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第一步
新窑乡靛山小学 唐明礼
导入,也叫开讲,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活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中去。生活化导入就是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源自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作为导入,展开教学。当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号角吹响,小学德育新课程《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也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沉寂的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气息。“回归生活”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而《道德与法治》的性质则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进入获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它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注重活动设计的生活化,而课堂导入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要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是第一步,这样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为创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奠定基础。
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导入的主要形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课堂教学中,一种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导入作为一项教学艺术,它是教学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明显标志,教学过程各环节构成的联系是通过导入这一环节启动的。鉴于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因此,生活化导入的基本形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
1、参与体验法,感受真实生活:
参与体验法,即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再次参与平时学生生活中的游戏或各种活动,并对参与活动的情况和感受进行总结反思,以此引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我不耍赖皮》时,老师带大家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随意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游戏。游戏中一名学生被老鹰捉住了,却赖着不肯离开,导致游戏不能进行。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游戏不能进行的原因,得出“在游戏中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的结论,从而使学生能投入交流生活中的规则。这种导入方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他们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再次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观察、体验、反思和感悟,有助于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达到提升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的目的。
2、情境渲染法,再现生活场景:
情境渲染法就是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再现生活的场景,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时,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奶瓶、衣服、学步车等等无不充满了甜蜜的回忆,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回到了小时候,勾起了他们对儿时生活的回味,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浓浓的温馨氛围。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时要注意的是所选取的素材都应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有效的创设情境。
3、启发谈话法,唤起生活回忆:
在教学《自画像》时,老师让学生问,自己答,先让学生对老师有了了解,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自然地唤起了学生介绍自我的欲望。这是许多老师平时最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没有惯用的起立,没有常见师生问好,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中,一节新课就轻松自然的开始了,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无痕教育”吗?
4、艺术导入法,链接生活实际:
图画、歌曲、舞蹈等等都能成为教师课堂导入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充分发掘出来,选择贴合教学内容的加以使用,也可以成为品德课堂导入的一个亮点。如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学生兴致勃勃地跟着演唱,把学生引领到自己美丽的家乡,亲切而自然。
5、趣味引入法,激发生活情趣:
“兴趣”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它鼓励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家庭树》时,老师先请大家猜了一个谜语:(配乐)这里有温暖的床,这里有丰富的食物,这里有新鲜的水果,这里更有深爱你的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家),由此而渐渐引导学生理清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父母儿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再次通过学生介绍引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展示枝繁叶茂的家庭树。趣味引入法就是运用猜谜语,听故事,看小品或课本剧等方法导入新课,实践证明,教师在导入时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起到较好效果。
二、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坚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品德教学的根基所在,为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创设一个在生活中提升道德观念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品德的课堂教学无论采用什么课堂导入形式都应该秉承“源于生活”的宗旨。
1、课堂教学生活化导入的设计要回归儿童的生活
品德的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教育要回归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回归生活”是指回归儿童的生活,在《喝水的学问》的导入设计中,教师巧妙地从学生喜爱的蓝猫动画片入手,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平时什么时候想喝水,最喜欢喝什么水,教学就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开始了,这种生活经验的调动,为学生后面进一步了解喝水的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不管是采用情境渲染法,再现生活场景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还是运用艺术导入法,链接生活实际展开课堂教学,其中所选择的实物、图片、歌曲、照片都要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要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这样的课堂导入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案例六:教学片段:
2、课堂教学生活化导入的设计要创设儿童乐于参加、激发感悟的情境
在《爱弥儿》中,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让生活造就爱弥儿。他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杜威认为,教育既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在《别把花草弄疼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动手贴画作为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在动手装扮街心花园的游戏中体验,感受花草树木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可以找到现实生活的归属感,把课堂看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熟悉领地。
3、课堂教学生活化导入的设计要创设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
皮亚杰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我来试试看》教学中,准备五个颜色不同但大小差不多的圆环,要求把它们穿在了同一根线上,不拿下两边的环而把中间的红环拿出来。这是一个主体实践活动的创设,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在这个课堂教学导入中学生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有了深刻的体味和感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去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这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明理埋下了伏笔。
其实品德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多样,以上五种形式是比较常见而且易于教师操作的,同时也容易被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导入,就是要采用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的课堂导入形式,从品德课堂第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开始,就能顺利地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引起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关注,为创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奠定基础。只要秉承“源于生活”的宗旨,品德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会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