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
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主的探究者 ——浅谈浮力的教学尝试    发布时间:2019-03-31 23:51:37
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 、自主的探究者
——浅谈浮力的教学尝试
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深吕学校   汤国亮
浮力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接触过、体验过,但未进一步研究 探讨过。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重新点燃了学生对水的浮力的探究兴趣,增长了科学知识,拓展了视野。
初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流程]:(一)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谈话:(1)树叶落到河里为什么会漂浮在河面上?
(2)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几个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进了树洞里,聪明的小朋友把树洞灌满水,皮球就漂浮上来,这是为什么?
二、体验实践,探索新知。
1、在玩中体验认识水的浮力。
(1)谈话:水槽里浮着什么?沉下的是什么?想不想玩?不过,今天我们要试一种新的玩法。
演示:用手按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有什么感觉,把感觉说一说,并写出来。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并小结。
(3)教师演示:平衡尺的变化。
(4)学生讨论。
(5)教师小结。
2、设计实验,认识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出示石块、铁片、橡皮、乒乓球、塑料泡沫。
猜测:既然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把它们放在水中会怎样?为什么?
(2)讨论:事实究竟怎样?该怎么办?怎样设计实验,用什么方法、材料进行验证?
(3)演示实验:测量浮力大小的变化。
(4)小组实验:汇报,小结。
(5)让学生说一说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析疑问题、质疑拓展。
1、现在我们是否可以一起解决一上课提到的两个问题。
2、关于浮力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探讨。
[小结反思]:
浮力中的知识点,“浮”与“沉”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比较熟识的自然现象。“木头”是浮的,“用木头做的船当然也是浮的!”这是学生们非常容易做出的解释。一方面,学生们对于“浮”与“沉”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浮”与“沉”他们也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 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呢?”“有的树叶漂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到了水底?树叶是沉还是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凭他们现有的知识及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如何突破这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往教学时,总是怕学生乱动了半天毫无收获,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示范后,才分别把所用材料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其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吸取以往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策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 、自主的探究者,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次教学浮力时,重新设计
[教学流程](二)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首先,我对两个经常会看到的现象设置了疑问:(1)树叶落到河里,为什么会浮在河面上?(2)几个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进了树洞里,聪明的小朋友把树洞灌满水,皮球就漂浮上来,这是为什么?
2、接着进行情景教学:琪琪、妍妍、波波、彬彬、贝贝到码头玩耍,琪琪说“这艘轮船真大啊!” 彬彬问:“轮船这么大,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呢?”
于是设疑:巨大的轮船可以浮在水面上航行,同样用钢铁做成的铁钉却会沉到水底,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并不让学生马上回答,给学生留下悬而未解的问题。这是学源于思,起于疑,为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作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玩中探究,获得新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实验桌上放着这么多东西,学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猜一猜,乒乓球、橡皮石块塑料泡沫、铁片,这些物体如果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想不想玩?试一试吧。”孩子们马上试做,填写课本的表格。这时,我再引导孩子们“我们再一起来试着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看谁聪明!”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尽情地用乒乓球和塑料泡沫做实验。实验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劲,感觉到水里有一种力量向上顶着手……并通过演示平衡尺变化的实验,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水的浮力的存在,事实让孩子们证明“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让他们信服。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三、自设实践,探究新知。
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沉在水中下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对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这样的办法突破的:
教师拿着铁片、石块、橡皮一一呈给学生。问:“既然水是有浮力的,那么把这些物体放在水中会怎样?为什么?”让孩子们大胆猜测,有的说石块、铁片会沉,橡皮会浮,有的说这些物体都会沉,有的说橡皮半浮半沉。说法不一。“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再试验看看。”要求孩子们把这些材料轻轻放于水面,石块、橡皮立刻沉入水中,而铁片先浮在水面,用手一碰,也渐渐沉没水底,孩子们这时又议论纷纷,举手争先发言,有的说石块、橡皮不受水的浮力,有的则认为它们在水中都受到了浮力,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浓厚。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现在大家只是猜想,事实究竟怎样呢?你们说说怎么解决问题?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利用什么实验材料帮助实验?孩子们开始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当遇到不懂之处就参阅课本资料,当看到测力计时,通过小组讨论很快想出办法:用测力计去称!先称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量,记下读数,再称出石块在水中的重量,记下读数,把这两个重量进行比较,在水中称的重量减轻了,说明石块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实验,孩子们亲自证明了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指导方法,经历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首先观察现象,产生疑问,而后进行预测,再让孩子讨论设计实验,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通过探究性实验,达到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成为一个快乐、自主的探究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巩固浮力的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日常生产、生活实际说说浮力的广泛应用。
例如:(1)船是人们利用水的浮力进行交通运输工具之一。(2)三国时代,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3)利用水箱受到的浮力把沉船打捞上来。……
四、析疑解难,拓展延伸。
这时小学生已具备了水的浮力知识,让他们回到一上课提到的几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同时启示学生:生活中处处蕴藏着科学知识,只有仔细观察,勇于探究,处处问个为什么,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科学探究的终止,只有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我们才能学得更深入,更能体现“学无止境”。最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质疑。可能有的学生会问:“既然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会问:“铁片沉入水底,但我看到的铁船却浮在水面上?”教师及时点拨,“为什么这样呢,自己先动脑思考,深入探究就会明白。”
拓展延伸:(1)鱼为什么会浮沉自如地游来游去?
         (2)潜水艇是怎样设计的?
         (3)除了水里有浮力,空气也有浮力吗?汽球为什么会升上天空?
孩子们带着这些有趣疑问,会主动地寻找答案。
知识延伸:
在水中的物体却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当浮力>重力时,物体就上浮,当浮力<重力时,物体就下沉。
2014年10月10日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下一篇:生活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