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发布时间:2019-04-03 11:58:09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两天的课堂教学大观摩活动结束了,聆听了几位教师的课,深深地被教师人格的魅力和灵活的驾驭课堂能力所折服,同时从他们的课堂中也诞生了自己的一点想法,那就是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肖局长在总结会上也明确提出把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有效课堂的标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的拙见: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活动中,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的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导入环节都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点,点动形成线,线动形成面,面动成体。这位教师从纵向抓住了知识的建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呢?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从效果来看,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在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是这样设计的:
1、 首先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长方体的实物,总结出物体的形状有大有小,但形状都是长方体的。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向学生边摸边介绍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这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指导。)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汇报。(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遵从先个人到小组再到其他组的原则。学生汇报什么就谈什么,尊重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在互相质疑和辩论中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3、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时,教师以生动的课件演示长方体逐一少一条棱,让学生描述长方体的空间图形会不会变,借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了长、宽和高的重要性。
4、再次放手,让学生利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己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时,一名学生突然说出长方体有24条棱,当时,在座的老师都很惊讶,大家都知道稍微认真观察的人都会发现长方体应该有12条棱。这时,教师并不慌张,问:你怎认为长方体有24条棱呢?这个学生理直气壮的说:“长方体一个面有四条棱,有六个面,4×6=24所以有24条棱。说得多好呀,多么有想法呀!教师没有直接去反驳,而是找学生去讲解,这样小小的辩论会开始了,下面的同学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练习:一题是训练本节课长方体的点,面和棱的知识。学生都能做的知识。二题是出示从一点引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长度,让生说出相对面的长和宽。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的分层练习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学实质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说过:“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 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 培育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自愿参与。
素质教育观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而且更是教育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
1、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要多与学生交心,理解学生的困难,要乐于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如多和学生平等对话;将微笑带入课堂;正确对待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等。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平等相待的。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乐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地,真实地展示自己,充分发表自己在学习活
的感受和体验,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只有这样才能,我们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去探究新知,去发现规律,去创造学法,去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2、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的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应该开放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局面,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以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参与活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富有变化的语言,配合生动形象的手势去感染学生,实现情知交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学生提出的想法不要简单判断,要认真倾听,仔细分析。即使有错也要分析其中对的成分,并引导到正确的想法上来。同时要加以鼓励。尤其是我们的学困生,我们更应注意到他们获得的微小的成功。这样他们就会产生高层次的愉悦,就会产生更强大的动力使他们争取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要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
事实证明:人只有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无论在什么环节都应采用一定的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努力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1、以游戏、动画故事、猜谜语、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算式:8÷2=4 16÷4= 48÷12= 480÷12= 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他们之间的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观投入学习。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是课前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圆柱体的拆、合、比等方式去探索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底面的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的关系。从而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3、采用竞赛、板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电教手段,拓宽练习的面,丰富练习的形式,缩短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时间差,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情景,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长期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习惯。
三、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巧妙设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质疑、思考。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是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计算的?怎样转化的?那我们今天要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又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来计算?如何转化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学动中
具的拆、拼等形式主动去探究新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揭示,知识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法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一些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研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一定的点拨,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等。如:给学生创设观察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图表、演示、板书的观察去发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规律,关系;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多在小组内、班上与同学、老师一起互评互议,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登台讲解等,以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
3、因人而异,尽量让学生参与。由于学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问题与学生对应,让学生去探究,发表意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让每个学生学到一定数学,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四、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更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上课应如何做,如何自学,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一定的研究方法,一定的思考方法等,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参与的方法,他们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挖掘学校及周围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全方位参与创造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最具有生命活力的地方。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以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为基本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紧紧围绕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几个特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点。并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游戏(猜图形)的环节先让孩子复习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本节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张老师的导入新课朴实、自然。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利用学生手中事先做好的学具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拉一拉,抻一抻,发现边、角会有什么变化。再让他们通过观察、剪一剪、折一折等方法去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几个特点。老师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本节课我觉得还存在一些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教学时经常困惑的问题。
