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出教室、探究自然、放飞梦想-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发布时间:2019-04-01 00:19:09
小学科学论文:走出教室、探究自然、放飞梦想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岭县关索镇中心小学 王瑞向
【摘 要】:探究是科学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它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方式和探究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探究性,都会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阐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述了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放飞科学的梦想。
【关键词】:走出教室 探究自然 解决问题 放飞梦想
【引 言】:科学知识来源于自然也应用其探究自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然而,在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都是学生安安静静的座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传教”,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实验室的建设,老师们又把科学课搬进了实验室,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尽管这样学生也会被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所束缚,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科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科学的魅力。为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应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这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 “科学大教材”中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学习科学的乐趣。
一、走出教室,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素养。
学生都喜欢玩镜子反射的游戏,但他们平时玩的时候可能没有去注意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这一课时,我就让他们尽情地玩,让他们把太阳光照到不同的地方,再把镜子换成别的材料来反射,在和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和点拨,让他们从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光和影一课时,这课是以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为重点内容的,虽然他们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如果在室内讲,无论怎么讲学生也不会明白。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课外进行。首先,我在室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玩过之后写一个以我了解了影子为题的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是:(1)你走到什么地方开始发现自己的影子了?为什么在这儿会有影子?(2)影子在什么方向?影子方向会改变吗?怎样才能改变影子的方向呢?(3)你会变化自己的影子吗?(4)你能踩到别人的影子吗?带着这些任务,学生来到了操场。在操场上,你踩踩我的影子,我踩踩你的影子,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并且学生之间还不时地交流。他们玩累了,就回到教室拿出自己的笔,完成了报告。像这样把教学内容融于游戏当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二、走出教室,探究自然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学习时,实验室中能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单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经过“加工”和“处理”过的,学生从中能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获得更多、更广、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老师眼光要放远一点,步子要迈大一点,把手放开一点,大胆让学生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在大自然中有更多更广的、原滋原味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这些都是学校实验室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大自然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也是课本所不能比拟的。
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就是因为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此。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充分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
科学来源于自然,自然中也孕集着科学,在大自然中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单凭实验室里面的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把书本和现实生活脱节,久而久之让学生对科学探究也失去兴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自然,探究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上册中的植物的叶的观察时,他们对植物的叶都很熟悉,上课时如果老师只是把有限的几片树叶带到教室中,让学生去观察,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把“书中的植物的叶”和“大自然中的植物的叶”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实验室”,学生在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更会全身投入,更会细心观察,更能积极动手、潜心思考。真正实现了“兴趣、知识、生活、能力、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走出教室,放飞梦想
上课不是科学课的开始,下课也不是科学课的结束。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究不能被教室的四面墙壁所隔离,科学无处不在,也不应该被学校的大门所关闭,我们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给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他们在科学的天空翱翔。
学生大多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校外,生活中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它很有可能就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过、从你的指间滑过,能不能抓住它就要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了。作为科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课间十分,一位学生问我:丢纸飞机时,有的纸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好几圈,而有的却像丢石头一样,只会往下掉?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纸飞机的奥秘”探索队,让学生像大科学家一样去探索纸飞机会飞的奥秘。许多同学都做了自己的纸飞机,并以“谁的纸飞机最能飞”自行展开了多次大比拼,学生们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最后他们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首先,纸飞机的机翼形状很重要,包括飞机的翼展,机翼的后掠角度,机翼的上反角度等;其次,就是整个飞机的重心要在合理的位置上,飞机飞行的区域的空气流通要相对稳定,否则飞机会不稳定;最后,飞机的重量尽量的轻,当然还要保持飞机的强度,这样飞机才能稳定的在空中飞行。
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我们五年级上册学了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后,他们懂得了珍惜每一种生物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向自己认识的人宣传不任意破坏生态环境。又如学了六年级下册的环境和和们,学生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后,在社区里宣传垃圾要分类,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家村小学五年级李德在看到爸爸织网,剪尼龙绳时,尼龙绳很不听话,不肯老老实实地呆在剪刀上,总是打滑。爸爸好几次都没剪断,气得直嘟囔:“不中用的剪刀。”她看在眼里,把这个难题记在心里,一连几天魂不守舍,心思都放在了怎样制作能快速剪断尼龙绳的剪刀上。一天,她去理发店理发,被理发师手中那把奇特的剪刀吸引了。她对这种剪刀产生了好奇心,便问理发师这种剪刀有什么用处,理发师说:“这把剪刀用来剪头发再合适不过了。左边的梳齿可以定住头发,右边的刀刃就可以轻松地把长发剪断了。”她从中得到了灵感,心想:如果把剪刀的一侧打上一个小口,那么不就可以轻松地把绳子剪断了吗?回到家,她立刻找来一把剪刀,用砂轮在剪刀一侧靠后些的位置打了个小孔,把一段尼龙绳放到剪刀小口上,尼龙绳被轻松剪断了。平时,这种剪刀还能剪别的东西,一剪多用。这样他就发明了防滑剪刀。学生听后都跃跃一试,许多同学也开始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起了兴趣,向我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虽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什么发明,但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我相信照这样下去,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小学科学每一课的内容都与社会与自然密切相关,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课堂,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同时又张显了学生的品质和个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科学课堂回归自然,让孩子与大自然进行对话,让每一堂科学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在科学中成长,放飞科学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张克平,小学科学•教师版,长春出版社,2010年,第10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