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五语”,成就精彩
——谈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小学 钱琰
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语言也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是教师和学生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一堂好的音乐课,音乐老师除了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之外,更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设计与表达。因为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好的教学语言学生听得起劲,使教学效果更佳,语言的美更能突显出音乐学科之美。本文通过笔者自己的课堂实践和其他的一些课堂观摩,探究了音乐课堂中教师巧用语言的五个方面,即悬念式导课语、启发性提问语、桥梁式过渡语、激励性评价语、绕梁式结束语,旨在说明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师 课堂语言 语言艺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积极营造美的氛围,运用好语言的艺术,使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然而,提高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水平可不是三五天就能奏效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语言更值得去细细琢磨、精心设计。
然而静下心来思考,发现了我们周围的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一些诸如:课堂提问浮于表面甚至无效提问、突破重难点时表达生硬,教学环节之间跳跃等不足的地方,从中不难发现许多音乐教师语言的随意和贫乏。教师那高高在上的教学术语,干瘪瘪的提问语,这哪像一个小学音乐教师在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上课,这俨然是大学教授在给下面的大学生作报告。致使整堂课下来,学生坐不住,甚至连听课教师也都犯困。
长期以来,我们一些音乐教师平时很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文化的学习。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只是停留在“能不能辅导学生文艺比赛获奖,会不会弹唱跳”的层面上,平时就很忽视音乐课堂教学研究。比如很少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音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俨然成为了一些音乐公开课上不精彩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学校对音乐教师没有太高的要求,更是给广大音乐教师烙下了不善言语表达、缺少文化素养的印痕。
言为心声,教学语言作为搭建沟通音乐作品的桥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能让学生较为顺利地感受到情感的抒发与表达,降低孩子在理解音乐中的难度。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师语言表达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有利于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音乐课堂活起来呢?笔者针对目前音乐课堂中教师语言的一些弊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研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音乐课堂金钥匙——悬念式导课语
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识与新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贴切而精练的导语,不仅能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课堂伊始,如何打开音乐课堂的大门,并带领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课堂的学习,我们需要找到一把“金钥匙”。由此,笔者想到了如今很流行的魔术,魔术里悬念的设置很容易把人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其实我们上课也可以很好地利用悬念,让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全神贯注地聆听音乐,领略音乐带来的无限想象。
[案例] 我在执教参评市优质课的《我的小绵羊》一课时,开课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和语言:
1、 猜谜引绵羊:
师亲切地说:“今天有一位远方的客人来到了我们学校,它说喜欢和聪明的
小朋友交朋友,老师向它推荐了我们班级,可它说要考大家猜一猜谜语:
“身穿一件大皮袄,山坡上面吃青草,
为了别人穿得暖,甘心脱下自己毛”-----------生:羊
2、设境找绵羊
师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们那么聪明,它一定非常乐意和大家交朋友,那就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客人-----一只可爱的小绵羊出场!”(走到门口打开门欢迎)
师惊讶地说:“咦?怎么不见了?你们看见没有?”(做四处寻找状)
“快,帮我找找!”
生:(纷纷帮忙找)
3、 融情喊绵羊
师焦急地说:“这样不行啊,我来喊一喊,说不定小绵羊听到会跑过来呢!”
师声情并茂地喊:“我的小绵羊啊你在哪里啊?”
师投入地呼唤学生:“我一个人力量不够啊,你们快来帮我一起喊吧!”
生帮忙一起喊(结合情绪、加入歌词的节奏喊)
4、聆听现绵羊
师作侧耳倾听状:“我好象听到它的叫声了,我们快来听听,它究竟在哪里?”
