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向新课标,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发布时间:2019-03-22 10:02:44
走向新课标,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教学、质量、情境、兴趣。
【摘要】: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致力于英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正文】:
促进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这是历史赋予小学英语教师的重任,也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要达此要求,就需实施教法与学法的改革,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事了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笔者对英语及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1.备学生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智力、情感、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情况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目标要难易适度,既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口味,又要兼顾少数吃不饱的学生。
2.备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不是孤立地备某单元或某课內容,而是要熟悉整套教材,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关系,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由此确立知识目标。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校、家庭、衣服、天气、动物、购物、时间、食物等。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教学,突出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发现趣味,进而从中确立情感目标,让情感教学成为一堂课的灵魂。特别是小学英语课中,教师不能将情感与英语的单词句型教学剥离开来。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职业的英语单词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家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人的情感,进而让他们用英语谈论家人,自豪地向同学介绍家人。为此,教师应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堂上全心地投入,用甜美的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话语鼓励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胆小、害怕讲英语的毛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可利用真实的情境或设计模拟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使语法教学更趋于形象化、直观化和真实性。例如,在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时,教师站在讲桌旁边比划着高矮边对同学们说:“I’mtall.Thedeskisshort.I’mtallerthanthedesk.”再让班内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站到前面,此时学生就会仿照老师的话说:“…istall,…isshort,…istallerthan…”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准。
另外,小学生天性好动,兴趣又常常产生于活动,如果采用TPR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就会使学生的整个大脑思维活跃,学得专心,感知和理解就会更加清晰,记忆也就会更加牢固。例如,在进行现在进行时的教学时,让学生边做着动作边说:“I’mdoing…”学习情态动词can的用法时开展才能展示活动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活动不乏幽默与调侃,从而使语法学习既轻松又有效。
总之,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则,坚持“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的原则,为学生创设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和思考,使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枯燥的语法知识,并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交际等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法知识自然地融入其中,小学生也一定能学好语法知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获得学好英语的工具。
三、注重体态语言在情景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体态语言是指交际中人的任何一个身体部分辅助交流的表情、行为和举止。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小学生而言,体态语言创设情景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桥梁及纽带。通过电视、电影,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外国人喜欢和善于用自己的手势、神态等辅助语言来帮助表达。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体态语言更是情景创设的常用品。比如在教学打电话时,右手拇指朝上伸直,小指下伸直,其余手指弯曲表示打电话。体态语言在情景创设活动中出现频率很高。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体态语言非常丰富,他们能用创造性的体态语惟妙惟肖地展现生动的语言情景。大量模仿和创设体态语言进行情景教学活动,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致力于英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倡导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开发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并结合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逐步改变学生只学老师教的内容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更容易感知理解和记忆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具具有直观效果,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因而开发教具资源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例如,关于工人、农民、医生、护士、司机、教师等职业名称单词的教学,不用课件,而是将职业卡片贴在黑板上,并贴上相对应的单词卡片,并请学生选用这些人物典型的用具如听诊器、棒球帽、方向盘……说说演演,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增强语言的真实感,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更易于区分和掌握。
