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音乐论文:小学音乐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19-04-07 17:13:48
小学音乐论文:小学音乐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
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敢于抛弃一些“标准”和“模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大胆地想,自由地议,尽情地说,知无不言,各抒己见,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迸发出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同时,学生处在学习阶段,他们知识面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丰富,手头资料欠缺,因此教师还要树立社会大课堂的观念,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要创造机会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当学生独力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二、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倡自主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对新知识的探讨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学生探求真理的引路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内容编排的优势,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的讲解要注意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鼓励学生发“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遇到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学生尚未来得及思考的时候,不要急于将结果一古脑儿全盘托出,而是设法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即使学生提问,教师也是“问而不答”或“以问代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时,我在导入新课环节,一改以往,教师讲故事导入新课的旧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事的动画影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对歌曲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尽情想象,从中培养他们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学习歌曲之后,我还针对歌曲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创编音乐剧,教师做适当的提示。学生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自由的施展才华,创造性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音乐课堂上经常遇到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的学生,他们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更不敢起来唱歌展现自己了。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弥补他们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在课堂上,要多向他们提一些能回答的问题,再用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神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即使是潜在的、微弱的,也要善于“沙里淘金”,即使扬其所长。
3、我们还要尊重每位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可以信赖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消除胆怯、依赖的心理,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怕出错,不怕失败。学生有了这样的安全感、自由感,才能真正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欣赏快乐的农夫这首乐曲时,我首先请学生欣赏以钢琴独奏为演奏形式的这首乐曲,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尽情地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这首乐曲的节奏活泼跳跃,情绪欢快活泼,好像农夫在快乐的劳动,一边劳动还一边唱着歌曲。”“农夫种的粮食丰收了,他们都希望快点收割粮食,拿到集市上去卖钱,所以收麦子的节奏非常的紧凑。”“农夫想把丰收的喜讯告诉家人,所以脚步越走越快......”学生们通过自己对乐曲的情感体验,诠释着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继而进入对音乐丰富的联想。在此基础上,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轻音乐版的快乐的农夫,由于乐曲演奏形式不同,演奏速度和力度发生了变化,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联想:“这首乐曲的速度较前一遍变慢了,让人听起来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好像是农夫劳动了一天,正坐在田埂上休息,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美滋滋的。”“听了这一遍乐曲,我感觉太阳好像落山了,农夫拉着丰收的果实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在课堂上,有些调皮的学生做小动作,我走到跟前笑着用目光制止他,或是走上前去摸摸他的头,和同学们一笑了之,他就会很不好意思的继续认真听讲。虽然这只是教师很平常的举动,但这远比批评他们的效果更好,而且让学生感到亲切,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高涨,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强烈了,学生必定会全身心地投入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由“要我学”自然而然地转为“我要学”和“我爱学”。
三、转换师生角色,凸显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
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受教育的主体--学生。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这样,就可以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逐渐地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培养他们注意倾听、喜欢提问、独立思考、善于联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要做到这些,首先是教学角色的转换,把原来课堂上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转换成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这一点说说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因为长期的教师主体地位已形成一种定势,站在中间滔滔不绝驾轻就熟地驾驭着学生与课堂也已成习惯使然,真正让开中间来到两边,从站在中间干着到走到旁边看着,眼瞅着原来安安静静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老老实实的学生变得兴奋起来,原来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还真是有点不习惯,总想上前控制局面;但时代呼唤着改革,素质教育呼唤着改革,改革已成了教育的大趋势,我们一定要跟上形势,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比如原来上欣赏课,是教师先介绍曲名、作者、年代、创作背景,然后是作品分析、主要内容、段落大意、表现手段……一系列程序,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人为的框框里,抹杀了音乐的不确定性,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
现在上欣赏课,教师通常在听赏前只在黑板上写个书名号,在书名号后面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一般要完整听赏两三遍)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自己给作品起名,说出作者或流行区域,说出节拍、速度、情绪、演奏乐器及表现内容,然后解释为什么,根据是什么等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把感受记下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个创造性活动,事先要给学生讲清楚,①音乐具有不确定性;②音乐具有非语义性;③音乐具有多解性;因此只要有根据,任何解释都成立。这样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非常注意倾听,并善于联想与思考;取的名字也非常有创意,学生们对此的解释更是具有独创性,因为每个学生的自身经历不同,因而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就不同,因此对音乐的解释也不同。这个时候是课堂气氛最活跃、最热烈的时候,也是学生们的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时候,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充满了个性创造的魅力,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还用快乐的农夫这首乐曲举例子。在初步聆听完作品后,我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带给学生的不同感受,和想象到的不同情境,来取名字。于是,产生了快乐的一天、小小舞蹈家、乡间的小路上、旋转的木马等等的曲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生活积累,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同时,当一个同学讲解时,对大家都是一个启发,学生们还能相互比较,评判高低,教师适时引导哪一种解释更好、更合理,最后教师再给出原曲名及作者,说明创作原委,提高音乐鉴赏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运用其实用性极强的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编制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生动新颖的音乐教学课件,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挂图等。例如:在欣赏江河水时,我将大量的讲解内容直接运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选用适合音乐意境的图片作为背景画面,再加上音乐,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听、自己理解、自己体验,这样既节省了传统教学中的讲解、书写、挂图等时间的浪费,又音画一体,学生在理解“教师讲解”的同时,使音乐与环境融为一体,既加深了理解,又提高了兴趣,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高尚情操。
总之,“探究性学习”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探究学习既可能是个体学习也可能是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愉快的学习,走出课堂能有所收获。这正是当前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其改革的目标是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学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