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英语论文 >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3-30 10:54:21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王小晖
摘要:现行的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对英语的初步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的独特思维创新精神则是此中的关键。本文从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教材创新因素、坚持科学合理原则、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评价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培养小学生具有正确的创新学习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呢?
一、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奠定学生创新的基础
小学英语教育是启蒙知识教育,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和书写基础,并掌握一定的交际用语。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字母是拼写单词的基础,只有先掌握字母的发音和写法,才能更好地拼写词汇,而词汇的掌握又是理解句子和文章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先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灵活运用新学语言的知识与技能,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将之转化为技能,只有让学生在“能说”的基础上“会道”,才能促使学生真正将语言学到实处,为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兴趣是表现人的个性最显著心理特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习的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前提。课堂上,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对兴趣越浓的事,情绪越积极,注意力也越集中,越稳定。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便会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情绪高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的需要,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已成为多数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表现他个性最显著心理特征。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前提。
1.悉心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创新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隐藏的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学生就会不怕错误。有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nose ,ears时,我们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教Nice to meet you!时,与学生亲切握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我们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我们不要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们都要予以表扬,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精心创设课堂情景,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所以,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情景。
  设问法。好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师生交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26个英语字母时,教师做棵美丽的苹果树,树上有25个字母苹果。这时可向学生提问:26个字母苹果,哪一个被小调皮鬼摘走了?”这时学生会积极地思考寻找26个字母的顺序,总想最先找出少了哪一个。等同学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后,教师马上又问:“谁能把这个字母放入正确的单词中?”学生大脑马上又活跃起来,争先跑到黑板前写下正确的单词,然后试着问大家“Is that right?(对吗?)”大家还给他一个笑脸“Yes(对)”。课堂气氛充满交际活力,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环境之中,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角色转变法。成功是求知的有力支柱。在教学中的某个片段,教师可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老师进行辅导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许多学生都愿意尝试一下当“小老师”的味道。“小老师”们很快进入角色,他们之间很易接触,语言又贴近,更易沟通。“小老师”能促使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加速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同学们不时地给予掌声鼓励。这样训练了“小老师”们的逻辑表达能力,学生们也对所学知识和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尝试到了学习的甜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同时在问与答之中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辅助手段法。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使学生不断地得到英语语感刺激。充分利用好教学挂图、实物、手偶、简笔画、动作、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教水果类单词apples、pears……时,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呈现。教文具类单词pen、ruler、rubber、book……时,可利用学生身边的文具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看景、听音、会意,直接理解英语和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汉语的介入,培养良好英语语感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用心变化教学环境,渲染学生创新的气氛。有趣的教学环境也能使学生对英语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扩展思维,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如,课前准备时在教室墙壁上贴一些有趣的配有插图的英语小故事,在黑板上介绍外国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还可以改变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把座位排成圆形,U型,正方形等。这种编排可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自觉接触频率增加,活动空间扩大,有利于个人、小组、全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开展,增加人际交往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和次数,活化了教学氛围。