当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它具有生动、形象,化抽象为直观的特点,能使学生轻松学习,获得知识,满足了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从而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注重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英语教学与美术学科、儿歌记忆、绕口令、拍手、跳舞、歌曲、课本剧表演相结合,可以让单调、枯燥的语音学习,变得生机勃勃。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对涂画感兴趣的情况,在教学有关颜色时,可以让学生与画画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形象直观的解释,使学习与生活相近,有利于学生记忆。此外,一些旋律简单优美的歌曲、欢快有趣的儿歌都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的句子的记忆,而且效果比较好,拍手加饶口令,有利于学生锻炼口齿灵活。英语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相整合,一方面会让英语课堂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会让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总之,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除了上述方法外,仍有其他教学途径,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英语周报、英语沙龙等。
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城乡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祖父母等几辈人的爱集中指向一个孩子,造就了一大批“小太阳”、“小皇帝”,这种缺乏科学的教育的方法,使“新生的一代贵族”骄傲、任性、自私、胆小、懦弱,心理问题也相应地增多,给学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生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少年儿童正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世界观的阶段,他们有许多特点:富于幻想,兴趣广泛,喜爱新鲜事物,然而好说、好动,幼稚,思考问题简单;善于学习、模仿,然而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接受教育,然而不易坚持、巩固等等。他们正在成长,个性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了解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心理,对症下药,才能具体施教,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常常通过谈话、问卷、写信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心理。如我班有一名学生,总爱对同学动手动脚,告他状的同学很多,而他还是不断惹出事来。批评和讲道理都无济于事。于是我和他作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他不在别人身上动手动脚,就心里难受。为了纠正他的这种心理现象,我替他想了一个办法:手背上印染一个圆印,在动手时以引起注意,从而克服攻击心理。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效果不错。若不是从学生的心理上去了解根源,一味地采用硬性的手段,这名学生恐怕就会变成班主任的“眼中钉”,从而把他推向教育的反面。
二、要矫正学生不良心理
学生由于家庭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会通过学生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又往往不受其他同学的欢迎。如班上一名女生,特别爱笑,老师提问同学,她笑;同学答错问题,她笑;同学有事请假,她笑;同学穿了新衣服,她也笑,无论男女同学,都不愿与她同桌。我从侧面对她的家庭情况做了了解,原来,她是超计划生育出生的,从小就把她寄养在外婆家。这样的身世,影响了她的心理,其实她爱笑同学完全是一种自卑心态下滋生的畸形表现。为此,我采取和她谈话,给她写信的方式,告诉她应该怎样和同学相处,从而使她克服了不良心理,并能与全班同学融为一体。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别人,评价别人,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我总觉得别人比自己聪明,我太笨。”这是一名学生在信中对自己的评价。对这种认识,我除了向学生讲明人的智力有差别外,更主要强调人的聪明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只要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
四、要发展学生与人交往的心理
不善交际的怕羞心理,在学生行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教师节来临,学生买一束花,想献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敬意。然而,学生不是大大方方地来到老师面前将花献给老师,而是把花猛地扔到老师桌上,掉头就跑。害羞心理虽然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是少数。如学生自己本人在学校,有事要请假,可给班主任送假条的却是别的同学;自己的作业自己不来交,让别人来交等等。对于这种心理表现,都有必要向后全体学生做出分析,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五、要保护学生心理
学生心理,好似一株刚刚出土的幼芽,如不用心去保护,就会受到伤害。如有一名学生,前任班主任说他有偷东西的毛病,提醒我要注意。还没等我注意,他就有了“行动”,班上丢了一支钢笔。在同学的指正和他的争辩中我分明感受到他那颗稚嫩的心,实在担负不起偷钢笔的“贼名”,了解到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便向他做出保证:只要他将钢笔还同学,决不公开他的所为。同时为了帮助他彻底杜绝这种好拿别人东西的心理,我又将教室钥匙交给他,这种信任彻底改变了他的行为和习惯,使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具备一种责任感,就是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要及时预见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要给予充分的关心与指导,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长大后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
魏书生说过:“班主任的职责,是在于帮助学生坚守住内心深处追真、向善、求真的阵地,坚守住积极、乐观、进取的阵地。”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之伟大与神圣。班主任是特殊类型的教师,班主任的工作明显不同于课任教师,其辛苦、繁琐有目共睹。所以有不少教师不愿当班主任,还有不少教师庆幸自己不是班主任,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在暗地里嘲笑那些默默耕耘、不辞劳苦的班主任。相比之下,班主任确实比其他课任教师要劳累许多,校园里,有学生的地方就有班主任的身影。通常班主任比其他教师起的都要早,睡的都要晚,操的心都要多,这显然已成铁打的事实。
似乎班主任永远都只能戴上一顶“神圣”的帽子而一味吃力不讨好,甘做老黄牛吗?其实不然,班主任所拥有的潜在的幸福是非班主任无法体会的。班主任工作是给人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班主任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和智慧的桥梁,班主任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班主任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受到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从而产生成就感。班主任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岁月消逝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义务反顾,无怨无悔。班主任为人类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当他的学生走向四面八方时,他体验到播种者的幸福;班主任在为人类传递文明,当他的学生以出色的表现回报社会时,他体验着奉献者的幸福。正如陶行知先生名言:“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既是我们班主任的职责,更是我们班主任的幸福。
