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科毕业论文: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9-03-23 14:50:48
本科毕业论文: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
开 题 报 告
一、论文(设计)题目: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
二、写作目的和意义:
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新课程标准,能很好的激发美术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导”的艺术----兴趣导入、观察导入、评价导入、开课导入。执教者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小学生的美术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学生的作品将显现生机,推陈出新,开辟新天地。
三、主要研究方法:实践法、归纳法
四、主要研究内容(或写作提纲):
1. “兴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2. “观察导入”,着力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 “评价导入”,鼓舞学生大胆思考
4. “开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欲望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美术教学,高师美术教育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通过艺术的教育,[英]赫伯特·里湖南美术出版社。
3、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第4期。
4、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8月,车成容的导与学的艺术。
5、(人教期刊)试教通讯义务教育2002年33-35合刊,曹阳的美术课改中教师导课、引课的作用。
六、写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 2011年3月完成初稿; 2011年4月完成修改稿; 2011年5月完成正稿。
七、指导老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一、“兴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1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1
(二)采用欣赏与肯定,挖掘学生创造欲望。……………………………… 2
(三)巧妙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 2
二、“观察导入”,着力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 2
(一)学会观察,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必备条件。 …………………… 2
(二)形式多变的课堂,不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 3
(三)开放课堂,唤醒学生“第三只眼睛”。 …………………………… 3
三、“评价导入”,鼓舞学生大胆思考。 ………………………………… 3
(一)大胆尝试,让思想绽放出火花。 …………………………………… 4
(二)敢于创新,让学生进行画法交流。 ………………………………… 4
(三)正确的学习评价,造就创新型人才。 ……………………………… 4
四、“开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欲望 …………………… 4
(一)教具法 ………………………………………………………………… 5
(二)趣味表现法 …………………………………………………………… 5
(三)问题导入法 …………………………………………………………… 6
(四)学科综合参与导入法 …………………………………………………… 6参考文献 …………………………………………………………………… 7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
【内容摘要】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新课程标准,能很好的激发美术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导”的艺术----兴趣导入、观察导入、评价导入、开课导入。执教者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小学生的美术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学生的作品将显现生机,推陈出新,开辟新天地。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导的艺术。
美育是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娃娃看见漂亮东西会喜笑既开,刚读书的儿童看见漂亮东西就会涂画几笔,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儿童的天性。画画是儿童洞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活动,是表达思维和感情的工具。这是儿童对美术所具备的天生兴趣和基本基本动力。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属性定位为“人文性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贯穿整个课程标准之中。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特独价值”。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又如何落实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又如何在教师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见解如下,与大家共勉。一、“兴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1.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以书为本的教学观念,改变强迫、灌输式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情趣需要,老师为教书而教书,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对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立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学会关注、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作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老师的欣赏、鼓励和帮助,给学生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点燃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表现力、创造力。
2.采用欣赏与肯定,挖掘学生创造欲望。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练就美术技能,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妄从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作品中倾注了炽烈的情感。
3.巧妙导课,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导趣,即通过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们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和谐同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鱼儿游游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场用撕纸游戏展现,再借助展台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观察导入”,着力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1.学会观察,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必备条件。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必备条件。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自然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
察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比如农村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民间民居艺术的美、农村丰收风景的美、农民伯伯劳动肢体的美、农村风俗人情的美等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拨莲蓬。”多么生动的农村生活美景啊。只要留心,便能感受到自然之神的灵光时时向我的心灵吹拂,有了发现美的一双眼睛也就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的美。在情感的驱动下,审美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的发挥。2.形式多变的课堂,不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上陶艺制作课时,我先让学生们欣赏一些传统的、现代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鲜明的艺术彩陶制品;欣赏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就能创作出无数富有情趣而又奇妙的画面。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根据作业要求,他们异想天开,大胆实践,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陶艺制作品。当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独特创意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这种充满激情的学习、制作、创造中,教学过程自然会呈现生动、活泼,自由、激情、诗意与美的气氛与意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开放课堂,唤醒学生“第三只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的丰富和微妙,体察冬去春来,大雁南飞的环境变化。从而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例如,在教学舞台布景(设计·应用)这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到县艺术中心及其他演出场所参观,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评价导入”,鼓舞学生大胆思考
德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自信心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鼓励性评价。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的作用,不断地激活学生发展的细胞,挖掘其发展的潜能,推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协调成长。
