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美术的创造性 发布时间:2019-03-25 15:14:03
浅论幼儿美术的创造性
【摘要】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可以先从幼儿的兴趣培养入手。兴趣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丰富变化的物质材料,让幼儿反复操作实践,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不是单一的活动,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组织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创造力培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幼儿的作品,应以注重激励为主,增强幼儿创造的信心。
【关键词】幼儿美术;培养;创造性
当今社会,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想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更大的价值,必须要具有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以上两种要素才会在生活学习以及长期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特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所以,我们重新来认识和审视其价值,是为了更好地探索其价值所在并更加充分地发挥这种价值功能。而幼儿美术活动则是一种培养幼儿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是一种能动的自主性教学活动。如果延续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机械的模仿,也失去了快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呢?对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有关探讨和尝试,并获得以下感受。
一、创设具有创造性的环境氛围
在幼儿园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探索意愿的幼儿。在他们的小脑袋里,那些幼稚、异想天开的想法却往往让我们眼前一亮。例如:在小学美术活动课上,我班的吴任小朋友把白云宝宝和小草宝宝画出了漂亮的小手,而且手拉手。我就说:“吴任,你怎么把白云宝宝和小草宝宝画到一起了呢?”他边画边说:“他们俩是好朋友,正在做游戏呢!”对此,我们不能否定他,因为创造性思维已经在他们稚嫩的心灵里萌芽。幼儿需要的不是呵斥、嘲弄,更不是不置可否的笑,而是我们充分的肯定。我们应蹲下身去和他们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以孩子的视角来好审视每一幅作品。将那些隐藏在画面背后的创新思维挖掘出来,归纳、引导、肯定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处在一种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我想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他在教育的艺术
(1)艺术中还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习里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在工作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习里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鼓励独立工作一一创造。”从中告诫人们对孩子的创造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要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氛围。
1、和谐、宽松的心理坏境
幼儿时期是创造的启蒙时期,幼儿在充分了解周围环境的基础上,他的心理会更加稳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认为周围的环境是熟悉的环境也就是最安全的,心情才更放松愉快。创造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在活动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可以说,有安全感和自由感,才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儿童。为此,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且利于交流的氛围去鼓励幼儿的创造性,用“你为什么这样做”来代替“你不应该这样做”的话。使孩子产生心理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和兴趣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例如:我班有个小朋友画画非常有创意,他把太阳画成绿色。我就说:“你为什么把太阳画成绿色呢?”他嘟着嘴说:“绿太阳比红太阳凉快呀!”这就是幼儿绘画的独特所在,他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到创作中去了。我刚开始有点恼火,但在了解幼儿的意图时,我给予了肯定,当同时告诉他生活中的太阳是红色的,并带幼儿去观察太阳。
2、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美术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激发幼儿创造意识的关键条件,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及时地和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做一个成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首先,教师应该持着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即蹲下来和幼儿讨论、商量、积极介入幼儿的美术创造过程中。在面对幼儿稚气的、不同寻常的作品时,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品赏,充分肯定幼儿的大胆创意,让幼儿的思维处于一种轻松的自由状态。允许他们出差错和有缺陷,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使孩子在成人面前无拘无束地表现、创作。其次、要激励评价,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意识。由于幼儿的创造性不稳定,教师只有运用积极强化语言给予肯定,才能巩固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活动中,我们非常注意激励性指导语言的运用。如:当幼儿在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对他说:“没关系,再来一次”“再仔细想想、试试”“你一定会画得很漂亮”等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再次尝试。幼儿往往不甘示弱,积极探索,在教师的鼓励下还给老师一个惊喜。
3、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良好的审美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他们在面对这些物体时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兴奋从而全身心投入探索、感知实践过程。因此,我在室内创设“小小美术活动角”,放置一些优秀的幼儿作品、五彩斑斓的瓶罐、橡皮泥等。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瓶罐中,我们预先放置了用橡皮泥捏成的各种形状、夜色各异的“橡皮泥”瓶罐,还有废旧纸筒做成的彩色瓶罐等。幼儿看到这么多美丽可爱、形状怪异的瓶罐,十分高兴!禁不住伸手摸一摸,希望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瓶罐!
