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激趣 发布时间:2019-03-21 00:33:28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激趣
作者:韦玺球
自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风吹动以来,我们便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师的方法、手段,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观念投入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而实际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学或是泛泛地学、完成任务地学。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况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参与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现出在做这件事,那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学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认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1.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活力
以小学一年级为例。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只要整天快乐、安全就行了。然而进入一年级后,学生要按照一些明确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无疑给一年级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由无拘无束、自由天真的状态过度到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上来。尤其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师们更是感觉无所适从,走进教室就像是上战场一样。究其原因,老师们没有能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首当其冲。低年级的学生,其直观思维占主导,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动作尤其喜欢模仿。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内容的有趣性,又要注重传授方式的新颖性。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滑稽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夸张的手势……都可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于你。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教材烂熟于心。
2.多鼓励,多赏识,让学生变得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小孩子,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自信。但他们都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喜欢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获得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作为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合予以鼓励、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他们的心理太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安慰了。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成绩,老师的鼓励,说不定就会唤起他沉睡的心灵,继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当然,表扬与赏识、鼓励,要适度,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生”不能过分地表扬,那样会让这类同学飘飘然,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对于差生,我们必须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心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摒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进而取得一点点的进步。
3.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我在教学第二册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要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学了四季,我让学生也当诗人写一首四季之歌。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总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属于起步阶段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注重的问题,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教师的教学才相对轻松,其教学效果才好。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处处是生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
[ 2008-12-29 16:28:00 | By: 斜风细雨 ]
0
推荐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课堂处处是生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2006-8-10 7:52:00 | By: yuejy ]
一、课堂处处是生活,变“学教材”为“用教材”
[案例1]:第一册“汉语拼音”学习后复习四有这样一个内容:读读画画 秋游你想带什么
wàng yuǎn jìng shuǐ gu?
sh?u juàn tiào qí
yǔ sǎn bǐng gān
shuǐ hú miàn bāo cǎo mào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完成了拼读,认识相应的事物,然后学生自己试着把秋游想带的物品涂色之后,我就了解学生秋游所带物品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提出以下问题逐一指导:
(1)带了面包还带饼干吗?为什么?
(2)草帽和雨伞都需要带吗?怎么想的?
(3)水壶和水果你觉得带什么最好?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就说:“我什么都带。”许多学生都响应:“我也是都带。”老师问:“还有不同的想法的吗?”有学生说:“吃的东西只带一样就行了。”还有的说:“天晴带草帽,下雨带雨伞。”有学生反对说:“下雨就游不成了。”老师及时表扬学生思考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再有学生说“我们应该节约,只带水壶,不带水果。爸爸妈妈挣钱很辛苦。”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教育学生要巧安排,既要实用,又不浪费,更要学会体贴父母的辛劳。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评析:这道练习题除了题目的要求,没有其余的任何提示和要求了。我通过查参考资料,明白其目标是:①正确拼读音节,知道每个词表示什么物品;②根据题目要求,挑选“物品”,并涂上颜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且注意处理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处理好学科与生活的联系。看似简单的一个练习,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怎样去把握编者意图?或者说是怎样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呢?单纯从知识角度看,是为巩固汉语拼音而设计的练习;但是从生活角度看,又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对生活中常用物品的认识。这就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有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生活常识,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在做事情以前,善于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安排,从而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达到思想和生活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找准“切入点”,忌“满盘开花”。
[案例2]: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以“从哪几个方面写总理一夜的工作的?”引入课文,然后分别找出相关的段落,在读中感悟,这样处理课文,学生不仅能够一下抓住目标和重点,而且容易更把握课文内容。
[案例3]: <<听听秋的声音>>是篇阅读课文,诗的体裁。教师教学时,先以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再让学生从听读中知道课文讲的有哪些声音,然后以最喜欢的一种声音入手,进行朗读感悟。
评析:在课程改革中,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根本,改变“满堂灌”和“串讲式”。一是找准“切入点”,既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克服教学过程的单调和平淡,如案例3。二是以学生最熟悉或者喜欢的内容入手,揭示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示例作用,这也是一个较经常使用的切入课文的方法,如案例4。这样,课件和活动不再是作秀,而是引领和激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并且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极高了。
三、注重学生体验和感受,以人为本。
[案例4]:我上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朗读秋叶落下的“唰唰”声,再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评价他读的怎样?
