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析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的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2020-01-06 08:47:26
电教论文:
浅析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的存在问题
张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变了教学形式,推动了课堂改革的发展。然而,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
1、多数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较弱,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多是在计算机演示教室进行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上,平常则用得很少或几乎不用。
2、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用了计算机,将课本内容搬上屏幕,用“白板”代替“黑板”,将板书换成幻灯片,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如一位教师教学生作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整个作图过程用课件展示,与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示范相比,既没有节省时间,也没显出其它的优势,相反,课前制作课件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课堂演示课件削弱了学生对三角形中线和角平分线作法的注意力,其效果远不及老师直接在黑板上作图讲解来得好、来得真实。
3、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忙于将更多东西呈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时,用电脑出示了课本上的一个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例子及解题的每一个步骤,从分析到示范解法,前后不到5分钟,例子讲解就结束了。像这样的例题讲解在这一节课中竟多达7个。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学生反映也不错,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4、有的老师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的外在表现和计算机操作上,忽视了知识内容的挖掘,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一位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他都无暇顾及;还有一位教师的课件,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整节课只要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了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看似活泼,实则冰冷死板,教师注意的是监视器上的图像,学生接受的是屏幕上的图像,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交流,变成了师与机、生与机的单向传送和接受,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被削弱了;这样的整合缺乏实际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所带来的及时性,互动性特点,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致使学生处于另一种形式之下的被动学习,不能提高课堂效率,故而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教学预期的效果。
5、有的教师把热情过多的放在具体技术手段上,一味地追求技术先进或形式多样化,好象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新就越好,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就不够档次,结果却适得其反。例如,有的教师特别喜欢强调色彩、动态效果,意图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一味利用视听刺激,反而会对 教学过程产生干扰,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笔者就曾看到过一些教师制作的数学课件,背景画面复杂,几何图形变幻莫测,按钮奇形怪状,并且大量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动画和音效,这些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不但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减弱了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还会产生厌倦情绪。
纵观以上种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认识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育教学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科技快速发展在当今数学教学的影响认识不足。
2、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不高,操作不熟练,限制了他们利用计算机教学的动机。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Word、Excel、Internet等,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认识不到位,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不高,形式化现象严重。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实现职能转变。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运用信息技术,它将伴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的相应演变,它必将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前提,教师 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强大优势,了解现代教育技 术发展的形势,从思想上产生紧迫感。数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另一方面,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使自己能恰当地运用、制作适合教学内容并能突出重点、且有利于突破难点的课 件,能对网上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最快的速度搜罗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学会借鉴网上的名师教案、课件或科研成果,实现网上协同备课等。
2、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找准整合实践的关键点,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数学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性、动态性等特点有助于数学概念的表征,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概念。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效果,忽视了学生数学认知规律,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关键的问题还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要做好教学设计,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数学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使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例如:能否借助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且保证课堂质量,能否使艰深的教学内容变得容易一些,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能否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与及时反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因材施教,如何组织更有效的课堂活动以凸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如,如何把计算机的“着色”、“隐藏/显示”、“变换”、“运动”、“动画”功能引入几何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图形,哪些内容不适合用计算机,哪些适合,什么时机用,怎样用,在技术支持下的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探究课怎么组织……这些都是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然后在不断分析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中了解和借鉴别人的做法,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提高。教师可以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首先在教学实践前做出计划,然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观察、调整,并在教学实践结束后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再做出新一轮教学计划,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坚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教学的各个细节:譬如学生的反应是否和预期一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突显信息技术优势,恰当组合各种媒体,产生最佳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能提供大量生动、丰富的音像,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能提供自动推理和符号演算的环境,有助于抽象思维的训练;信息技术更能提供动态的三维智能作图环境,有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强大的优势,而如何能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关键在“恰当”两个字,一要看教学内容的特点;二要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三要看使用的时机与方式。只有恰当地组合好各种媒体,使各种 媒体功能得到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和衡量标准是看其能否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运用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无力解决而又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信息技术再先进 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都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该观察的事物上,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要注意用情感启发诱导学生,甚至用自己的声音、语调等体态去感染学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自如地进行交流互动,从而深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