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联系实际 创新思维 做生活中的引导者    发布时间:2020-01-04 12:31:55

联系实际 创新思维 做生活中的引导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到:该课程全面把握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在创新的思维下我认为,应该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做到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创新活力。教师也应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前,自己先通过教材内容转换角色,想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共同进入这种生活情境,去感受、去品味。所以,让我们师生一起品读品社,品味生活。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我发展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学习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擦亮小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听音乐、看录像、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自然而然也就不必太费心机。

  二、多样化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其学习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也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反思教学、适应课改、从六个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我们习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谈起教学,总是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出发,先考虑教师应该如何如何。其实,在教学中,学是根本,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这就是教学的方式要适应学习的方式。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以课改为向导,做生活中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小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学生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当然老师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是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去怎样辩明方向。

   四、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在课堂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2)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活动和互相交流,丰富学生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模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准生活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五、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有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很高兴,叫我感动的并非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却这么做了。

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规律,自我发展。从儿童性格的理智特征的发展上看,小学儿童是从感知的冲动性转向思考性,从想象的狭窄性转向广阔性,从思维的依赖性和被动性转向创新性和主动性。如评价学生时,可以通过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自评方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处于主动、积极、求新的状态中。评价教师时,也可以让学生告诉教师你应该教些什么,应该怎么样教好。所谓“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学者更轻松愉悦地学习;教者接纳学生的新信息改进教学,发展成为“双赢”局面。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小学品德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实践为重点,发挥出评价的导向作用。而运用多种的评价手段,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反馈和总结,在总结中探索和创新。可以说,实践活动是素质的内化和外显的中介,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科学地运用好评价,并着力于帮助学生发展评价能力,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程改革学科《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