学生说:读的难过、伤心。
老师问:为什么这样的语气读?
学生说:因为树叶离开妈妈心里难过。
师又问: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说:应该快乐。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我长大了,可自由咯。
师:你可是个独立性强的孩子,很勇敢。你用快乐的语气读读吧!
又一个学生说:树叶落下来是在舞蹈,所以是很美的读出来也是快乐开心的。
师:你们真是善于动想象的孩子,那也用开心的语气读吧。
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感受去朗读。再配以动作表演。
评析:师生互动,让学生有独特感受,个性得以张扬,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与生活的联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达到朗读训练的升华。
[案例5]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我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不断的对自己说……”这段话,首先让学生个别读,再齐读感悟,然后评议用什么语气读最好?最后老师引领学生读。
师平静领读:“华灯初放,总理拿出一份文件审阅仔细起来”
生平静齐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师深情领读:“夜深人静,总理又拿出一份文件仔细审阅起来”
生深情齐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师激动领读:“天已发白,周总理取出最后一份文件仔细审阅起来”
生激动齐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师再回归课文叙述:“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的想,不断的对自己说”
学生齐诵:“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评析:以上案例看出,师生在合作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老师的激情朗读引导下,学生每一次读有不同体会和感受,心情越来越感动,精神越来越敬佩,情感得到升华,真是一咏三叹.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同步发展。
新课标对教材定位为“生活即语文,语文亦即生活。”强调语文知识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弊端。教师以课改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同时把教材作为优秀范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真正把以前的“教语文”变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生活”、“在语文中学会生活的本领”。总之,教师以课改为契机,教学中变“教教材”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联系生活,体验和感悟,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迸发闪光的火花.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_语文论文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12-12 21:21:46 发布人:yujklj68kfg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孙德梅
人的一生当中,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最大的,大约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这2500个汉字,在一二年级就要掌握1200多个,占小学识字量的一半。怎样才能使这些刚上学的学生将这些比较枯燥的字,认得清,记得牢,而且能正确运用呢?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汉字分为四类,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一二年级学生学的字按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独体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合体字大部分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在教学中以形声字为最多。
在教独体字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简单的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把事物原来的样子临摹到黑板上,看像什么?学生看懂图意后,再写出这个字。如:---日、---月、---网、---刃。笔画稍多一点的独体字,如“鸟”,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是鸟头上的翎毛,哪是鸟头和鸟身,“·”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很乐意学,学得又很有趣味。
在第一二册掌握了大部分独体字的基础上,再学习三四册出现的合体字时,就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矗这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体字的教学,如用讲故事识字法、肢解字形识字法、比较识字法、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猜谜识字法、熟字带生字等方法,不同生字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教。下面再具体说说这几种识字法的运用。
一是讲故事识字法。
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二是肢解字形识字法。
有些字看起来笔画繁多,学生一见认为难记、难写,如果把这些字分开来记,就显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如“鼓”,可分成十豆十 又;“赢”可分为亡、口、月、贝、凡。有些字既可以肢解,又可在肢解的基础上体现出这个字的意义,那就更易记祝如丸…、享,可释为丸子放在水里煮发出香味就是“熟”字。
三是比较识字法。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象,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青、蜻、清、请、晴、睛,这些字分别在二三册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
四是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中 国教育文 摘 wwW.eDuZHAI.nET。
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如木字旁:大多是与树木有关联的字:如松、柏、桦、树等,代表与水有关联的字:如河、清、湖、海等,代表与动物有关联的字:如猫、狗、狐狸等,多与人手的动作有关联的字:如提、抬、挑、担等。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但也有个别字形旁与字义不符的,如学习“牺牲”这个词,学生知道字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有的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这两个字是牛字旁呢?”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出:“牺牲”过去指杀牛、羊等来进行祭祀活动。学生马上就理解这两个字的牛旁的含义。
五是猜谜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中国汉字,很多都可成为一则谜语,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好的识字法。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淡。会少离多---禽。
六是熟字带生字法。
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 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蝌去虫是“科”……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如通过画画教学生字,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改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2009-02-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增强教材对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参与课改实验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教师过去是教教材,今天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教育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社会逐步走向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教育已由过去仅凭教材教学的单一因素转移到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上来,要整合,就涉及到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必须体现个性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在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把握好教材的弹性,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调配、重组,使用切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抓住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外,还应观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获取成功,让他们更充分地体验成功后的欢乐与满足。