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英语论文:论小学科学实验课对学生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4-14 15:14:35
小学英语论文:论小学科学实验课对学生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长垣县赵堤镇桑园中学小学 杨静
【摘 要】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今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接受事物有限并且对所学理论知识感觉抽象难懂,科学实验教学更能直观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深入观察、思考并能够较容易形成科学意识。在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在实验中学生也能够切身感受自己的前意识与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存在的差距,乐于质疑,并在科学实证中加深对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并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 质疑能力 创新精神
【正 文】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力培养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科学实验能力是科学课程和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老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
目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层面以其特有的地位已得到相应的重视,实验能力的研究正逐渐深入,但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观念的滞后和应试教育等原因,对实验能力的认识和要求却有一些偏颇。有教育专家曾这样说: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多年来没有一位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如果说中国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学生有奥林匹克大赛中成绩优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科学实验注重实验过程,强调实证。在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的乐趣中,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动手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并生成实验结果,使学生在前意识与实验结论比较验证中得出科学的论断,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操作,实验数据整理有偏差等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以及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从实验中总结不足,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自然形成科学实验方法,训练了科学思维,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使科学实验的结论自然与科学本质相衔接。
小学阶段自三年级开始设置科学课程,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的合理安排。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离科学本质还有较大的差距,如果单纯靠理论的讲解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只能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因此,实验教学便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头戏。
一、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判断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在实际的科学学习中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试想一下,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是很难让学生接近科学本质的,也很难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比如在学习“沾在墙上的气球”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物体平放在墙上如果不用物体固定会掉下来前概念,他们很难理解气球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固定放在墙上不掉落下来,可如果把气球放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可以粘在墙上。有的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通常以让学生想办法的模式,把气球用最简单的方法放到墙上而不掉落下来,激起学生的想象力。而等到气球没利用任何物体只是简单的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放到了墙上,有很多学生仍然不相信是真的会争论不休。会以为老师事先在气球上涂了胶水,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摩擦起电的科学知识。
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的前意识中遭遇“阻塞”时产生,比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这一内容前,学生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还没有具象的认识,尤其是微观世界对学生而言简直不可思议的。学生的前意识告诉他们肉眼观察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而肉眼不可见的好像想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另一只眼”显微镜来观察微观生物,解开学生的谜团,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得出科学的判断,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走向科学性。
二、质疑能力是学生前意识向科学本质迈进的必要环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可以说,多了一份质疑,便离科学本质更近了一步;多了一份质疑,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容易绽放。因此,质疑能力的牵引有助于学生从现象迈向科学本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很多与科学本质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探究活动前已具备一定的前意识,如教师准备教学铁生锈了一课,学生对铁生锈这一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早已知道,但是让学生说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本质可以说是不清楚的。教师如果没有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的训练,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或者直接演示、呈现结果的话,学生也只能当时记住铁生锈的原因,知道科学结论,至于类似的问题或现象就不会再关注了,自然,质疑能力的丧失,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也极容易将之前老师呈现的结论忘记。相反,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学生参与实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的指导,学生对铁生锈这种现象就有了具象的认识,通过对未生锈的铁和生锈铁的化学检验,发现生锈的铁是由于被氧化的缘故。从这一现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散联想,如被氧化或风化的其他物体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比如火柴的燃烧、发霉变质的食物等等。学生还有可能从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联想到人们利用发酵制作的腐乳、豆酱等,教师可以从这些学生熟悉并主动发现的现象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动手实验操作——探究科学本质这一完整的过程,使得学生既了解到日常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有了实验验证的有趣过程,得出的科学实验结论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印象也更深刻。
三、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离不开教师合理的指导
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引导学生合理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都离不开教师合理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要能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有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实验问题,如在教学吹不掉的乒乓球一课时,要让学生完成两项任务,分别是观察把漏斗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漏斗中和放入漏斗中再用力吹气两种情况,如果没有明确的实验任务要求,提出的实验问题不符合教学实际,学生可能无从着手。教师不能在没有任何要求和说明的情况下让学生随意进行实验活动,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的实验过程肯定乱糟糟的,实验过程可能出现学生争着玩耍乒乓球而忘记了实验目的,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呈现已有的前意识,并激励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实验、及时总结来印证或推翻前意识,从而使学生对科学实验结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全面把握科学本质。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要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合作,计划好实验活动方案,并有较好的实验时间安排习惯,在学生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一边通过观察,一边认真思考,一边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及时整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结论。通过完整的实验活动,学生亲身感受了实验带给他们的认识科学现象、掌握科学规律的乐趣,也促进了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并在每次实验操作中去质疑、探究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三、“两个课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有时不仅需要课内的实验教学,有时更多需要课外实验的辅助。缺少了课内实验教学,学生缺少了交流,较难理解把握科学实验的本质;同样,缺少了课外实验操作,部分实验教学很难完整体现科学实验的本质。可以说“两个课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课外实践和课内实验相结合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才会更全面更清晰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培养科学质疑能力,锻炼了科学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鸡蛋变软了这一课时,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鸡蛋都有硬硬的外壳,如果把它们放入醋中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变软,课堂四十分钟很难通过实验来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学生对这一课的把握也会显得片面,没有两个课堂的结合做出的判断也是不科学的。
学生会带着这样的疑问,等回家以后自然会奔入厨房叫上父母,一块做实验,并不断换着白醋,结果换了几次醋,鸡蛋真的变的软软的,然后就可以跟学生讲酸对物体的腐蚀作用,还可以讲糖在口中可以转化为酸,对牙齿的危害,进而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自然科学。在不觉中学生就会把生活实践当成第二课堂,在生活观察中发现一些科学现象,甚至想方法做一些方便生活的小发明。
科学实验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打破常规错误的认识,在质疑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思考,然后可以对实践了的科学知识加以利用,思考解决问题的科学办法,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创新更方便、有效的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始终离不开科学实验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有借助于科学实验活动,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科学学习过程中,也才会在科学实验中主动观察、认真分析、实验论证、才会积极质疑,也才会在质疑中寻求、探究科学实验的好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科学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继续深入学习以及人生之旅注入创造的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蒋韩燕: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初探,2006年4月
2、林晨华: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前概念提升为科学概念
3、周宏亮: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4、金玉俊: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