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论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有效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    发布时间:2019-03-23 20:16:11
以“听”带“动”,“听动”结合
---浅论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有效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
 
在素质教育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想象力以及艺术素养,发展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笔者认为,以“听”带“动”,“听动”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意境应把“听”放在首位,通过听来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因此,一切音乐活动都要从听入手,以听觉为探索的工具,在听觉的素质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动又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智力技能形成最初要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来完成。好动的儿童驾驭动性的音乐,音乐的旋律协调着儿童身体的动作,身体的动作又受智力技能的调节,在这过程之中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艺术素养获得了训练,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一、听动结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通道能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中“听”是主要感知通道,但必须利用其他各种感知通道,如动觉、视觉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在音乐欣赏课中,凡是听与动结合得好的,教学效果都明显优于只听不动的教学。音乐是流动的,随着音乐的流动,一副副形象的画面出现在脑海,必然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形成审美意念。实践证明: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所感受和联想到的事物,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办法。我们在欣赏龟兔赛跑时,采用听、动结合,师生互动的形式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节。选出“乌龟”和“白兔”两个角色,其他同学有的扮演大象、有的扮演长颈鹿,扮演了很多小动物的角色。当比赛的消息传来时,大家都高举着手臂,欢呼起来。教师扮演的“小猴子”裁判一声令下,小兔子一步跳出老远,小乌龟沉着冷静,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小动物们都以自己独特的动作给乌龟加油,扮演乌龟的同学坚持不懈,穷追不舍,并时时做出擦汗的动作,骄傲的小兔子看到小乌龟落在了后面,就靠在一棵大树下睡着了,还打起了鼾声。这栩栩如声的表演使学生进入了角色和意境。“加油加油”的喊声,表现了小动物们的参与热情。当孩子们听到乌龟胜利了,小兔子改正了缺点的音乐时 ,全班同学欢呼雀跃,把乌龟和小兔子抬起来,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他们跳呀!蹦呀!那场面真是又热闹又感人,完全被陶醉了。
二、听动结合,合理想像,完成歌唱教学任务。
在学习歌曲时,从听入手,反复听赏歌曲,在反复听唱的基础上,逐步感知出歌曲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了解歌曲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教师指导,熟练演唱歌曲。教学中唱会一首歌,并不等于唱好一首歌,歌曲的艺术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我认为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速度和力度、连音和非连音的唱法、高潮的铺垫、演唱形式的变化等。如小毛驴这首歌在歌曲处理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表演歌曲,有的穿插一些领唱和轮唱处理,有的加上歌词和表演动作,还有的加上了打击乐,生动地表现了小毛驴的可爱的形象。这不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而且可以增强演唱效果。
三、听动结合,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音高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对声音的高低强弱混淆不清,往往认为强的就是高的,弱的就是低的。如果学生分不清这些基本概念,那么音准的训练就无从下手。课堂上我拿来一大一小两面鼓,让学生分别试着敲。通过听辩,开始时多数认为大的音高,小的音低。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在钢琴上弹响大小鼓的模拟音高,再让学生来听辩时,大多数学生判断都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音的高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听辩,用动作表现出听到的音的高低,更能够帮助学生用能看到的表象的运动方向来学习和感受看不见的音高和旋律走向。一年级的学生开始辨别音的高低,当他们听到比较明亮的高音时,就站起来拍手,当听到低一些的音时就坐下来在胸前拍手。在听辩音的高低的基础上,随琴唱音节,上行音节时手臂逐渐向上举起,下行音节时手臂逐渐由高处向下移动,进而使学生熟悉了唱名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四、听动结合,培养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力度等产生敏捷的感觉和反应,才会有节奏感。所以,一年级刚入学时,我们就注意在课堂上把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暗示。如:上课起立 坐下来将旋律下行。变换队形用提醒学生注意用课堂上尽量用音乐与学生交流。新授课前用优美活泼的旋律组织学生进行律动,如:拍手、跺脚、击掌、模仿动物行走等,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兴致勃勃地进入音乐学习。这样组织教学,既突出了音乐课的特点,又进行了节奏感的训练。
一年级在学习音符时,首先要通过反复听感知和体会音符时值的长短,再启发学生以形象化的动作去体验。如:让学生扮演三个角色,代表爷爷,代表爸爸,代表小朋友,表演时,教师敲击不断变化的节奏,跑步的节奏用八分音符,由小朋友来表演,走步的节奏用四分音符,由爸爸来表演,散步的节奏用二分音符,由爷爷来表演。孩子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来表演,在愉快地游戏中,学生们巩固了所学的音乐时值,加深了印象,巩固了记忆。
在低年级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当我弹奏一首简单的曲子时,都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音乐的节奏,对每个音符都做出一个反应的动作。如学生听到就拍出节奏来。低年级进行节拍感的培养,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律动,感受音乐拍子的强弱。如:听歌曲小白船和青蛙合唱,通过模仿小船在水里飘荡的动作和小青蛙蹦蹦跳跳的动作,在对比中去感受拍和拍的强弱规律和音的高低特点。然后教师同时播放几段节拍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听辩的过程中,分辨出节拍的变化并用动作表现出来。此外,还通过游戏表演来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如:老师敲击不同拍子的节奏,加以变换,拍就走后踢步步,拍就做跑跳步或十字步。在体态律动的基础上学生们能够敲着自制的打击乐器,听着优美的旋律,踏着整齐的节奏,愉快地进行表演。整个过程是那样地自然和谐,学生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总而言之,以“听”带“动”,“听动”结合,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能动空间,并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体验情感、激发互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艺术的想像力和艺术素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乐由情起——情境、情趣、情感
下一篇:在实践中唤起小学生的音乐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