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这次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说明,课程的功能,由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由原来单纯地传授知识一个支撑点,变成了三个支撑点,即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最后还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的培养,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目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和归宿,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必带来观念的更新,因为观念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和判断,而这些又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行为。新课改呼唤新理念,那就是:教师要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就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被动的适应者和容器。这就要善于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就要不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树立“教法、学法”并重的学习观
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传授活动,所谓“双主互动”,实质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教学是一种双向式的自学——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它是一切教学模式的核心。纲要指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说明,构建“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当务之急。课堂要互动,就要使教与学形成共时、多向、分层、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自己的知识为学生引路、搭桥,学生则以表情、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程度。可见,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跛足的,不可能成功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要使交流成功,
第一:教师必须由注入式转为活动式,建立开放式教学。因为只有开放式的活动信息交流才能多向化,不仅教师与学生有相互的呼应和信息的交流,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的交流与呼应,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网络。这样,课堂气氛才能热烈,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心灵和智慧的碰撞中得到激活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增进教学效果。
(1)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孩子适当的空间与自由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的思想感情,认识水平,思维方法,兴趣爱好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或通过与同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春天>这一单元时,课后练习中的读一读、唱一唱春天在哪里有三个段落,教师可以先出示美丽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然后教师带领同学们学习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图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剩下的两段由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春天来自哪里?。然后老师教小朋友唱这首歌曲,让小朋友们拍手跟着学并让他们自己编些动作。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2)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 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让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开放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讲故事、跳舞、画画等。如:在讲认真之后,“语文天地”里有这样一道题:“观察图画,写一写”于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出图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然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自想出一个活动场景。让他们畅所欲言,把想象中的场景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说给大家听,然后把把脑海中的景象画出来把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成功的喜悦就会写在脸上。
第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工作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教学形式,来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尽展其能,而不要教师独霸讲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同时在互动中,要能“放得开、收得住”,掌握整个进程的主动权,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要迅速的抓住重点,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加以归纳、总结和升华,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高屋建瓴的思考问题。
(1)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 在学习中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要做到互帮互学,互相讨论,“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如教学一粒种子一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外面有什么声音?”“外面什么样?”问题一出,各组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后各组中发言人纷纷站起来发言,:“外面有汽车喇叭声。”“有鸟叫声。”“有飞机行驶的声音。”“有小朋友玩儿的声音。”“有广播的声音。”……各种各样的答案证明了在孩子们身上有着无穷的聪明才智。由于小组同学围绕问题,互相启发思路,共同讨论,在讨论时大家的思路显得异常活跃,人人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互相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兴趣。
(2)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一年级学生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最有权威的,都愿意当老师。针对儿童这一心理,教师可以在课上进行“争做小老师的活动。”带领同学们读生字、读课文。 教学车的世界一课时,小老师问全体同学:“看图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各小组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名同学说:“我看到图后想到了‘奔驰’。”另一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我想到了‘奥迪’。”还有的同学说:“我想到了‘SARS救护车’“这道题激起了学生思维撞击的层层涟漪,尤其那些喜欢车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发言中来。最后小老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是什么车,在人们的生活中都缺少不了,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出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为学生精彩的回答感到高兴,及时表扬了同学们和小老师爱动脑筋、知识丰富。通过“争做小老师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了。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 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的认识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教师把三幅挂图出示在黑板上,并问他们:“如果是你,你想‘假如’些什么假?”孩子们听到这里,积极性难以控制,思维想象就好象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可以飞上蓝天”、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只猫头鹰,我可以在夜间行动。”还有的说:“假如我是机器猫,我可以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涌现,教师对他们的回答都一一给予肯定,并且让他们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好像自己真的变成了想象中的主人翁,个个快活极了,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欣慰。 总之,新的时代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现代教育衡量一个好老 师的标准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多少,而是你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保护和启迪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株紫丁香
