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心设问,激疑引思    发布时间:2019-03-28 23:55:1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心设问,激疑引思
长泰实验小学  严文莉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题眼处设问,学有重点
教材里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
1、有些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审题时可以单刀直入。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紧扣题眼“壮”字设问:为什么称为五壮士,而不称为五战士呢?哪些地方表现五壮士的“壮”呢?这样引导学生把握住英雄们坚贞不屈的壮烈之举的中心。
2、有些课题提供了课文的内容重点,在课题上做文章,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内容及本质。如教田忌赛马一文时,紧扣题眼“赛马”进行设问:谁和谁赛马?一共进行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结果如何?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些课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设问时要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从题眼设问: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它们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爱?这样激疑引思,围绕问题理解内容,学才有重点。
二、关键处设问,问有价值
教师应抓住教材中那些含意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标点符号等,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推敲、讨论,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学以致用,达到训练目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么一句:“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除了抓住重点词外,还设问:(1)这句话为什么连续出现两个“望着”?(2)把省略号改成句号,行吗?用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对比分析,学生就较容易体会到“红领巾”等灵车时焦急而耐心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总理无比怀念爱戴之情。
三、重点段设问,练有所得
重点段是表达文章中心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直扑重点段,可使学生迅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文章的重点,由此入手,层层设问,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体会到总理崇高的品质,学习到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矛盾处设问,增强力度
不少课文中隐含着“矛盾”,它其实是作者的用心之笔。教师要善于捕捉问点,引导学生在对立统一中理解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抓住矛盾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来理解“焦急”、“耐心”这对反义词的内涵。一般来说,在焦急的心情下,是不可能“耐心”的,反之,在很有耐心时,也不会产生焦急的心情。可是为什么老奶奶的心情是焦急而又耐心的呢?这样设问增强力度,深化思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尾处设问,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拓宽思维,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跳水一文的结尾处设问:“除了跳水,你还能想出哪些使孩子得救的办法?”让学生激起浓厚的兴趣,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
六、想象处设问,深化情感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在讲读最后三节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化情感:(1)当列车还未开动时,站台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当列车开动后,车站上会出现怎样的情景?(3)当列车开远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联想,来进一步感受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学生主动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也给予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一位教育家说过:“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在教学中精心设问,激趣激疑,讨论赏析,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问”出来的精彩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