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 创新思维 做生活中的引导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到:该课程全面把握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在创新的思维下我认为,应该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做到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创新活力。教师也应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前,自己先通过教材内容转换角色,想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共同进入这种生活情境,去感受、去品味。所以,让我们师生一起品读品社,品味生活。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我发展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学习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擦亮小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听音乐、看录像、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自然而然也就不必太费心机。
二、多样化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其学习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也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反思教学、适应课改、从六个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我们习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谈起教学,总是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出发,先考虑教师应该如何如何。其实,在教学中,学是根本,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这就是教学的方式要适应学习的方式。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以课改为向导,做生活中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小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学生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当然老师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是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去怎样辩明方向。
四、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在课堂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2)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活动和互相交流,丰富学生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模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准生活”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五、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有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很高兴,叫我感动的并非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却这么做了。
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规律,自我发展。从儿童性格的理智特征的发展上看,小学儿童是从感知的冲动性转向思考性,从想象的狭窄性转向广阔性,从思维的依赖性和被动性转向创新性和主动性。如评价学生时,可以通过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自评方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处于主动、积极、求新的状态中。评价教师时,也可以让学生告诉教师你应该教些什么,应该怎么样教好。所谓“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学者更轻松愉悦地学习;教者接纳学生的新信息改进教学,发展成为“双赢”局面。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小学品德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实践为重点,发挥出评价的导向作用。而运用多种的评价手段,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反馈和总结,在总结中探索和创新。可以说,实践活动是素质的内化和外显的中介,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科学地运用好评价,并着力于帮助学生发展评价能力,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程改革学科《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