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美术论文: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9-04-01 11:11:48
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薛洁
我校位于农村,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几年来,围绕课题,不断转变更新观念,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综合、实践、探究能力。
学生的美术学习资源,在统一的教材作为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探究价值和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建立具有一定区域性、个别性的学习资源。因此,“美术学习资源”是指对本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地方文化,民俗习惯等相关内容通过参观、调查、写生、记录等方式进行整理归类,或文字记录,或绘画(油画棒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线描),或设计制作(泥塑、扎染、纸工),或摄影等,形成作品或图片资料库,以帮助教师走出教材,拆分、重组教材,更好地将美术学科中融人生活的、本土的东西,促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一、学习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原则
兴趣性原则。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教师应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综合性原则。美术各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它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实践性原则。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改变以前美术学科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形成,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在开发的过程中要积极体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灵活性原则。克服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本土化原则。尽量引导学生挖掘本地的资源,并注重它的独特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社会经济、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其间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将是我们开发的主旋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开发和利用规律的操作程序: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
地处农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厚:山野的植物,林间的落叶、小河的卵石,田间的庄稼,菜园的蔬菜,随处可见的树林,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从而进行整和呢?美术课标标准指出:“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地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案例:美术课标标准提出了“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农村里最多的是
泥,这些随处可见,随处可取的普通材料无疑为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去采挖,加以锤炼,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有创意的泥塑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人文资源的开发
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 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 个性。美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美术学习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丁,
农村地区大多有自己独特风俗习惯,如红白喜事的操办、“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也有一些特殊传承的文化,如“清方”的制作等。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认识社会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接纳和理解。
我县的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春节贴过门笺的范围遍及全境,是莒县流传久远的古老习俗。2007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名录。
农村里也不乏有许多“名人”,我学校所在地就有书法写得不错老人,还有抗战英雄。组织学生采访“名人”,了解其先进事迹,并进行,摄影、人物写生等美术活动,注重“名人”文化精神的传播,促进学生追求高尚完美人格。
(三)社会资源的开发
联系家乡的活动,发生的事件,环境的变化,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强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愿望。
案例:我县有造纸企业,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污染。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思想情操,和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如被污染前小河的作用、被污染后的小河的图片、有关污染带来的各种影响、通过各种美术表现形式倡导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四)“再生”资源的开发
“再生”资源在这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遗弃的一些物品。现在社会人们不断创造新生事物,淘汰旧事物。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并提供各种素材让学生找创作的灵感,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丰富学生的表现方式,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尝试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美化生活,从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十九世纪中国的农村大都采用土瓦遮盖房屋,到七八十年代最为盛行。土瓦在的映衬下具有一种朴实、和谐之美。但从九十年代开始,房子开始流行用水泥灌顶或者用釉瓦,土瓦逐渐被淘汰下来。在农村,随处可以看见成堆的土瓦被搁置在角落里,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合适的瓦片,用铅笔在瓦片凸面进行构思和造型,然后进行雕刻。教师要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提供一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案和瓦当纹样提供给学生作为活动的参考,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学习和领悟,进行瓦雕创作。也可以结合对民族文化和民间美术的学习,让学生凭自己对文化艺术的领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进行整理和创新,形成瓦雕作品。
三、学习资源的建设
经过了一年时间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开发和实践,我将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剪辑,初步编辑成了为我校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可参考学习资源。
1.树叶系列。包括树叶的采撷、基本处理等常识知识,进行树叶贴画、树叶拓印等美术活动。
2.泥巴系列。包括泥的选择,锤炼的要领,接触泥塑工具,学习泥塑的基本方法等美术技巧技能,进行泥塑活动。
3.卵石系列。包括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卵石,并根据卵石的形状进行创作的美术活动,以及后期的加工。
4.瓦雕系列。搜集土瓦,进行整理,欣赏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接触瓦当、书法、文学等等优秀传统,溶人雕刻,创作具有独特韵味的瓦雕作品。
5.环保系列。围绕家乡的小河,调查小河所遭受的“伤害”,以文字记录、摄影和写生的方式形成第一手资料,并以哭泣(微笑)的小河为主题,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愿望。并提出保护母亲河的倡议。
6.民俗风情系列。内容为家乡的各种风土人情,如婚礼、过节等。让学生对民间的婚礼进行观察,了解其中的一些传统文化思想表现:进门、认亲、闹新房、吃花生枣子、宴席对感触深的场景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和创作。
7.过门笺系列。以莒地过门笺为主题,采访有关过门笺制作的历史和发展,了解其制作过程,用文字和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