生初听歌曲感受,发现绵羊的藏身处。(接下来进入新歌教学时间)
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的悬念式导课,用时只有短短的2、3分钟,以猜谜语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在情境之中,学生不仅听得特别认真,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教学中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歌曲的节奏、体验了歌曲的情绪。比赛结束后,好多音乐老师跑来跟我说:“刚才我们真的为你捏了一把汗,以为这个老师没准备好,找不到教具了。”可见教学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全身心的学习,也让听课的几百位老师投入进来了。课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我获得了当年的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
二、音乐课堂抛砖石——启发性提问语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探究式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课堂中,有时小小的一个提问,只要问得巧妙,就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问的类型很多, 有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点拨性提问、质疑性提问等等, 合理的设计和组织好各种问题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审视当前的音乐课堂,常能听到师生之间热闹的问答对话,但稍一留神,就发现老师的有些问题非常之简单琐碎,根本不需要学生的思考。例如:“这首歌好不好听?大家想不想学?”等。这样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其实质是变异了的“独白”,其价值微乎其微。而问题如果太难,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望而却步,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教师提问应力求问在关键处, 问在重点处,在问题的设计上应由易到难,教师还要注重提问的启发性,使得提出的问题如同“抛砖石”一般,一步步打开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启迪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案例]第二册第一课《小雨沙沙》歌曲教学中,初听全曲后,为了让学生们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小雨,教师结合小花、种子、禾苗的动画视频引发想象,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种子听到小雨的声音会说什么呢?(了解了歌词,学习了简单的节奏)2、种子的表情是怎么样的?(请生表演种子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情绪。)当学生有充分感知体验以后,引导他们想象:3、雨中还有谁与种子一样开心?(通过结合小花、小树等成长情景让学生进行歌词的再创造。)
上述的片段中,教师摈弃陈旧的提问方式,不是运用单纯的判断性问题,三个提问都是为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音乐形象而服务,从而得出了种子和小雨等不同的音乐形象。一系列的提问,设计得比较巧妙,又仅仅抓住了音乐的要素,也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
三、音乐课堂粘合剂——桥梁式过渡语
音乐课堂是由一个个小小的教学活动组成的,每个教学活动,好比是散乱的珠子,而过渡语则是串连珠子的丝线,缺少这根线,再璀璨的珍珠也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
然而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音乐教师都不够注意过渡语的使用,有些过渡语琐碎冗长,犹如背诵一般,滔滔不绝,让学生云里雾里。有些老师的过渡语又过于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学生不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而更多的老师过渡语十分贫乏平淡,缺乏情感,吸引不了学生,激不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音乐课堂如平静的湖面,没有涟漪。
过渡语如同桥梁,在音乐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用得好,不但能使音乐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当然我们还应该努力使过渡语具有一定的音乐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第四册《音乐小屋》一课时,她先设置了情境:“今天,老师收到一封来信,是音乐小屋的主人寄来的,它想邀请我们去音乐小屋做客,快让我们出发吧!”接着播放《音乐小屋》歌曲,请学生合着音乐节拍走一走。聆听完歌曲后,老师设计了引导学生认识歌曲中的5、4、3、2四个音符的环节:“你们听,原来这是音符娃娃 sol fa mi re 的家,我们来唱一唱这几个音吧!”唱会这几个音后,老师出示歌谱5 3 ︱5 3 0︱4 2 ︱4 2 0 ︱,先学谱再填入“你好”的词来唱,让学生边唱边和音符娃娃打招呼。接着老师请学生听辨音符:“孩子们,你们真是一群懂礼貌的还孩子!下面请你竖起神奇的小耳朵,听一听,我弹奏的旋律中有没有我们认识的音符娃娃。”进入到歌曲学唱环节前,老师引导:“孩子们,音乐小屋听到了我们的歌声,它非常高兴,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听完几遍之后,老师想进行歌曲的识谱教学,她又巧妙地说“音符娃娃课真顽皮,刚踏入音乐小屋的大门,就把自己藏了起来,原来它们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孩子们,我们快找一找吧!”
