手做一个呢?今天我们就先学着做一个简单的纸陀螺吧!”这样导入,学生们能轻松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并通过亲身感知、师生同玩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们认识不同类型的陀螺,了解学习各种陀螺的不同玩法,学生初步体验玩陀螺的愉快心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的意图达成,为后面的探究式学习做了铺垫。利用游戏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还能体现出品德与生活课的呈现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突显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育理念,并在游戏中,进一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㈦谈话导入法:
谈话,以平等交流、易于接受的特点被孩子们所喜欢,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性谈话直接在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教师简捷、明快地讲述或设问,是直接导入成功的关键。例如,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二“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学目标为:
1.通过探讨一模一样的商品在不同的购物场所价格不同和同一种商品从产地到异地价格的变化,知道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领悟商品中凝聚着复杂多样的劳动。
2.初步形成正确的购买商品的态度,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商品的能力并学会聪明购物。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能够比较商品价格的差异并且考虑其合理性。为了达成目标,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以谈话方式进行:你们自己买过东西吗?买过一些什么东西?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谈话:真不错,你们已经有过买东西的经历了,说明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接触社会生活了,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同学们发现没有,你们单独去买过的东西,大都是一些小食品、学习用具等。一些贵重的、花钱多的东西,家长是不放心让你们自己去买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同学们不会挑选质量好的商品,不会还价。有的人很会买东西,花钱不多,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东西;有的人不会买东西,花了不少钱,买来的东西质量不好、价钱贵、不称心。这说明买东西还真有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门学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的学习。
㈧影视导入法:
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虽有虚构,但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其中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地运用,能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讲首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民族解放之路》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观察图片等资料,逐步学习掌握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初步分析、表达的方法。
3.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我想达成这个目标,就可以利用记录片“九一八事变”中载选部分进行导入,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九一八战场,看完之后,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但教师恰在这时引导学冷静下来思考: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会发生在中国?旋即导入新课。
再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三“五四”运动的呼声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了解巴黎和会严重践踏中国主权,体会帝国主义的蛮不讲理和“弱国无外交”的悲哀。
2.了解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的正义行为和北洋政府软弱无能,以及反动军警的无耻行径,感受爱国学生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精神,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3.认同爱国学生的正义行为,思考怎样做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离学生比较远的历史事件,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影视片断应该对于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动直观的媒体补充,引导学生体会帝国主义的蛮不讲理和“弱国无外交”的悲哀。
当然,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这几种导入方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能创设学生喜欢、乐学的课堂氛围,能有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能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就应该是成功的导入。
下一讲我们将 和老师们进一步分享我们所在了解到的课堂导入现状;好的导入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导入设计时要从哪些方面出发,谢谢大家聆听。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过程性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 过程性评价
老师们,大家好。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对,过程性评价、发展的眼光、学生。
不错,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是我们的理想。特别是在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过程性评价是我们老师经常使用且比较适宜学科特点的评价方式之一。
我们常常提到过程性评价。那么何为过程性评价?要想了解过程性评价,我们就要从评价说起。
一般情况下,评价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根据评价标注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并且符合逻辑的结论。其中,所谓评价者,也称为评估人,主要是对某个对象进行评价的主观能动体。
现在,我们再来说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强调的是评价主体对客体建构知识过程的评价。
主体是评价者,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个评价者是由谁担任的呢?他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而客体在这里一般是指学生个人或学生集体。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过程性评价是经常出现的。
评价的主客体角色也是经常转化的。例如:当老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的时候,这时教师就是评价的主体,而接受评价的学生则处于客体的位置。而当学生评价在学习活动中的同伴表现情况的时候,这名评价的学生就成为了评价的主体。还有就是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那么他在评价过程中则有着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
以上我们了解了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那么,我们所说的过程性评价到底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过程性评价的特征。
对于过程性评价,大致有这样几种描述
其一:过程性评价是一个对学习过程的价值进行建构的过程
与终结性评价相对应,我们看到,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价值建构过程的情况。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建构起新的认知这一过程。