我参加工作的头一年没当班主任,加上自己工作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管理学生,更不知道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所以经常导致课堂管理失控,教学成绩很不理想,这也好让我苦恼了一段时间。后来我像班主任那样,每天早晨都到教室辅导学生,检查作业,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聊天、谈心,甚至唱歌、玩游戏。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动态,而且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我便能在课堂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我与学生彼此信任默契,他们在我的课上表现的尤为积极,课后又能主动学习我所教的学科,作业认真仔细,显然学习成绩提高的很快。那些年自己未曾担任班主任,但自己忙前忙后,做了与班主任同样多的事情,虽然很累,但我觉得充实,觉得快乐。三年来,我与那群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毕业时那依依惜别的场景至今仍记忆深刻。到现在我仍能收到他们的问候与祝福,尤其是在自己忙碌与烦恼的时候,他们那充满关心与温馨的问候会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如今,我已是一名有两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班主任了。在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中我继续沿用以前的经验,不过更注重深入了解学生,用心与学生沟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生氛围,默默地付出着,缓缓的幸福着。记得去年学校艺术节上,我班获得团体总分二等奖,文艺节目一等奖,同学们望着教室墙壁上挂着的用汗水换来的一张张奖状,他们个个喜气洋洋、神采飞扬。高兴之余我为学生买了许多好吃的糖果,奖励他们为班级争了光,表扬了他们视班为家、团结合作的精神。同学们乐乐呵呵的吃着糖果,气氛甚是融洽,一男生按捺不住其兴奋劲,说道:“宿老师,我们班太好了,我们很幸福!”听到这句话,酸楚、激动与幸福一起涌上心头,我忍着泪应了一句:“老师也很幸福!”
更值得庆幸的是班主任专业化指南为我们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把班主任工作由“副业”转为“主业”,我们将更有信心当好班主任,教育好学生了。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我们班主任生活的主题,其中有付出之乐,也有收获之乐。只要我们不放弃对职业幸福感的追求,就会把心融入其中,就会把感情和智慧融入其中,就会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班主任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由勤劳和努力换来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你眼中流出感动与开心的泪水,你还会感到不幸福吗?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创新教学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多提供独立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并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置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性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积思广益;也可以运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来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的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求异创造能力。
强化班级管理,需关注儿童心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现结合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考与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真切感受。
一、关注自己更要学会关爱他人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好多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从而使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无形中,让孩子认为别人就应该为我服务,听我“指挥”。可是,一旦他们到了入学的年龄,进入幼儿园和学校,这种现象的弊端就表现出来了,他们不懂得谦让,心里只装着自己,不容得别人玩他所喜欢的玩具,不容得别人吃他所喜欢的食物,不会和别人分享,更别说为别人着想了。试问,家长朋友们,你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吗?这样下去对他们有好处吗?可是,生活中这种孩子还真不少,有的孩子甚至到了三年级,还不会打扫卫生,不会自己洗红领巾……
就我班出现的类似的情况,我采取了和家长沟通,召开“关注自己,更要关爱他人”的主题班队会,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懂得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下课书包父母背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同学们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才能减少许多困难,增添无限快乐。现在,我们班的孩子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少了,关爱他人的小雷锋也渐渐多了,我为暗自他们高兴,因为他们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一个好的开端。也相信他们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快乐的体验比汲取更重要
现在,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孩子就应该从中感受到快乐。其实,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饥饿的人来说吃饱就很快乐,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健康就很快乐,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快乐是那么简单。就像我女儿有一天说:“冬天的感觉,真是快乐”我问:“为什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冬天有大片大片的雪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里赛跑。”未及我答话,女儿又问:“明年的冬天,要什么时候才到啊?”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体验快乐。
笔者认为,在学校,我们不能只为了追求成绩,而给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更应该给孩子们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点点滴滴的快乐。在家里,我们也不能一心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锁事而把孩子交给作业和玩具。更要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陪孩子出去走走,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和乐。让他们感受到,得到是一种快乐,给予可能会让我们更快乐。教孩子学会感受和体验快乐,这样,不仅会让他们有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还拥有一颗会寻找和体验快乐的心,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三、让孩子在合作与竞争中成长
在一次运动会中,我班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小亮在男子短跑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而且由他和另外三名同学参加的接力赛也为我们班获得了荣誉。之后的班队课上,我想借此机会为他们加油,希望他们能在学习中同样努力。可当我提议让同学们为他们表示祝贺的时候,小明(平时成绩总在班级名列前茅)却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样子,嘴里还嘀咕着:“有什么了不起的,有本事在学习上拿第一呀!”看到他此时的表现,我马上想到运动会前报名的一幕:在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报名参赛的时候,小明却一点也不在乎,好像事不关己。于是,我接着说:“感谢小亮他们为班级所带来的荣誉,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在学习和其它方面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因为努力了,就会有成绩。”然后,我借接力赛的比赛规则告诉孩子们:在接力赛中,只有一两个人跑的快是不够的,要想获胜,需要参赛队员齐心协力,团结与合作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同样,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只有几个同学成绩好,是远远不够的,是需要我们每个同学一起努力,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比如在运动会上,我们应向小亮他们学习,在学习上,我们要以小明他们为榜样,互相学习,善于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这个班级体更加优秀。
