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动”起来,让科学活动更精彩    发布时间:2019-04-07 17:41:23
小学科学论文: “动”起来,让科学活动更精彩
     【摘要】:新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大自然千变万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在幼儿的眼里形成了一个充满疑问的世界:花开花谢,日出日落;春蚕吐丝,大雁南飞;雨后彩虹,四季更替……新奇、有趣的事物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幼儿从出生起,就在不断地探索着世界:听到声音会四处寻找,看到灯光会注视,拿到东西会放到嘴巴里尝一尝,遇到小水洼会踩一踩。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探索行为中,他们逐渐获得关于世界的经验,理解周围的世界。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兴趣、探索、操作、交流
     一、创设趣味实验,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前,尽量设计一些幼儿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1、巧设科学悬念,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悬念,既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较快集中,吸引住幼儿的眼球,又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在科学小番茄娃娃学游泳时,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巧设如下悬念:出示一个小番茄讨论: 今天番茄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小朋友想看吗?将小番茄放入已有淡水的玻璃烧杯中,让幼儿观察小番茄怎么样了?幼儿如果说下沉,不会游泳。教师说:小番茄娃娃又换了一个游泳池。咦,现在它有什么变化吗?教师就番茄娃娃放入盛有盐水的玻璃烧杯中,并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结果小番茄娃娃上浮。为什么会这样的?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水中到底加了什么神奇的东西呢?神秘的开场,能迅速地激发了孩子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合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如,在科学活动会翻跟头的小胶囊时,为了吸引幼儿眼球的魅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因为小钢珠是圆的,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连续不断地翻起跟头来了。通过观看欣赏,让幼儿直观地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
二、引入儿歌故事,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
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引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谜语、故事、儿歌等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在中班科学会变的影子开始时,老师先说出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小朋友们很快就能猜出是影子。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影子游戏,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以及光与影子的关系,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根据科学学科特点和幼儿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在科学“会变的影子”中,设计故事胆小的咪咪,让幼儿在帮助咪咪解决疑难的情境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同时把这个故事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借助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系统的演绎科学知识,这样,让孩子首先感到科学很有趣,很好玩,在好玩中,让幼儿发现科学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敢于尝试。他们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愿望。所以适当插入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营造动手空间,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
1、通过幼儿积极动手操作验证,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双手动起来。
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探究,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现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探究体验,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在探究中升华知识。如在磁铁的奥秘一课,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各活动环节:第一、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先感知个别形状(环形)磁铁的特性,再感知所有形状磁铁的特性,然后归纳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遵循了由点及面,由个别到普遍的推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第四环节是要求幼儿根据已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运用:找到另外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和探索如何利用塑料吸管使环形磁铁一个接着一个浮起来呢?进一步加深对磁性原理的理解,更好的解决了活动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次次设疑,构成了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开放式的提问,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始终保持探索的兴趣;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四次具有递进性的幼儿动手操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提供适宜操作的材料与工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双手动起来
     幼儿生来就一个“探索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要摸摸、看看、尝尝,甚至拆拆装装,摆弄摆弄。也就是说,幼儿需要亲自动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让幼儿在广阔的动手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其实,生活中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我认为凡是幼儿感兴趣、想了解、能感知、无危险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幼儿操作的对象。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积攒,并注意旧利废。例如,废旧手电筒、汽车可以让幼儿拆开、修理或重新组装,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需要,也让创新才能再一次得到发挥。在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还要提供相关的工具来帮忙。如测量工具(天平、秤、尺子等等)、光学用具(放大镜、凹凸镜等等)。准备充足的材料与工具,会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机会,正是这样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大胆参与探索,让幼儿的脑动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实践是以认识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易解决问题。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亲自动手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做到“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孩子能想的事就让他自己想”改变以往传统教育中“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模仿“的模式。比如在”球体、圆柱体“的认识活动中,教师可以投放大量的供幼儿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边玩边学,鼓励幼儿积极地在玩中进行主动地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提问一些问题。如:“刚才你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球体和圆柱体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等等。所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五、展开交流讨论,让幼儿的嘴巴动起来
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如在“认识磁铁”这一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自由玩一玩,拿着磁铁在室内外吸一吸,看一看磁铁有什么本领?第二个环节,集体交流中,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概括起来有两种,发现磁铁吸住了什么和吸不住什么。从而组织幼儿接着讨论:“为什么这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而那些东西不能被磁铁吸住呢”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呢?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孩子们终于获得发现,原来被磁铁吸住的那些都是铁或铁制品。第三个环节,“是这样的吗?我们是否要再次验证一下呢?”教师又以商量的口气启发孩子们到活动室内外去亲自验证一下,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真实与严谨。就这样,通过以上几步的交流与操作,孩子们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能。所以,科学活动离不开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是引导幼儿进行初步归纳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交流不仅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还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与独立发言的能力,在讨论中,儿童的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动”不但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随之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又带领孩子们对科学展开了孜孜不倦地追求。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经常让学生的耳朵、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动起来,这样会让科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趣!


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的温度数。在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是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再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科学课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上述就是笔者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