三、挖掘教材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英语教材就内容而言,既容纳了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内容,同时又涉及社会、道德、生活和感情等人文科学的范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人的思维活动始于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展开。如Would you like some milk?一句中,可启发学生思考并发现这是疑问句,为什么用some而不用any?因为some含有肯定的意思,问的人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而any含有否定的意思,让人感觉不是出于真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的多向性要求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原始思维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还应通过对教材的多角度审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B中有一单元是介绍问路的对话,教师设计对话时可以出示自制的挂图让学生从不同路线介绍。这样,既复习了以前的句型,更训练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鼓励质疑和探索。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翻觉悟一番长进。”因此,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浅表的问题作答,更要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看法,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如在做课堂练习时,有的学生对为何man、woman的复数是变a为e,而walkman的复数是加s提出质疑时,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善于观察,敢于探索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验证其质疑的合理性,这样做,学生质疑兴趣会越来越浓。
  当然,教师应具有善于创造性地驾驭教材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对于那些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观点。教师应该在启发、引导学生的质疑中去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与善于思维的创新精神。
四、坚持科学合理原则,保证学生创新的发展
1.思维与想象的统一。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创造性的想象可以预先提供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使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形象化,从而指导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与想象的统一。结合到英语教学中,要学好英语,一定要做到思维与想象的统一。因为英语是一种外国的语言,它的单词、词组及语法条文都是固定的,如果一味死记硬背,只能把语言学死了,而不是活的语言。具体的做法:
  单词、词组的活用离不开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要把它统一起来,例如:讲 “ on the tree、 in the tree”时,其中介词on和in两者如何区别呢?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两棵不同树的情景:一棵是树上长有一些苹果,另一棵是树上有一只鸟。然后出示两个句子:1.There is a bird ____ the tree. 2.There are some apples ____ the tree.然后结合图形和句子引导学生思维和想象:小鸟本身并不属于这棵树,是从外面飞到树里面的,所以用in;而苹果是长在树上的,所以用on.并且帮助学生总结出:长on飞in.便于学生轻松的理解记忆。  
语法条文的理解与运用,同样离不开思维与想象。在讲画线部分提问时,如果只让学生加疑问词,或仅仅对对答案,不求甚解,那么学生只会对这种题型更加反感。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一下,简称“三步曲”:一去(画线部分),二提(be情助),三加(疑问词)。把复杂枯燥无味的语法轻松简易化,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改一般疑问句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题型。如把She goes for a walk after supper every day.改成一般疑问句。如果只告诉学生把does提前,去掉es.学生还是不太明白,那么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西游记中有一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典情节。让学生展开想象:孙悟空用金箍棒打死(does的谐音)白骨精,白骨精褪去伪装(去es)恢复原形,简称“打死变原形”。学生的情绪立刻异常活跃,思维也随之形象起来,再配以一定的例子引导学生想象、思维、解题。动词过去式的不规则变化也是难掌握的,因为没有规则可循。那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能够轻松记忆。如meet---met(减肥成功)get---got(小鹅下蛋了)come---came(扎起小辫)take---took(近视戴眼镜)……通过思维和想象,学生们就会创造性地达到正确理解、应用语法的能力。
   2.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 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各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确定范围的收敛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统一。在英语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具体表现:
  发散思维,利于语言的活学活用,提高学生们句型转换的能力,及运用英语的多种表达方式,在不断的转换表达当中,达到熟练使用英语的目的。如讲到句子:I like skating. I like swimming, too .时,可引导学生不改变句子原意而改写为:①I like both skating and swimming.②I like not only skating but also swimming. 将句子Su Hai is not as tall as Liu Tao.改成Su Hai is shorter than Liu Tao.或Liu Tao is taller than Su Hai. 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方式的训练,使知识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得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善于聚合思维,往往能够从纷繁复杂事物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中找到最佳答案。如学生们在学习课文当中,往往发现这些情况:He said angrily. He felt angry .He was terribly ill .学生们的反应:adv.(副词)是修饰V.(动词),又怎么又可修饰adj.(形容词?)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纷繁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said是V.,一般来说adv.修饰V.,因而He said angrily. 但felt是Lin. V .(连系动词),Lin. V .后一般跟adj.所以He felt angry. Lin. V .一般有(可引导学生归纳)be + come, go, grow, get, turn ,feel, taste,  sound ,smell等。但在He was terribly ill 中,terribly (adv.)是修饰ill(adj.)的。
  可见人的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沿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这两种方式的训练,发展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逻辑思维就是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法则,从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入手,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推理,从而获得科学结论的思维。课堂上通过做阅读理解、补全对话、综合填空等练习,可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和灵感。直觉思维是一种不依靠明确的分析活动,不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论证,而从感性材料中直接捕捉后迅速领悟到问题的意义和解决途径的思维。灵感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人在以全部精力解决问题时突然出现新思想的顿悟现象。要培养学生们的这种思维能力,就要要求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如在做听力练习、情景反应、对语理解、阅读理解时,就很需要学生们的这种思维能力。
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创新的情趣