之后,我指导学生们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采用积分制的方法,让各小组相互竞争: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答对的计一分,答错的不扣分(这样每个同学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都想为组里挣一分,这就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组学习认真的,也给组里计一分;那个同学作业得了满分,就给他所在的组加一分;如果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比赛中获奖,也可以为本组加分……每周总结一次,总分居前两名的小组获奖。学生好胜心强,哪一组也不甘落后,为了比其他组学得更好,组内既有分工,更有合作与鼓励。每一位组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时,思维的火花会不断显现。由于大家都关注自己组的成功与失败,因此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与班级的管理。
四、赏识和表扬不能过度
在现今大力推行的赏识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地做到了正确、有效地赏识呢?我个人认为在教育中,赏识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赏识毕竟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赏识不可滥用。我们只有在教育教学中,正确的运用赏识和表扬,把握这个度,才会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更能战胜挫折和困难,使孩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面对自己、乐观面对人生的栋梁之才。
首先,赏识并不可能解决一切的教育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并不等于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赏识改变的并不是孩子的现实,而是改变孩子的心理感觉。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无限度地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孩子的心理感觉与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
其次,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大人喜欢,尤其是讨父母、教师的欢喜。每个孩子都信任大人的权威,而这又埋下了一种危机。如果一味地用赏识来满足孩子,并让孩子一味地期待大人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原本赏识孩子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后来却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父母、教师当然乐于充当孩子的拉拉队,但问题是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而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
总之,现代教育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了解一点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讲究教育的艺术,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健康发展的轨道。它不仅能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而且还能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贡献。但愿我们的老师人人都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我们应该本着“学习着,快乐着”的理念,从关注学生的心灵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于2012年3月发表于武威教育)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课堂兴趣化呢?
一、培养学生主体,践行合作探究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亲自尝试、探究获取的。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才能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较好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大板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知识的探究欲,在此期间培养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使他们去主动参与,让他们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让学生“不亦说乎”。
二、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是否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四、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课堂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课的重要性。耐心教育固然重要,却往往适得其反,让学生觉得老师啰嗦,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实语文课程本身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如我在给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时,发现学生对这部小说并不十分感兴趣。于是我给学生介绍了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学生品味这段话的意义。学生仍没有多大兴趣。于是我问道:“这段话里有一个病句,你们谁能找得出来,说明你们找到了大文豪的错误,很了不起哟!”学生顿时有了兴趣。在一番激烈的争辩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你们下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谁先读完,先读懂,看还能不能找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错误。学生兴趣高涨,纷纷表示要和同学竞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有收获。
(已在武威教育2012第1期上发表)
学英语怎样才能事半功倍
中国人学英语,最常用的方法是背单词,甚至有人以能背出一本词典为荣,但是词典上的解释是死的,语言的运用却是活的,机械的理解会造成很大的误解。词典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语境。可以说,单词没有多少实际运用的价值,机械记忆的单词量再大,也不会真正提高你的外语水平。要养成背诵句子的好习惯,因为句子中既包含了发音规则,又有语法内容,还能表明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不要学“古董英语”。任何语言都是活的,每天都会发展,学习陈旧的语言毫无新鲜感,而且基本无处可用。不鲜活、不入时、不风趣幽默的语言不是我们要学的语言,多读外文报纸、多看原版影视作品才会有助于补充新词汇。很多人以为,把单词拆成一个个字母背熟就可以正确地拼写出来,其实,科学的方法是把读音、拼写和用法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眼口手脑并用,并把它应用到句子里面去理解。
二、听不懂也要听
练习听力时,许多人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了听的乐趣,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你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听不懂,但你的耳膜已经开始尝试着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你的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飞跃。所以切记:听不懂时,你也在进步。
练习听力,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打开录音机播放外语磁带,使自己处于外语的语言环境中,也许你没听清楚说些什么,这不要紧,你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去有意听,只要你的周围有外语环境的发音,你的听力就会提高。