例如在教学形体的组合时,组织学生对塑料瓶、废纸盒及其它相关材料再利用的方法进行交流讨论,大家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大家总结出:塑料瓶可以利用切割、组合、添加制作成新的物品;纸盒可以利用切割、折叠,也可以切割组合物品。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大胆尝试,让思想绽放出火花。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练习、
多运用、多创作,大胆尝试,尽情地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使他们不但“敢想”而且“敢表达”,用他们稚拙的笔法随意描绘周围动人的景物、鲜活的人物,使他们对周围感知跃然于一张张多彩多姿的绘画上,让他们潜在的因素活跃起来,发展壮大起来,让他们的思想在技能训练中绽放出火花,形象生动地把情感抒发出来。当然每一次放手让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都要巡视、点拨、指导、讲评,当然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有别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2.敢于创新,让学生进行画法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在指导时,要穷本溯源,由错究因,攻克薄弱环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画法交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以延伸,从而起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藏书票时,当学生欣赏到各种各样设计精美的藏书票后,让学生根据各种藏书票的特点,自己练习制作一种精美的藏书票,也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尝试为自己及家人设计藏书票。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立竿见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正确的学习评价,造就创新型人才。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应当更新评价观念。当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其探索行为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赞扬,他们的创新兴趣就会增强,创新精神就会发扬。教师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效果不能只以模仿的“水似”为优,而应该既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的程度,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拥有创造之后的荣誉感、成功感。如此,催他们奋进,使自信与成功伴随着他们更主动、更健康、更活泼、更和谐地发展。
四、“开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欲望
导课不仅能引导学生爱学习,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爱实验,养成勤思考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感受,在审美体验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在参与、评价中培养自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欣赏美术的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东西的热爱,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在创作活动中追求美,体验美。由于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一般情况下,为突出学科特点,导入常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1.教具法
用优秀作品和实物等做教具,突出直观形象和观察、思维、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再次发现的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框架环节到具体重点,在课的开始就放映一些与主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相关资料(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然后再教授主题内容,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亮点:美术是一种形象表达的视觉艺术,因此,对于构图、比例、透视、色彩、笔触、肌理等因素的表现方法的直接感受至关重要。要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去认识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从思想、情感、审美角度去体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和重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实物或者课件等教具,起到培养学生萌发创作联想,提升探究表现能力的积极作用。
误区:列举的实物或者教具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如果不适度,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是“画蛇添足”,或者造成心理和视觉上的悬殊差距,对学生产生“望而却步”的负面影响。
2.趣味表现法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创设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具有浓厚趣味的可操作性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各种表演展示、创设培养表现能力等最佳的学习情景,以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适时的预热”活动,对讲解本堂课要学习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等积极的心理因素,产生形象思维和探究继续学习的心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亮点:以高雅健康的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经验尽量的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学习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误区:趣味引发的思维发散最忌讳偏离主线,步入歧途,所作活动的铺垫切记要贴切,要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不能为趣味而凑热闹,课堂上音乐、舞蹈、诗歌朗诵、甚至相声小品一应俱全,热热闹闹,唯独缺少学科语言,这样的趣味表现不是学科之间的融合,而是喧宾夺主,是在用自家的地种别人家的田。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要引导到位,不仅仅要“放的彻底”,还应该能“收的自如”。 3.问题导入法
一般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问的质量非常重要,这些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提示,更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而所提问题的覆盖面,知识的拓展度,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精心的设计。
亮点:问题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优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演绎情景、发散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
误区:提出的问题如果不优化,容易出现“泛问”或“够不着”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吸引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倦怠心理,消磨主动精神和学习积极性。
4.学科综合参与导入法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拓展性是美术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可以拉近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距离,柔化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诗歌朗诵、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来营造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氛围,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表现方式创造性的表现展示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共鸣,借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信心。
亮点:譬如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有人说音乐是世界语,但美术课导入中的音乐所起的作用只能是“润滑剂”,与本课内容必须水乳交融,和谐共鸣。教师不能随便配一首曲子来点缀或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去插配音乐。在运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引发兴趣,创设再现情境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些都是陪衬,张显学科特点才是美术课堂的主旋律。误区:学科之间的综合一定要以突出本学科特点为主,也同样忌讳喧宾夺主,不能用自家的地,去种别人家的田。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美术知识的真正主人,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导”字上下功夫,认真贯彻执行美术课程标准,讲究“导”的艺术,探索“导”的方法,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打造美术教学课改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美术教学,高师美术教育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通过艺术的教育,[英]赫伯特·里湖南美术出版社。
3.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第4期。
4.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8月,车成容的导与学的艺术。
5.(人教期刊)试教通讯义务教育2002年33-35合刊,曹阳的美术课改中教师导课、引课的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