整堂课中,老师以“音乐小屋”和“音符娃娃”为主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各个环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无聊的识谱变得生动有趣了,枯燥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在无形之中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而且童趣化的过渡语言指向明确,让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
总之,过渡语既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桥”,也是各个环节的“粘合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要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同时自然流畅。巧妙的教学过渡,还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运用音乐性的过渡语,使自己的课堂浑然一体,熠熠生辉。
四、音乐课堂催化剂——激励性评价语
心理学家威廉说过:“人类本质中最迫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这一“催化剂”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然而,如今的音乐课堂,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回答问题是否正确,老师总是一味给予表扬。“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成了音乐课堂中的流行语。其实“对,很好”、“不错”、“真棒”……,这样的话听多了会让学生麻木,甚至觉得很虚伪。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赞扬有谁会珍惜呢?
音乐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自己,尽情表达自己情感的好时机,我们更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以及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我们没有作业本上的“100分”或“优”来肯定学生,只有在语言上让学生知道老师是注意他的、是发现他身上有闪光点的,这样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喜欢我们的音乐课,进而喜欢音乐老师。
我们面对学生不同的回答,要给予真挚的回应,尽量做到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适时、得体的表扬和激励,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的关心、重视自己。能使学生找回自信,体验成功,获得愉悦。
[案例]我在教学第六册《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时,学会歌曲后的表演唱环节时,学生表现都不错,可是积极性不怎么高,似乎只是为了完成我的任务,为了让孩子们加强积极性,我表扬了他们“这群小乌鸦可真孝顺呀,歌曲唱得就像真的为自己妈妈找食物吃一样。”个人表演时,也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你真是一只捉虫子的小能手。”“你的妈妈好幸福啊!”“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课堂上学生歌曲唱得前所未有感情。学会歌曲后我对学生说: “请可爱的小乌鸦们唱起来,跳起来吧,教室就是你们温暖的小巢,孝顺的孩子们给妈妈献上最美的舞姿吧。”教室里的表演就像一场演出一样拉开了序幕,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
又比如说,对于唱得完整的学生,教师可以说:“你表演得真精彩!老师也陶醉在你的歌声中了!”对于节奏、音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说:“老师很佩服你能自信演唱的勇气,如果你能把节奏、音高唱得再准一些就更棒了。你愿意跟着琴声再来一遍吗?”
教师如能采用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语,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所完成的任务的情况予以点评,既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赞赏,又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在这样及时正确的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孩子们比往常更认真倾听、思考和创造,学习效果自然非比寻常。
五、音乐课堂延长音——绕梁式结束语
古人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结尾”。所以音乐老师如何说好结束语就至关重要。好的结束语不仅能更深刻地表现课堂教学地思想内容,加强音乐课堂教学艺术魅力,还能在学生心中燃起旺盛的探求的火焰。当然我们要尽量做到新鲜有趣,灵活多变,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曲终人不散、幕谢意犹存”的境界。
[案例]在五年级京剧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一课结束时,一位老师是这样结课的:“中国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京剧正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夺目的明珠,是中国的国粹。这节课通过你们的聆听、感受、体验和讨论,我们队京剧有了初步认识。你们课后可以再搜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更深入地了解这种音乐的风格。也可以去了解搜集一下你喜欢的其他剧种和它们的风格特点,最好能学几句,下次到课堂上来展示哦!”然后播放着《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音乐老师带领学生走着京剧台步走出教室。
这样的结语设计,在音乐课快结束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走出课堂去寻找。不是学习的结束,而如同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即把结尾作为引导学生练习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能再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
当然,语言艺术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些。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如何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在平时的音乐课堂实践过程中要处处注意语言表达,纠正一些不良的口头禅,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多学习一些特级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更好地发挥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更好地接触音乐,更多地参与音乐,构建出一个本色的精彩绝伦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振树等《教师体态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4)
3、莉颖.黄碧源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 [期刊论文]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
4、郁正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董素艳,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6(3).
6、艾上芝,浅谈课堂提问技巧《中外教学研究》2008(8).
7、李雅芬 余音也绕梁—例谈音乐课堂结尾的几种方式《教学学刊小学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