三、敢于开口
学英语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来和他人交流,但开口难也是中国人学英语的一大特点。问题出在以下几点:
1、是有些人把是否看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太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其实,练习口语的教材,内容肯定不会难,否则没法操练。看懂不等于会说,把这些你已经学会的东西流利地表达出来,才是口语教材最主要的目标。
2、是千万不要用汉字来记英语发音。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发音不过关,始终不会真正掌握一门外语,而且最大的害处是不利于培养对外语的兴趣,影响下一步学习。现在有人把用汉语发音标注英语,比如把“goodbye”记作“古得拜”,甚至把这种做法作为成果出版,这样做肯定后患无穷。
不敢开口的第三点是怕语法有错。没有具体问题,一般不要去读语法书。超前学习语法,会使你如坠云里雾里,丧失学习外语的乐趣和信心。而且,语法好比游泳理论,对于没有下过水的人来说,游泳理论是用处不大的。同样,对于语言实践不够丰富的初学者,直接学习语法的用处不是很大。所以,一定要结合语言实践来理解语法,语法是学会语言后的一种理论思考。学语言不存在对错,只要能说出来,意思让人家明白就可以了,不用费尽心机考虑用什么句型,只要能选准一个单词就行。
学口语最好的办法,不是做习题,不是背诵,也不是看语法书,而是反复高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语感,只有具备了语感,才能在做习题时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写出正确答案。而且,当你熟练朗读几十篇课文后,很多常用句子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所谓的“用外语思维阶段”就会悄然而至。
三、“盯住”一套教材
现在市场上学英语的材料铺天盖地,这给了大家更多的选择余地,但处理不好也会带来不良后果———今天用这个教材、明天换另一种,学习便失去了系统性。正确的做法是选中一套教材,以它为主,其余材料都作为补充。
还有,目前市面上不少考试材料都以“真题”为卖点,不少考生把希望寄托于做“真题”上,以为这样就能通过考试。其实,很多正规的考试取材十分广泛,经过了严格的难度论证,使用过的材料绝不可能二度使用。面对这样的考试,仅仅以做题备战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做题只能起到帮助考生了解题型的作用……对考生来说,语言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不要频繁更换学校不要盲目崇拜外语学院,这些学院确实有很长的历史和经验丰富的老师,但是有时也有局限性,教材陈旧、观念陈旧、方法陈旧是他们的通病和致命缺点。学习英语没有“速成”之说。学好英语也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比如记英语单词,低着头拼命默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记了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可是它们不能替你听和说。这就是好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好学校通过学习方法的训练,能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提高,但这还是需要学员的付出和努力的。不要期望高学费能回报显著的学习效果,付出比较高的学费并不意味着不要学习。
更不要在急用英语的情形下,病急乱投医,不管学校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先上着再说,等觉得不合适了再换。这对于孩子尤其不好———英语学习进行不下去,就停止或换班,不但会让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磨没了,而且,由于师资水平不一,孩子学到的是“夹生英语”,以后想要纠正过来都比较困难。所以,家长们选择好、决定好可信任的教学思想、方法和师资之后,不要轻易换来换去,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外语学习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寻找一个学习伙伴
学习英语还要有较大的动力。每次你坐下来学习,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语言中心,都需要短期动力集中精力读和听。但更需要长期动力,保证每天经常做这样的事情———这是最难的。所以许多人开始学习英语,过一段时间很快就放弃了———我们学习英语不是一个持续的提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突然提高以及间隔着似乎没有变化的阶段,这就是所谓“高原效应”。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都可能注意不到英语的巨大提高,在这些时候,学习者最容易失去长期的动力并放弃学习。避免“高原效应”的好办法是,尽量不要完全一个人学习。如果你不能到语言中心学习,至少你应尝试找一个“学习伙伴”,这样,你们能够互相鼓励和支持。当然,如果能到一个好的语言中心学习就更不错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三、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环境里,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思想感情双方互动的一种语言活动。对学生而言,学会听说汉语是他们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掌握汉语基本技能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想说、会说、善说。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课标指出“让低年级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效果直接对以后中、高年级的习作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一)准确理解口语交际的内涵
口语交际教学中产生的很多口语交际教学中产生的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对口语交际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或不够准确,或不够深入而导致的。为使口语交际教学不致误入歧途,有必要对口语交际的概念进行基本的界定。
1.口语交际是“口语”的交际,而非“书面语”的交际。
有老师认为,口头说出来的就是口语,在口语交际课上,只要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达,只要学生在听、在说,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在发展,其结果是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口头作文课。
事实上,口头作文充其量是书面语的口头表达,与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口语交际完全不能等同。从形式上看,口头作文是单向的,是直接为习作服务的,是作为习作指导的环节出现的,是不需要考虑交际效果的;口语交际则是多向的,是为了交际的目的服务的。从成果上看,口头作文是书面语的,口语交际则是口语的,二者在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2.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交际”。
交际是每一个社会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交际的意义在于达成理解,进行沟通。通过口语交际,达成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口语交际,沟通信息、沟通思想、沟通情感。口语交际是我们探索世界、理解世界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所以,基本的交际能力,不但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需要,更是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与过去的听说活动相比,这是根本的、价值取向上的转变。其区别在于,口语交际是在真实的交际状态下发展听和说的能力,所有的口语交际,都直接指向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功能,即使是独白式的表达,也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为了谋求某种理解和沟通,是为了达到与人交往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效果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在实践中,只重视话题内容,不重视交际目标的情况大量存在。其结果是在课堂上增加了一次次口语活动的机会,但却没能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这也是导致一部分人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不重要、口语交际课可有可无的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一个口语交际话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着力点不应主要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做某件事,不应主要在于学生在交际内容方面有怎样的收获,而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有哪些的发展,学生锻炼了哪些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口语交际课与其他课型中的口语活动截然不同,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对口语交际策略、口语交际技巧的提升和点拨。口语交际课的目标,不应主要定在交际内容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确定和达到语言发展的目标和交际的目标。
