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发布时间:2019-03-31 20:59:1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永安镇中心小学   郑翠玲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的去学习。给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
关键词:问题情境  意义  创设  原则  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要体现这一新理念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问题情境”的概念
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
  2、问题情境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1.1 问题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1.2 问题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是思维的出发点,有点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学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1.3 问题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通过问题情境教学使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看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建性的观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辩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1.4 问题情境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问题情境教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而情境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当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会使其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3、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方法指导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往往决定着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总之,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要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要为之。创设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具体如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要具体、准确:避免空洞,不能含糊不清;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针对性要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要有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要新颖有趣: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易引起学生注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要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如在教学“物体分类”一课时,可创设情境:课前在学生课桌上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许多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纸张。上课一开始,问:“同学们,课桌上这些纸片影响了我们上课,请你们想想办法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把他们扔到垃圾桶里。”“不行,如果以后还要用怎么办。”“我们可以一类一类把他们分开。”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如果要你们整理课桌上的纸片,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这样,“分类”就不再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调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结果,学生有的按颜色来分类,有的按形状来分类,还有的按不同的用途来分类……,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而且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
这个问题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又结合实际,集启发性、挑战性、明确性、趣味性为一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显然,在教学时如果利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注重技能与注重兴趣等辩证性关系进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并正确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寻找到相互间的平衡,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新课程理念,并更理性地操作新课程理念。
4、创设教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活动者。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数学概念有些是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更有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
3.1 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概念属性,弄清其本质,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已知的概念类比,可是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也要注意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甚至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为这样几步:
(1)先复习相关的加数连加,让同学回忆起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算一些简单的加数连加,当加的数较多时,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没有较简便的方法?”
(2)引导学生揭示新算法。让同学尝试自己试一试,得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如:
1+1+1+1+1+1=6 → 6个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1×6=6;
2+2+2+2+2=10→   5个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2×5=10;
3+3+3+3=12→     4个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3×4=12.
(3)此时,可以归纳总结,形成程序性知识。提出“加法算式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
3.2 利用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是旧有概念的扩充,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概念。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其关键是揭示出相关概念的扩充发展的背景及其规律,从而引出新的数学概念。
例如:(案例来自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23棵树;B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19棵树;C公司承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4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C公司,因为C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
情境二:教师随即给出了数据,A公司种了25棵、B公司种了20棵、C公司种了50棵。学生们立刻动起笔算,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都认为应该选择B公司。
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不满足感,他们想马上得知答案。因此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探知究竟。
3.3 利用相关数学概念,创设引发猜想的问题情境
许多数学概念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点设计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引发猜想并验证,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新的概念。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数学概念间的本质属性,为新概念的产生创设适当的看点,使其孕育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
例如:学习“平均数”后,教师设计生活问题情境:一条河平均水深160厘米,一人身高170厘米,他不会游泳,附近也没有桥。问:他能过河吗?说明理由。老师设定的答案是开放的。能过;不能过;不一定。理由:这里提供的是“平均水深”,说明水深有深有浅,所以各种可能都有。然而有部分学生绕过“平均水深”这一数学问题,直接利用生活经验解答,例如:我可以坐船到对岸;用救生圈游泳过去;踩高跷……教师在这类问题上无计可施。虽然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数学问题,利用数学思维,数学知识解答,然而依附于生活情境的开放题我们又怎么能简单的否定学生的这些策略呢?
3.4 利用所知的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经过比较、分类、抽象等思维活动,从中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通过概括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1)班集体开展活动,有41名同学参加,需乘公车去,一人需交10元,350元钱够不够?
(2)到了活动地点,有19名同学想去玩碰碰车,每辆车乘坐几人,要租几辆车?
同学可根据问题进行安排,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我们应该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动力就大大增加。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从生活中的多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帮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在生活中学习的亲切感,增加他们的兴趣。
3.5 通过学生实验,创设观察、发现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这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定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仔细观察,并能根据需要适当变换角度来抓住问题的特征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除了真实的实验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仿真实验,实验的设计不能仅是作为教师演示的一种工具,而是要能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动手操作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使学生更轻松的学习,更好地体验身边的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的特点,更进一步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使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改变了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超.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J].课程教材研究,2005(2),49.
【2】夏小刚. 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 数学教育学报,2003.
【3】戴黎军.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J]. 数学教育学报,2003.
【4】郑毓信. 数学教育哲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5】陈建军.例谈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7(3),22.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及其创设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感情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