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04-15 10:15:42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简要:科学课堂离不开实验探究,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因此教师应加强实验目的性认识,明确实验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有效调控学生的实验过程,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选择生动有效的结构材料。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保证实验的有效性。注意小组合作的分工,调动实验积极性。把握课堂亮点,促进实验教学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科学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使我们实验教学无法有效开展,导致最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一、实验教学的概念界定。
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实验教学的优点在于,学生是通过亲身活动,从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比较完整。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也能够得到培养。
二、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达·芬奇也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三、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实验目的性认识,明确实验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教师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丝毫不能马虎,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二)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选择生动有效的结构材料。
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研读教材目标,做好充分的构思与准备工作,掌握每一节课实验的目的,精心设计好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规范实验操作,这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同时准备好实验所需的生动有效的结构材料,才能大大提高探究的实效性。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
例如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先引导学生研读食物外包装,期望学生能在研究中进行如下分析:
1、收集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并能有根据地分类;
2、比较食物保质期的长短,并能分析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原因;
3、了解食物的配料,分析配料对于食物可能起到的作用。
为此,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
1、分组材料: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演示材料:(四种牛奶)
纸包装:5-7天;
塑料瓶:28天;
铁罐:15个月;
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
3、只标出生产日期的小袋饼干;
4、食品添加剂资料、湿纸巾。
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就这样,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直观感性认识。
(三)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保证实验的有效。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下课铃响了,本节课的课堂探究活动就该结束了。但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探究的活动并不能因下课铃而结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继续探究。如四年级下册 “种子萌发”,只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的过程,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一周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
(四)注意小组合作的分工,调动实验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实验活动之前,教师应让每个小组先明确分工,确定各自在实验操作中的任务,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要强调每个学生责任,哪个环节出问题,追究相应学生的相应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合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要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道理,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时,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小车一辆、橡皮筋两根等器材来安装小车,让小车运动起来。其中第二组有两位同学抢先绕了起来,但不管怎样绕,小车就是运动不起来。于是其他组员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小车动不起来的原因:(1)橡皮筋被车轮的轴卡住了;(2)绕的圈数太多,车轮打滑等等。接着反复讨论、调整、操作、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相互间得到启发。既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又充分发挥了小组人员各自的才能,形成学习的互补性。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把握课堂亮点,促进实验教学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在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会生成多姿多彩的理想课堂状态。我们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走向洒脱,走向大气,走向睿智。
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有的可能是旁逸斜出的回答和漫无边际的发挥,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很多的奇思妙想,灵动精彩。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有效生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集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在教学斜面一课时,在做完利用斜面可以省力的实验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老师,为什么上山走折线会更省力?”我没有急着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委婉地说:“真会动脑筋,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老师也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下课后我们一起研究解决,好吗?”课后,学生自主成立了专题小组进行研究,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查阅资料等感知和体验,得出以下结论:“斜面与高度之比为省力的倍数”这些都得利于那突显的亮光。教师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欣赏学生独特见解,教学才能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学科新课程标准、科学新课程标准(3-6年级)
2、刘戎小学科学实验课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3、张绪培 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4、樊琪 科学学习心理学——科学课程的教与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