1、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由于张老师新接手这个班,之前也不了解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量角器我们还没有学过怎么使用,课堂上即使有孩子会用,也只是个别。没有关注到更多的学生。
2、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严谨性。
3、小组活动时,活动目标不够明确。在导入部分,教师如果能呈现出一些割补的图形及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做铺垫,那探究新知的时候学生就能马上联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换为长方形来剪,那么有些学生剪完平行四边形后就不会出现怎么办的情况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的指令不明显,不及时,致使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以致巩固练习时时间不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更好地体现。
总的来说,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张老师把教学的重心落在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听完课后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听了刘江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堂有准备有组织有安排的课,刘老师的教态非常沉着稳重,语言表述不急不缓,井然有序,胸有成竹。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使学生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教学重点是:1、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会分辨出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在教学环节中,刘老师先让孩子复习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容易变形,4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环节为本节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刘老师导入新课朴实、自然, “孩子们刚才说长方形会变形,现在我想告诉你们,长方形变形之后就不叫长方形,而是我们今天学的平行四边形”这句话一下就导入新课,而且老师一边拿着学具变形一边讲解,孩子们很容易明白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还有着一定的联系。紧接着,刘老师就让孩子自己操作、观察,孩子们将自己手里已制作好的长方形学具进行拉动,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刘老师安排的这一操作不是做过场,而是为需要而操作,这一操作探究加深孩子对平行四边形的印象,有助于孩子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孩子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落实贯穿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他指导孩子折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刘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借助多媒体放映展示,直观、形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有一点我与刘老师的想法不一样。在课堂练习中,刘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1、把给出的梯形改成平行四边形。2、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平行四边形。3、折一个平行四边形。前面两道题都是在画有均匀的小方格子纸上完成。我认为第一题和第二题交换答题顺序,孩子完成起来更顺利一点,因为是借助小方格子,孩子能够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再一次建立表象之后,再去把梯形改成平行四边形,我想这样,孩子做起来要容易一点,做得会更好一些,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愚见。
总的来说,刘老师的这堂课很不错,教学流程自然,教学结构完整,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谓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具有课堂教学实效,我听后感触多多,得益很多,谢谢刘老师。
1、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清楚。
本课的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以下过程:感知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活动与操作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抽象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及运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的特性——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
整个教学流程可谓环环紧扣,看的出来教师经过了精心的准备。
2、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借助操作理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感知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但是对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的概括是需要上升到一个理论的层面的,因为教材中让孩子们自己借助以后的材料,钉子板、橡皮筋、方格纸、尺子等自己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会对感知到的表象进行加工,通过现有的钉子的间距或者方格的数量等了解到如果边的长度不同那就不是平行四边形,这就为学生理解边的特征打下了基础。我们说,知识的习得过程能亲身经历的学习印象最为深刻,有了操作和活动,为下面的概念的抽象做了铺垫,我们发现老师只是稍加引导,很多孩子已经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相对吧边长度相等,并且平行。
苏教版的教材在编写时就注意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相对于过去的人教版来说,对于概念的建立就有基础了,我认为也让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根源。而教师在这里充分给予孩子们空间,所以也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我觉得本课在概念揭示上,让学生经历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也就是“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平行四边形的边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性质,你想到的能能通过你的验证得出结论,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特意的痕迹,但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们知道,只有验证对了,才能证明猜想的正确性从而得出结论。我想,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本课不仅学会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也学会了如果得出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对于孩子学习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
3、在教学中我觉得还要注意的地方,拿出来讨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再细致一点。例如:教学中使用了配套的光盘和自己制作的PPT,是否可以考虑整合在一起?有些题目就可以加上一些教师自己的思考;再如,学生的发言和板演在教学中也具有示范性的作用,老师要及时捕捉一些细节,加以指导,以免产生误导。
(2)教学时还可以再严谨一些。例如练习中出现的一组3个平行四边形,外形大致相同,但是因为倾斜角度相同,就不能说是相同的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引导容易产生歧义。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容量非常大,因为教师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还需要给予孩子充分活动的时间,不是很容易,这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哪些该重点出去,哪些是可以简单处理的?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丰富,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利用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导入部分,让学生先想一想被遮住的图形可能是什么图形,再画一画,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非常有兴趣地进行观察,与所学过的图形进行联系猜想,再动手画一画,一方面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也再次复习了以前学过图形的特征,两位老师也都顺势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很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两位老师规范学生数学行为都做的很到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充分运用数学工具,但在学生展示交流中我个人觉得邬老师有点急,学生参与汇报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在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后,盛老师的一句提问我觉得很有必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不同的地方在哪?”这样在找到两者各自的特征后也可以顺势帮学生梳理一下两者的两者的联系,对比一下两者的不同,更加凸显两者各自的本质特征。
3、在生活中的图形中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设计了单一的图形和组合图形两种形式,有利于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在这个环节中,相对来说盛老师更注重抓本质来判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图形,我觉得这点做的比较到位。
4、在归类、建构中,我觉得以板书形式出现关系图比用PPT呈现更好,在归类这个环节,邬老师通过展示学生作业,大家讨论交流得出分类结果,盛老师通过一个一个分大家一起判断形式得出分类结果,虽然错误少,但是我感觉没有像邬老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感那么强烈,所以我更喜欢这个地方放手给孩子们。
5、最后盛老师设计的通过剪画板判断图形这个环节,我觉得学生参与面看上去很广实质不广,图形有的时候是有点让人感觉模棱两可,我觉得整节课上下来学生很多感官都参与进来了,是否还可以设计一个环节,比如剪一剪,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梯形,或者拼一拼等,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
听课带给我的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通过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我想也许没有百分百完美的课堂,但是总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课,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在很多优秀的课堂中,我总能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总能看到自身的缺陷。在听课中不断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成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