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4-08 19:43:05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
宾县胜利中心校 满国阡
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音乐教学传统模式内容单一、手法单调、信息量少、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宽度,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听、读的形式,学生也因此获得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极大地开拓了音乐视野,丰富了音乐知识,身心受到熏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论文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例如:音乐教材第二册有一首歌大海,听这段音乐之前,我了解到很多学生都没见过大海,这时使用多媒体电脑,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屏幕上出现淡蓝色宽阔的海面,微波粼粼,无数张着白帆的渔船去打鱼,红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它的影子例映在水中,晚上,渔船满载而归,月亮升起来,悠扬、舒缓的音乐和谐地配合着,这时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歌曲的意境,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拔,在多次这样的学习中,再引导学生把耳朵和心灵带去听音乐,使学生知道美渗透在生活的所有方面,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反映审美意识,教师再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意的、积极的观察,并发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丰富了音乐的多元化教学内容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如我上四年级教材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时,把侗族的建筑、歌舞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
三、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教师为了寻找乐曲反复地倒磁带,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度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那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课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它将抽象的音乐与画面,经过一系列处理而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更加形象化。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而音乐欣赏主要是以听觉为主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在我们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老师们似乎步入了多媒体教学的怪圈,认为一堂好的音乐课必须得使用多媒体,而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一堂好的优秀课。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只图表面热闹,忽视实质
多媒体集文、图、声、画于一体,与以前“一张嘴一架琴一只粉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有的音乐教师为了发挥它的优势,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用课件。在制作课件中,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效果一般,尤其是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内容上,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欣赏的音乐内涵。如果是这样我们老师只注重了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那么就违背了教学规律。我听过一节欣赏课,内容为龟兔赛跑,乐曲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耐心地听完音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于是把相关的动画片配上音乐,制作成MTV播放,可视性很强,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听觉联想去被忽视了,孰不知音乐的最大特点是起音乐形象、情感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情感想象空间限制在某一固定性的内容中,这是不符合艺术欣赏教学规律的,它限制了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这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深刻的是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歌曲的主旋律去不熟悉,这样的音乐课能说是成功的吗?
二、以电脑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教师的主导性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但过分地依赖电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详细,将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举的例子、要说的话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中,课堂上教师只要动动手,不用写,也不用多说,让课件代替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一堂课下来,总觉的还欠缺些什么?这便是学生受到的音乐感染力不够。过分的依赖与多媒体教学,课件贯穿与课堂的始终,更有甚者对学生的表扬也早就设定好了,老师连表扬这样的事也需要电脑为他完成。所谓“物极必反”,多媒体固然好,它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不要把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电灌”。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员。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需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特别是让学生能现场聆听老师充满感染力的范唱范奏,课堂中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没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这是电脑永远代替不了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中的饿指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过多过长地使用电脑,只会阻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让音乐美熏陶学生,让德育潜移默化 音乐教学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音乐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还要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1.设身处地,以情感人。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可以制作、演示课件,可以放映影音作品,新旧对比,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时期的歌女,生活境况截然不同,只有社会主义的今天,歌唱演员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服务于社会建设。
2.身临其境,感悟哲理。如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教师可以演示“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的背景,播放作品,设计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此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激发并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怀。
3.寻找美感,净化心灵。如欣赏冼星海保卫黄河,播放相关资料片,再现作品宏阔的场面,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乐曲磅礴的气势,感受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让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震撼心灵,热爱美、追求美,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油然迸发。
因此,小学音乐课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在反复欣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把美传递给学生,树立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美的信心。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它的跗面效应,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