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学习“生活化”探究    发布时间:2019-04-07 17:54:54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学习“生活化”探究
高青县高城镇樊林小学 聂正伟
摘要: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涵科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生活化是很多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生活化材料,促进科学探究;开展生活实践,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  生活化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自然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集中统一,把自己孤立、封闭、僵化起来,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
一、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概念
    所谓"生活化",是指将活动主体从抽象、复杂、难以理解且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之中解脱出来,引导他们从自身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在实现现实世界与抽象思维激烈碰撞的基础之上,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现实社会与抽象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推动自身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进程之中。
  • 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例如在学习生理与健康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想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上课前,我把课桌两张合并,把同学四人一组,组成八个“家庭”。课上,先让八个“家庭”开个家庭会:讨论今天的午餐准备吃些什么,以达成共同协议并讨论出这样的午餐对人体有什么用?这样做,可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食谱的优点,充分了解各种食品的营养成份,并能各自大胆说出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食谱的想法,让他们能畅所欲言、有所选择,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一个机会。在争执过程中,老师适时地把矛盾的焦点引导到“这些食品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来,从中暗示了食物与人体的密切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成员商定的认为最佳的食谱,用橡皮泥做出自己的午餐,再向其他“家庭”介绍自己食谱的作用。在介绍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情都很慎重,一本正经,好像自己是个真正的营养大师,当其他学生反驳时,他们都会拿出各自准备的资料;当人家心服口服时,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兴奋。在这个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交流了思想,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甜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科学选材生活化,塑造科学素养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但实验仪器倒不一定非用实验仪器室里的器材,况且实验室的仪器大多对小学生来讲还是很陌生的,再说农村小学实验器材往往很缺乏。此时,我们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替代品,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要用到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三脚架等一些陌生的实验器材,此时采用蜡烛、铁汤匙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予以替代。这些材料既可以让每个学生经历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又可以节约时间,减少用酒精灯实验的危险性。
科学课中的许多探究活动往往很难在课堂40分钟里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去研究,所以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材料就有利于学生课后的继续探究。教学中所需要的材料很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去准备,由学生自行去收集。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多少也减轻了老师一个人去准备这些器材时间和精力。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器材虽说没有学校仪器室里的仪器来的规范、标准,但往往这些材料也能解释科学现象。同时,由于这些器材都是学生们从家中带来的,学生在准备中对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便于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如做一个生态瓶一课,生态瓶的制作需要许多的材料:玻璃或透明的塑料容器、小型水生动植物,很多学生将家里的大塑料色拉油瓶切掉上半部分,而后洗干净做生态瓶的容器。各种各样的小型水生动植物是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的浅水池塘或水沟里捞来的,材料变得丰富多样。同时,学生参与了整个准备过程,对这些采集到水生动植物生活的环境比较熟悉,在制作生态瓶中考虑的也更为周到,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的也就更为透彻了。
设计实验活动材料时,要尽可能选用简单、易得、带有普遍性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一物多用。如一根塑料吸管既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又可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用可乐瓶可以制作生态瓶,可以制作计时器,还可以作为研究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的材料;气球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的质量的存在,还可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些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变废为宝的乐趣,使我们的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何乐而不为!
四、科学活动知识的转化回归于生活
    小学科学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潮流。人们呼吁“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把课程还给学生”,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关注。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从生活出发的教学是从儿童整体的生活出发,以生活细节的有机整合为关键点的教学。科学活动要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还原科学活动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原貌,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儿童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形成“科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的观点,以生活世界作为科学活动的根基和深厚的土壤,让科学活动回归生活世界,从知识中得到体悟,从改进教学模式,强化儿童的体验环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入手,使儿童在生活中感悟,更懂得用所悟去指导生活、去塑造和提升理想人格,把生活与科学活动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高科学活动的实效性。
科学活动能帮助儿童积累科学化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这是儿童调动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的过程,它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探究提供了可能。在杯子叠叠乐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积累了平衡、规律、用符号记录、合作等经验。比如平衡的经验,它让孩子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一层一层摆放物体时,应该注意物体的重心要在一直线上。生活化的科学活动,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
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其勇.蔡万玲.科学教育论.新疆电子出版社2007
[2]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