1.改进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创新的热情。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单调重复,枯燥无味,学习毫无兴趣可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兴趣与效果,不断的用有趣的方法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单词教学的创新对于单词教学,常用的方法是直观法,教师可充分利用身边一些随手可得的小东西,如实物、图片、模型等引出单词,并通过个别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升降调读等方式教学单词。但是如果经常使用也会使学生学得乏味,因而必须创新。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单词,使之更贴近生活。比如在教了一些有关职业类的单词后(teacher, policeman, doctor, nurse, cook),可扩充其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职业(如:postman, fireman,manager等),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习语言,通过课堂自如的运用语言,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在学完一个新单词后,可以组织学生用这个单词组词造句,说得越多越新越好,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按照它的某一特性将它与以前学过的一些单词进行归纳整理,如:同类词、反义词、元音发音相同的词(bike, kite, like, mine, knife)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开拓思维,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新知呈现的创新。教师经常采用的新知呈现方式为让学生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猜一猜。但这些似乎都已经变成了俗套。教师需要改变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兴趣,让他们自己通过“听、说、读、写”,掌握所要学的新知。在教学6B Unit5The seasons时,如果直接把四个季节及每个季节所做的事情教给学生,显得比较单调枯燥,而且难度可能很大,那么该如何呈现呢?我把四个季节的内容编成了一本图画书,分为春天的昆明、夏天的海南、秋天的北京、冬天的哈尔滨四个篇章,每个篇章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请学生边看图画书,边学习新的知识。事实证明,教师巧妙地设计新知呈现方式,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小组合作的创新。一般小组合作都是同桌进行或者前后桌4人组合,但是一成不变的组合,会使学困生产生依赖感,每次都挑最简单的任务,或者索性不参加了,把难的交给成绩好的同学完成。因此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应当经常采用动态的小组合作。在课前或课上,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情况,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此外,竞争机制,奖励手段的导入也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歌曲的创新。一味的从头到尾的教唱歌曲,会使充满内涵的歌曲失去生机。当学生会唱一首歌后,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过去已学的相关词来替换原有的歌词,进行自编自演。如:利用Happy  New  Year这首歌的旋律,可以请学生填上新学到词与句子(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these? 等)来演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要尽可能利用头饰、乐器、体态语言挖掘歌曲的内涵,使其不失活泼本性。如:在唱We can sing and dance一歌时,加上唱歌,跳舞,拉小提琴的动作,不仅能使课堂活跃,而且使学生体验到歌曲快乐的气氛。在操练方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唱、男女生唱、全班齐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游戏的创新。设计游戏活动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发挥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但是游戏的设计应具创意,学生绝对不喜欢天天玩同一种游戏。课堂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和课堂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英语教学游戏,设计一些既有趣味性,又符合学生听、说、演、练为目标的游戏。必要时教师还可巧设一些与游戏相关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优化教学手段,延续学生创新的激情。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英语时,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幽默——课堂的“增鲜剂”。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有时课堂上来个“小幽默”,不仅缓解学生听觉上疲劳的神经,更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这需要教师课前作充分的准备。比如在教“sweet, sour , yummy ,  yukky . ”这几个单词的时候,我就试着请一位同学到前台表演。同时我这样描述:“ 有一天,我们班的小朋同学回家以后,感到特别的thirsty,于是他去找water,可惜water已经没有了,这时小朋友发现家里厨房还有一小瓶的“water”,他一拿起来就喝,哇,so yukky !原来他喝的是味道很馊的白醋。”这时,班里哄堂大笑,学生不知不觉已明白了这几个单词的意思,甚至不需要老师教就已经掌握了这几个词。
    动静结合,提高效率。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是说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地听老师讲课,认认真真地跟老师读,一遍接一遍,到最后读了什么也不知道。英语课堂需要活跃的思维,这就要求学生们能够做到“能动能静”。“静”指的是如果老师要开始讲课了,就要求学生立即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动”指的是回答问题要大声,讨论要积极,该活动时就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六、改善学生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创新的水平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能激发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中的孩子,会不断地进取。在课堂教学中,当小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后,对于正确的回答我们可这样评价: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Pass,Wonderful,奖励小星星或满意赞赏的笑脸等。听到赞扬的小学生,都是神采奕奕。回答错了,可以鼓励学生Think it over.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同时激发求知欲。在课堂上,老师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以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调动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教师的这种赞赏性的激励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就是对小学生学习英语取得一定成绩的赏识,这种充满人文性的关爱之情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更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敬畏的心理。这种情感教育方式对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受到夸奖后,学习兴趣与激情更浓了,学习的潜能也随之提升,这种潜意识激发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答案的完美性与创新性,希望得到更多的鼓励。   
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我们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更应该主动开拓进取,具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教材研究所,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第2版。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新课改理念的渗透
下一篇:大学本科毕业: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