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情境创设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04-01 00:16:38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情境创设的策略
摘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能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创设情境进行了讨论,得出了生活情境、认知冲突情境、实验情境三种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 生活 认知冲突 实验
春雨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如那绵绵的春雨,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增长,让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如此,科学基础知识便能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科学素养也能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
下面我结合科学课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科学充满自然气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联系[1]。”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自然现象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有关科学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话题来创设情境,让科学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气息,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在生活情境中探究科学。
1、生活经验,情境创设的起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是教育活动的起点。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萌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类活动。例如:在学习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时候,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解释香蕉树的叶子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叶子宽大是为了增加水分的蒸发”时,我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类比生活情境:人在洗澡的时候,全身都是水,风一吹来感觉很凉快,是因为水蒸发带走身上的热量。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雨林,叶子长那么大也是为了增加水分的蒸发来降低自身的温度。如此,学生就能把生活中的感受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也从死记硬背转变为建立在原有经验上。
2、生活实践,情境创设的途径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说,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主张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大自然实践策略的运用。他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细心地观察、用心地体验大自然之精深,以便触景生情、触景生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4]。在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科学素养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观察、实验,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渴求。科学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而又机智地创设出令人深思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大自然情境中观察、思考、讨论,最后得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前,我们先在教室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和名称,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当遇到不知名的植物时应该怎么办呢?再教会他们先记录这些不知名的植物的特点,再利用这些特点去查找资料,从而真正认识新的植物。接着,让学生去校园内搜索各种植物,学生遇到不知名的植物就会学会观察,学会描述它们的特点,然后再带着问题回到教室。学校中有种叫凤尾兰的植物,学生刚开始不知道它的名称,但记下了它的特点(秋末冬初开白花、叶子下方总体呈扇形、草本等),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回教室一起查找资料,终于找到了心中所要的答案。
再如,在学习昆虫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创设某些昆虫活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然后再组织学生去郊外的向日葵基地观察蜜蜂、蝴蝶的采蜜情景,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中寻找蚂蚁的踪迹,探究蚂蚁的搬家行为。学生一定会沉醉在大自然的杰作中。这时,教师无需过多的语言,大自然的博大精深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解决问题,情境创设的目标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通过运用知识,学生能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科学,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了维护生态平衡后,为了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假设你是环保局的局长,怎样来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呢?
假设你是草原上的牧民,你今后打算怎样放牧,才能增加收入呢?
二、引发认知冲突情境,令学生满怀求知心态
由于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它们有的与科学知识并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对于这些与事实不相符的“错误概念”,教师必须及时抓住时机,创设矛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其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建构起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概念。
1、抓住教材重难点,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的关键
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处于对知识“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释疑, 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节课之后,我自己采用身边熟悉的材料制作了一个沉浮子,给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用力挤压塑料瓶,它沉下去了,放手之后它又浮起来了。这样的认知冲突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想一探究竟,经过努力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重量相同的前提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如此,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了,我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2、类比熟悉事物,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的方法
科学教学常常会涉及理解一些无法观察到事物,因此参照某些可观察到的事物或曾经有体验的事情,将要学的新现象比拟成另一熟悉的现象,便能够更好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6]。
例如:在学习光源(自己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时,教师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太阳自己正在发光,所以它是光源,而月亮不是光源,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可类比实验解决方案:
将阳光通过镜子反射到教室,教室里出现光斑。如果月亮是光源,那么镜子也是光源吗?其实我们在教室里能看到镜子反射的光斑同我们看到月亮发光的道理是一样的。同时,我们可以借助光路图,将深奥的科学知识更直观地呈现出来:
3、借助直观手段,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实物、挂图、模型、投影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提供的直观形象, 揭示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也能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3]。
例如:按照日常经验,学生会认为铁树是不分雌雄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雌铁树和雄铁树开花时的不同图片,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异,从而对先前所持的观念产生了怀疑, 于是引发了认知冲突。学生亲眼目睹直观教具提供的差异,经过自己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因而比较容易解决所面临的认知矛盾, 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三、利用实验情境,使课堂生机盎然
1、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使学生印象深刻。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追求的兴趣,调动他们创造的欲望和动机,同时也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设置或布置富有趣味的科学小实验,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例如:
设计实验:
-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光的反射
|
1、材料:有烟蚊香、大可乐瓶的上半部分、激光笔
方法:点燃几段蚊香,产生大量烟,可乐瓶上半部分罩住蚊香,让烟从瓶口集中冒出,成为烟囱,打开激光笔,让光线穿过烟雾。
2、光的反射实验需要在上述实验中增加一面镜子。 |
学生通过观察妙趣横生的实验现象,必定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实验的设计方法,有如此大的教学效果,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2、利用实验的“意外”情境,让学生深思熟虑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配合理论知识的教学,常常需要教师做演示实验或学生做分组实验。但是有些实验的成功需要严格的条件,有可能造成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遇到实验中的意外教师不仅应该尊重事实,告诉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而且,应该利用意外引导学生从意外中找出原因或提出改进措施,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有关事物的本质,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5]。
实验一:
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
猜测:种子的发芽需要空气。 |
课本中图片给我们的提示是将一组绿豆种子放在空气中,另一组种子放在密闭的透明塑料袋中。
实验结果:两组种子都发芽了。 |
实验结果与我们猜测不一致,通过查找资料,种子发芽确实需要空气。这时,教师就应该尊重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创设新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没有空气呢?
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寻求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如提示:将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会是种子淹死,水能溶解一些空气等。这样学生就可以设计出新的实验计划:
将一组绿豆种子完全浸入煮沸过的凉水中,水面封一层油,另一组绿豆放在空气中。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会因实验的意外大有收获。
3、引发实验现象的冲突情境,令学生求知若渴
现代心理学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利用实验现象产生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找到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规律,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智力活动[2]。
例如: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
在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创造实验现象的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准备一杯清水,另一杯是浓味精水,分别放入马铃薯,实验现象是一杯是沉的,另一杯是浮的。于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受到了挑战,产生了困惑,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在1号杯中下沉的马铃薯到2号杯中就会浮起来呢?”“老师的两杯水是不是一样的?”
教学情境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室内的设施设备、多媒体的运用等等。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实际教学中, 创设情境应根据课堂内容、学生基础和经验等方面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在科学课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2] 沈勤;利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网络财富.教学园地;2010(7):98-101
[3]刘孝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江西教育科研;2007(2):117-119
[4]何玉刚;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75-76
[5]戎秋维;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宁波大学学报;2002(6):125-126
[6]鲁建红;论科学课程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5):150-152
课题名称与性质:五年级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研究2013年9月路桥区小课题LX13B08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