(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空间
口语交际的“交际”特性,要求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围绕“交际”来构建,以真实的交际活动为依托,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1.创设适合的交际情境。首先,我们创设的交际情境,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不应该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复制。如果只是简单重复生活,不但达不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反而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以教材中的生活类话题“打电话”为例,其课堂操作模式,其课堂活动的主体部分,不应该是模拟打电话,而应该是一系列反思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打电话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并归结出打电话的一般性原则。如给别人打电话,应该先介绍自己是谁,而不应该先问别人是谁;要使用礼貌用语;别人午睡时间或不方便的时间不应该打电话……围绕这一交际话题进行教学,关键点在于打电话的普遍规则,而不在于这次打电话都说了什么,是不是说清楚了。唯有这样,围绕生活类话题展开的口语交际课才是有教学意义、有迁移价值的。如果仅仅是模拟教学,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打电话,是严重缺失语文课程价值的。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一定要避免这种“生活秀”,避免这种不真实的“伪交际”。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在情境中,所有的学生都应真实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来。要避免一切虚假的情境,体现对儿童的充分尊重,致力于发展健全人格。如二年级下册秋游,老师较常用的情境是:“下周我们就要去秋游了,我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去哪里秋游……”。但是实际上,老师却没有打算安排集体性的秋游活动。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行为危害很大,损害的不仅仅是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态度、对语文老师的信任,甚至会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正确处理口语交际课中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真正的口语交际?其重要的标志就是,交际者之间、不同发言者之间的语言有内在的联系。遗憾的是,现在,这种内在的联系大都通过老师来实现。如在一些独白性的话题中,学生讲述完毕,老师就会提出:“有谁想向他提问题?”有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又会转回讲述者:“你怎么回答他的这个问题?”……老师总是不自觉地把双边关系变成多边关系,一切交际的因素都要在老师这里进行中转。事实上,这样的交际状态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真实性,实际的实际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口语交际不应是回答问题式的口语表达。毋庸置疑,回答问题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回答问题时的独白不能等同于正式场合的独白式口语交际。从交际对象来看,回答问题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交际,而且是主导权在老师手里的问答式交际,与独白式口语交际经历的心理过程是不相同的。
正式场合的独白式口语交际,突出强调“正式场合”“当众表达”,特别强调交际的对象。强调“当众”,其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就是“面向大家”。故事讲给谁听?是站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向老师,将老师作为交际对象,讲给老师一个人听,还是站在讲台上、面向大家,将全班同学作为交际对象,讲给全班同学听?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把口语交际从回答老师的问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面向大家、当众表达的乐趣。
从一开始,就让我们的教学形成常规:既然学生是在和全班同学交流想法,那就理应面向全班同学,而不是老师一个人;也就是说,口语交际不是站在座位上面向教师的、与教师之间的一对一的交流,而是面向全班的、当众的口语表达。这一形式上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口语交际的正确认识——课堂上的口语交际,不是针对老师提问的被动的回答,而是面向特定对象的主动的交际。
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尽量不要当“第三者”,不要插足,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主讲,自己主持。如学生讲述以后,可以自己请同学提出问题,并选择几个问题进行解答。完全可以让这种交际模式成为惯例,成为班级交际常规。
3.给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氛围,还需认真考虑一些教学细节。
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体现老师口语交际意识的强弱,体现老师对口语交际的基本认识。因此,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要进行慎重的考虑,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如导入口语交际课时,不宜出现“口语交际”之类的专有名词。“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之类的导入语,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学生步入自然的交际状态。又如,在某一个特定的交际环节中,如果某个学生的交际对象是全班同学,那么,让他站在座位上面向老师一个人就是不恰当的,应该让他走上讲台,面向他的真实交际对象——全体学生,并引导他练习相应的交际策略:足够响亮的声音,适当的目光交流……
线段图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复杂关系的应用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了思维的发展,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科书中,关于线段的定义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特点: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关于线段图没有定义,词典中也没有解释。可以这样理解:线段图是有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人们分析题意,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特点:从抽象的文字到直观的再创造、再演示的过程。
应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有什么作用。
一、借助于线段图解题,可以化抽象的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图形。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社会经历又少,给理解题意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直观,形象,具体。