插入视频:“我和你”
以上一段视频,是我在讲珍贵的动植物一节课的片断。
在这里,老师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我和你”的认知是自己和世界上的所有的人。这些就是学生们的课前认知。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再一次听到这句歌词的时候,在他们心中“我和你”已经不仅仅指人与人,而是上升到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课前的认识与课后的认知有了显著的提升,教学目标也得以达成。
但是,过程性评价关注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是不是学生获得了新的认识,而是重点关注学生获得这种新的认识的过程。而在构建起新知的这一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则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是过程性评价所关注的。
老师们请看——这是 学生们学习过程的片段,也是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的内容
插入视频:“学生介绍珍惜动物”“看法的阐述”“观点的交流”
我们说:过程性评价既然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为主要依据,那么在评价学生时,学生如何收集和处理相关的的资料、学生向同伴介绍相关的资料、学生本人或小组在激烈地争辩中的表现、最后如何接受了正确的观点,归于大体上的一致,从而完成了同化与顺应这一认知过程。
还有,学生个体主动学习与交流的态度,积极研究的精神等。查阅资料、交流发言、认识思考等。也同样为过程性评价时所关注。
其二: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
过程性评价包含多种方式的评价,即时性评价是其中常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评价必然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这就使得评价见之于学习的各个环节。在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这种评价常常被老师们所应用。(即时评价的例证并评析)低年级课程中,老师的过程性评价时时激励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
插入视频:“即时性评价”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充分发挥了过程性评价的即时性特点,时时激励着学生将学习引向深入。
其三:过程性评价强调学习者适当的主体参与
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评价。 这种学习者亲身参与评价的过程,更加有益于其加强对自身学习意义的了解,并从中汲取学习的动力。
在课后总结时,对于这段的讨论,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评价。这正体现了过程性评价中学习者的主体参与。
前面,大家简单了解什么是过程性评价。下面,我们探讨为何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二、采用过程性评价在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我们先从课程的性质来说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大家一定记得,是什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正是由于课程的这一性质,使得终结性评价很难全面而准确地完成对学生成长过程和思想变化历程的准确评估。而过程性评价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关注学生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变化过程,完成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状况的评估。
我们再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来探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老师们请注意——良好习惯、热爱生活、良好品德的形成、社会性发展 ……
所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探究意识的形成,学生社会性发展等等都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许多行为习惯是知易行难的。特别是习惯的形成需要适宜的环境及一个渐进的过程的。 大家设想一下,这样的目标,大家如何能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去寻求比较科学的结果。
而过程性评价恰恰拥有这方面的优势。
有人主张说:过程性评价是 一个“融入价值教育的过程”,老师们请注意:在这一方面,过程性评价与我们的课程性质及目标是多么匹配。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时候,老师们是否注意过,其实评价的过程本身也包含价值教育。例如:为了更好的交流,对学生进行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评价,其中既包含了学习的技巧,也包含了尊重别人的教育。这种例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是不胜枚举的。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教育应该是学习者在其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是非判断的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把尊重别人发言的价值教育融入到了学习过程,从对别人的、对自己的反复评价中获得价值判断的能力,在多次反复中形成对价值评判标准的认识,进而掌握标准、理解标准、使用标准。过程性评价恰恰为学生这方面意识的形成起到强化的作用,在我们教学学中的实践意义也是非常显著的。
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和说明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清楚表达自己感觉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从以上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用终结性评价去评估,是很难起到其正面的导向作用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过程性评价,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的简单意义。
总之,了解和恰当地运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对于我们平时进行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课时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及其应用
张: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上一节课, 杜老师重点介绍了过程性评价的特征和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意义。使我们对过程性评价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过程性评价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呢?
出示幻灯片
以上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跟大家探讨的话题。
首先,过程性评价与其他评价相比,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因此,我们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划分,可以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出示幻灯片
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可以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时来进行,学生对于自己和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比如:教师在讲《规则在校园中安家》一课时,教师在本课的总结阶段,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教师让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你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校规?你遵守了哪些校园规则?在这里教师应用了学生自评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教师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夸一夸班里自觉遵守学校规则的小标兵。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是同学互评的方法。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下一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