——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明德小学 孙英姿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在美育过程中主要通过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对象,并以美的对象、美的方式塑造完美的人。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示范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融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学生心田中播下美的种子,同时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审美活动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活动,古人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儿童的审美情感是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1、提问入境
在教一株紫丁香的重点部分“同学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教师窗前”时,我启发学生通过自读找出答案,再全班交流。一个学生说,是为了消除老师一天的疲倦,学生随即读出了相应的自然段,读得虽然很通顺,但是没有感情。我说老师为什么会感到疲倦呢?老师一天究竟干了些什么?学生回忆了老师一天的工作后,我又让学生看图片,听介绍。在老师娓娓动听的解说中,学生发出了老师真辛苦的感叹,我欣慰地说:“老师工作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些,生活得愉快一些。”学生再读这段话时,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十分感人。
2、板画入境
一株紫丁香这课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我边听边画紫丁香还在画的相应位置写上“作伴”、“唱歌”、“感谢”三个词,然后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送给老师的不只是一株紫丁香,更是敬重老师、关心老师的一颗心哪,然后就在画的外围画上了一颗心。形象美观的板画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看板画背诵课文时,背得情真意切。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同样阅读一段话,没有图画提供的情境,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而有了图画提供的语境,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3、音乐入境
音乐是情感的渲泄,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上一株紫丁香时,课前让学生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课中让学生听着灯的童声合唱,看着满天繁星下老师在灯下工作的画面,很快把学生引入到深夜来到老师窗前的情境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发自内心地劝老师快放下手中的笔,赶快休息,因为明天还要工作,要注意身体。而在朗读时,读得轻缓、优美,好像生怕惊醒了困倦的星星,打扰了伏案工作的老师。
4、回忆入境
一株紫丁香中当学生说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感谢老师时时把他们挂牵时,一名学生说不懂“挂牵”的意思,我遂引导学生回忆老师关心学生的事情。学生说天凉了,老师提醒我们添加衣服,防止感冒,写字前,老师提醒我们注意姿势,预防近视。上学、放学,老师提醒我们排好路路队,注意安全……这时,我点拨道:老师时常把你们放在心上就是挂牵你们呀。明白了“挂牵”一词后,学生在朗读中都表达出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5、表演入境
一株紫丁香的重点部分学完了,学生们通过探究、朗读、背诵已经明白了同学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了,我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情实意有没有直接告诉老师,有的学生说告诉了,有的学生说没有。教室里一下子争论起来了。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各自的理由。学生很快从第一自然段中“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的诗句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学生并没有直接对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愿,而是对紫丁香倾诉了自己的心声。于是老师让学生把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演出来。学生积极揣摩句子的意思,设计表演的方案,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小手上台表演,只见他们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挖坑、栽树、培土、浇水,还不时有人把手放在嘴上做“嘘”的动作,提醒别人轻点,别打扰老师。栽完树,他们有的还把写着自己心愿的纸条,挂在了树枝上,有的还轻轻地对紫丁香倾吐了心里话:紫丁香啊,紫丁香,你快快长大,长出绿的叶,开出紫的花,陪伴深夜工作的老师,为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倦吧!通过表演,学生忘记了课堂,忘记了本我,仿佛置于美好的境界中了。
二、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鉴赏美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高一层次的要求。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而获得美感和教育的能力。对于语文而言则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品味文学形象的意味。
1、在比较中品味美。
一株紫丁香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地描绘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丹心。我让学生整体感知后找出有关句子,图文对照,反复诵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给读得好的学生颁发“小小播音员”荣誉奖。最后,让学生合上课本,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谈论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看板书背诵课文,学生还能边背边加上有关的动作。
2、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美。
低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教师设计了老师、我、风儿、小花的角色表演,激发了学生主动表演的热情。表演的学生演得准确、传神,活灵活现,观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动手、动口、动脑,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使他们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仿说仿写让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般指学生在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了重新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学生可用自己的笔画出来,可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也可用自己的手写出来。从美育观来看,这种仿说、仿写、配画是理解美和深化美感的途径之一,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学完了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在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后,让学生仿照诗句,采用师生对说的形式,创编出新的诗句。“你听,你听,……。”“你看,你看,……。”这两句学生特别喜欢。我让学生学完了这段以后,展开联想,运用这样的句式,看图想象创编出新的诗句。学生虽然是模仿,但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对低年级而言,模仿还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产生美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