二、借助线段图,可以化难为易,判断准确。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准确的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很容易解出要求的问题。
三、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思维。有些应用题数量较多,数量关系学生感觉比较乱,学生容易混。
四、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知识为能力。线段图不但使学生解答应用题不再困难,而且借助线段图,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根据线段图来编应用题,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直接根据线段图进行列式计算。线段图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艺术能力的训练。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一、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有人认为用线段图帮助解题是高年级的事,是比较难的题才使用的方法,中低年级和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不需要画画线段图。这种认识是不适当的。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二、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2)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解。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3)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用图解题的直观,形象,体会简洁、方便、易理解的特点,提高应用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题意,找准对应上的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用图解题的重点。线段图不是盲目的画,随心所欲的乱画。教师要指导学生画图重点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读题,全面理解题意,所画的图要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合。(2)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不要长的线段标出小的数据而短的线段标出大的数据。图要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3)要按照题目的叙述顺序,在图上标明条件。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画和后画的顺序,要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所求的问题。这是分析题意和列算式的重点,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
四、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是线段图应用的难点。不少的学生遇到应用题想到用线段图来辅助解题,而其他类型的题目就想不到应用。实际上,不但应用题可以应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而且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题。
掌握一个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实践证明,线段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如果学生从小掌握了用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大大的提高,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帮助。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研究和讲求教学艺术。
一、进课堂的艺术
正如一部电视剧或电影一样,教师也应该重视自己的出场,就象戏剧开头的悬念设计和人物的出场一样,教师一进课堂就要能紧紧吸引学生。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上课铃一响就进教室,或是铃没有响就进教室,学生没有坐好,自己就匆忙开课,这样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则不然,他总是从容不迫地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门口,上课铃响之后,以稳健的步伐走上讲台,沉着和蔼的环视整个课堂,待同学们坐好,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时,才会说出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句话。这样的开场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开讲的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讲的方式很多,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自己的特点,反复斟酌灵活运用。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种开讲方式:
1、开门见山式,单刀直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2、温故知新式,从已知引入未知。如我在上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他的作品,一起背诵,调动积极性,引出白居易,然后再详细的介绍他的作品,这样可使教学过渡自然,学生也兴趣盎然。
3、启发式谈话,步步诱导,使学生积极动脑,感到轻松愉快。如在讲香港回归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思考的,“同学们知道吗?香港是怎样被沦为殖民地的?为什么在150年以后,香港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生回答:“祖国国力强大”。我借机进一步启发道:香港回归有什么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兴旺,进步发达同样需要整个社会成员的团结,以及社会成员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一课就能充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4、故事铺叙式,引用比兴的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
5、设疑布阵,引起悬念式,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并积极思索。
6晓以新知,提供信息式,给学生提供与之相关的信息,使学生急于求知,紧紧抓住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7、布置实验式。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活动,体验并发现学习之乐趣,真正作到实践出真知。
三、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切中关键处,问在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或容易忽略之处。要善于进行点拨,既要点出问题的关键,拨动学生的思维,又要点出思维的起点、拨正思维的方向。“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拨”是为了疏导学生思维的通路,启发想象,规范思维。
提问的方式要讲究,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提出后,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待学生积极思考后再让学生作答。有人曾总结两种点拨形式,现予分析,以借鉴之用。
