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布时间:2019-04-15 09:34:12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摘要】观察能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高低对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观察就是运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进行有效探究,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科学教学  观察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可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各种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科学学科的教学就是通过观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搜集、分析、解释信息,做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因此,探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依靠仔细地观察现象,并从观察中发现能成立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由此可见,观察力对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那么,在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通过多年的科学教学,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
­  兴趣是调动学生观察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而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且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年龄在6岁至12岁之间的小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还是处于优势地位,好奇心极强。喜欢具体形象、新颖有趣,不喜欢平巴巴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自觉地接受教育,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我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兴趣教学尤为重要。因此,要使孩子学会观察,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爱护学生的直接兴趣,鼓励学生多观察,同时把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到有益的方面来,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从而使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
第一、要确定一个具体观察的目标,对于整个班级体不作统一规定。例如,该上“植物的一生”这个章节,就提前挤时间与学生商讨,谁喜欢什么植物,谁喜欢哪种花草等,喜欢什么就养什么,要求他们与自己种的植物共同成长,同时连续写好观察日记等。这样,学生就有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到该上此章节是拿来的植物多种多样,写出的观察日记也是种类较多。
第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观察中来。有些平常上课比较调皮的孩子,这个时候他们却表现出一种“想动手”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力所能及种出自己喜欢的植物或养自己喜欢的动物。只有注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学生乐于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观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这类实验课中,如果离开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什么兴趣,更谈不上去认真观察。
第三、实验观察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全方位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并非只用眼睛,而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运用“读、画、看、听、想、说、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明理;让学生自编、自演,达到趣中愿学;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了解身边周围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乐于观察。
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科学态度是造就栋梁的重要条件。刘默耕先生主张在自然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要能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对自然学习的兴趣和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因此,要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观察兴趣,就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和观察心理品质。­
1、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前提­­。首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观察的习惯。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其次要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由于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最后还要培养好重复和长期观察的习惯。因为很多事物的发展特别突然、迅速,由于观察速度跟不上,还没观察清楚,现象就消失了。所以重复观察才能使结果更为可靠。另外,由于观察时,出现的次要现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窥视对主要现象的观察,只好再进行重复观察。为了增强观察的持久性,还必须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如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必须长期地坚持观察。观察时要有观察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具体。­
2、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是关键­。观察时要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但是单单有细心还不够,观察事物时更要有耐心。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实验失败,需要再实验进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观察时不动脑筋,不积极思考,即使是新奇的东西放在眼前,也会错过捕捉的机会;而处处留心,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可以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获得重要的发现。因此,观察后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做出合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在观察完毕后,对观察结果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正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如果实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进行重复实验。­
三、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我认为一般可以让学生尝试以下几种观察的方法:­
1、验证观察法­
验证观察法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通过观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例如,在教学四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采来的几种植物茎的外形特征,学生从茎的粗细、软硬、光滑程度等方面说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教师追问“它们虽然有不同之处,可是既然都称为植物的茎,一定有相同之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学生分小组观察比较,教师在巡视中给予不同的帮助指导。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步步的告诉学生如何做,只是给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既然都称为茎,一定有相同之处”让学生学会学习,由学生自己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同类事物的相同点。然后学生再根据茎的特征判断更多的植物体是茎还是根。运用验证观察法,使课本理论具体化、真实化,而且在验证过程中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
2、比较观察法­
比较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观察法。例如,在教学记录动物特征观察到了哪些特征等课时,让学生观察青蛙、鱼、虾、蚯蚓等动物的外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触摸、观察实物,然后照实填写两者的外部形态比较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推导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又如凝结一课,教师指导小学生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后,教师应告诉小学生,过一会儿,看两块玻璃片下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小学生就会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小学生就很难发现这些现象。利用比较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初步获得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解剖分解观察法­
解剖观察法是把被观察的物体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来,认真地进行观察,可以使小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例如,果实的结构一课,小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果实”并汇报,教师把小学生的果实都记录在黑板上,并把小学生有疑问的红薯、花生画上“?”然后选出三种同学们公认的果实:苹果、梨、葡萄。“既然你们认为它们是果实,说明它们一定有相同的地方,现在你们就观察它们的特点吧。”可同学们汇报的结果却是它们在形状、大小、颜色等表面上的不同特征。教师疑惑地说:“根据你们的观察结果,还认为它们是果实吗?”多数同学肯定它们是果实。教师适时提问:“可是从表面上找不到了,你们有什么新想法?”同学们想了想说:“看看从它们内部能不能找到相同的地方。”同学们通过横切和纵切的方法,观察苹果、梨、葡萄的内部构造,在观察比较中达成共识:果实的共同特征是都有果皮(同学们所说的皮、果肉)和种子。同学们又根据果实的特征去检验有疑问的红薯和花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红薯不具备果实的特征,没有种子,不是果实;花生具备果实的特征,有果皮和种子,是果实。
4、顺序观察法。
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
(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行踪而改变观察点)。
(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的物体变化,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
5、典型特征观察法。
引导学生先观察物体最明显的特征,而后再观察它的一般特征。如观察蝴蝶,先看它的典型特征翅膀的颜色,再看它的头、触须、胸、腹和足,形成对蝴蝶全貌的认识。 ­
­6、长期观察法。如观察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观察蚕的一生变化,一周的天气变化。长期观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毅力品质,并能做好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7、全面观察法。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水的观察,让学生运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对水进行全面观察,从而归纳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每一种观察法都有利弊,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另外,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用发挥地好,学生观察能力就能更好的得到培养。所以,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时候,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上课前创设好情境,提供观察材料。
现代学习方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能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而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且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为其保持“庐山真面目”。例如:在上蜗牛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蜗牛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面对盘子里放的蜗牛和放大镜,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我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研究活动中的一份子。这时,还需要教师用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帮助他们开展有实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2、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别人哺育式地灌输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观察实践中“悟”出来的。刚开始观察时,学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说、胡干,但在观察活动中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如在上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讨论得热火朝天。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地让学生把不对的步骤调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换个方法再试一试。最后,学生得出了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结论,有课本上有的;也有课本上没有的,如:风一吹,水面会有波纹;筷子在水中会变“弯”;水会“变”色……,真正达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在学生观察的时候做适当引导,提高他们观察的实效­
科学课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更不是灌输,而是帮助,是引导,引导学生把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教师要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谁对,谁错,要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是可靠的,教师可把获得大多数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观点”。如当堂课没材料,没实验证明它的错误,教师可在下一节课带些会产生矛盾的材料,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研究,用事实说话,促使学生认清事实和概念,澄清错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4、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科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一名从事科学启蒙教育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观察活动中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深入指导、启发、点播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总结和应用观察结论,达到增强学生观察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效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及策略
3、小学科学课中的十种观察方法
4、小学科学3---5年级教师教学用书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科学论文题目参考[拟题]
下一篇:小学科学论文:针对学习困惑进行追问,让概念理解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