1、定点点拨,疏通脉络,理解思维,捕捉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逐层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必须依靠定向点拨,层层设“卡”,但是“卡”不能过严过高,应该根据课文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遵照一定思路,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思维延伸。例如在讲琵琶行是我就用了这一方法。问:“文章开头为何要描写气氛萧瑟?”答:“为后面离别作铺垫,引出琵琶女。”问:“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如何?”答:“技艺精湛,富有情感。”问:“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这篇文章什么样的主题?”至此,所设的“卡”已经全部点拨完毕,可见,这样步步设“卡”,定点点拨,层层深入地启发诱导,不仅能使学生捕捉到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的中心,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2、转换点拨、层层铺垫、构筑台阶、攻克难关。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坡度陡、难度大的问题,这时就应该采用铺垫辟路、转换点拨的方法,在学生思维的通路上构筑一些台阶,变陡坡为滑坡使学生的思维顺序稍作变通,凭借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攻克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
四、讲课的艺术
讲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必须全力以赴,把课讲好。讲课的艺术突出表现在语言的艺术上。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生动、准确规范、富于节奏感。能够掌握正确运用不同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高低强弱的音调技能,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量和感人力量,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听来如沐春风,这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享受。
五、体态艺术
教师不仅是运用语言来连接学生、引导学生,而且还应该重视体态艺术的运用。老师要善于用表情、姿态、手势等作为辅助手段教育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玩他的玩具,教师可以用眼睛注视一下或语调停顿一下来提醒他集中注意力学习。这样既避免了停下课影响其他人学习,又可以避免师生间的激烈冲突。
六、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必须精心设计以发挥其作用。一手流利、工整、漂亮的粉笔字是板书艺术的基础。板书必须抓住要点,凝练精简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可以,备课时就应该反复推敲,把板书设计到为教案的内容服务。
七、结尾的艺术
每台戏剧在高潮之后往往有一个精彩的结尾,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讲课虽然不是演戏,但是也应该有个好的结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但是结尾方式因人因课而异,不能强求一律。结尾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1:归纳全课、提示要点、便于总结、加深记忆。
2、设置疑点,给学生留下悬念,以便于思考。
3、适当练习,使学生将当堂学习的知识巩固一下。
4、布置预习下一课,提出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艺术牵扯面广、灵活性强,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师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以便使自己教学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
一、激发朗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创设情境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采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小壁虎,在爬呀爬。
2.表演读。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教要下雨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学生戴上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
3.比赛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里特点,我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比赛,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
二、教给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
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更多的是范读引领法,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
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就会笑容满面地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多用个别朗读,少用齐读
在朗读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或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刚接触词篇的朗读,会遇到各种障碍,所以往往较多采用“齐读”,使这种形式占压倒优势。叶圣陶先生倡导读书要“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李伯棠、张庆都不太主张课堂上多采用齐读,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在感情处理上不能强求一律。齐读时既要读得齐,就势必要带上某种节拍,容易形成唱读,为此应少用齐读,多用个别读,让学生自己走进“原汁原味”的语言,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当然,恰当使用齐读,精心指导,也可使训练面广,加强朗读气势,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
四、教师要加强领读和范读
儿童的模仿性很强,教学中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学会断句,领会文意,展开想象,还能体验情感,发展智能。
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主动开发的潜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会产生倦怠心理,觉得学习枯燥乏味,从而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和教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一、采取灵活多样形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程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多媒体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涂一涂等活动,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四、及时正确的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五、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为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竭尽全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讲究教学艺术,积极投身课改研究,鼓励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浪潮中,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兴趣更加浓厚……然而,不少课堂在热闹背后表现出放任浮躁的倾向,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如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写减少了,琅琅读书声变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淡了……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钻研教材——有效教学的前奏
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把握价值取向。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1.钻研课文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