丰富的物质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设良好的操作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对“活动选择性与幼儿创造性的问题”
(2)进行研究表明:增加选择性可诱发儿童创造性发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一研究启示我们: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要在材料提供上动脑筋,下功夫。充分利用身边易找到的材料、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充分组合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和灵感的火花。例如:布置美术角时我喜欢给幼儿提供橡皮泥、画好的画、用于手工的纸、各种各样的瓶子、蛋壳等等。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在美术角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创作,以保持幼儿持久的兴趣。
二、发展幼儿的感官,培养美学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幼儿在运用丰富的操作材料进行不断选择、加工、改组的过程中,其感官训练(如摸、捏、抓、折)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改变。幼儿在旧的基础上会产生不同以往的想象,创造出新的作品。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的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为他们进行艺术想象提供信息资源。
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获得生活经验,精心组织画内画外有机结合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让幼儿走出教室,通过参观、郊游等方式接触山水、公园、动物园、商店等。尤其我们东至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城,在感受身边美的同时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富有创造性的事物,感受这些事物带来的奇妙,为创造积累素材。纲要指出幼儿绘画的自我表达与创造性表现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指出了美术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是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一门综合科,是画内功夫画外学的积累。例如,我在教语言表情娃娃活动课时,通过故事导入来描绘娃娃的喜、怒、哀、乐。在这节语言活动中重点穿插了美术教学,让幼儿如何来画人物的面部表情。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兴趣,还丰富幼儿的绘画的创作题材。所以,不管是哪个学科领域都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
2、注重幼儿审美情感的体验、培养美学意识
在儿童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更多是凭借直觉去感知的。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幼儿这样依靠直觉来把握是符合人类审美观的。作为教师我们应有意识的培养、引导。例如:小班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似方形、车轮是圆的,这就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他们在绘画中有时会在方形的车身下面画许多的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代表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幼儿依靠直觉,在看似无意识的涂画中,创造了一幅幅有着简洁的线条、夸张的造型、不可模仿的作品。所以,幼儿阶段天然的审美本能,我们教师应正面评价、充分肯定,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创造。同时,在幼儿心理发展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潜移默化美的熏陶,逐步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三、在启发引导式教学中渗透必要的知识技能
纲要指出“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绘画所必需的本领,如多种颜色、多种几何图形、多种实物图形的认知。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激发不同层次幼儿的创造意识。
1、正确认识“技能的培养”,它不等于“机械的模仿”
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先出事范画,这就往往成为“机械模仿”的替罪羊。如果让孩子可以模仿教师的画,那幼儿就永远跳不出教师的教学范围,思维被禁锢了,从而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我们不需要幼儿的可以模仿,但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必要的。如何很好的培养幼儿的技能呢?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如在画太阳这一活动中,教师只画了一个太阳让幼儿模仿,那么你是失败的。“太阳”是幼儿喜欢表现的食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太阳、了解太阳的作用,让幼儿充分想象太阳的各种造型;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潜移默化中释放他们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么又如何画一个美丽神奇的“太阳”呢?有趣的语言的讲解,并配以教师的示范,是很好地培养幼儿观察力和记忆力的方法。我们并不要排斥教师的示范,必要的示范还是要的。幼儿大胆的模仿也是幼儿动手能力的表现。就“太阳”教学而言,我们主要是让幼儿能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太阳的光芒,这就是画“太阳”的技能,技巧就是就是先要画出太阳圆圆的脸,然后,才可以在周围画上自己喜欢的光芒。反之,是很难画出太阳的。这两点是要我们教师需要示范的。幼儿如果能画出许多不同的线条表现太阳的光芒,那么,这是很棒的。即使他笔下的“太阳光芒”是不够美、不可思议,我们也要肯定,这是想象的光芒,是创造的火花。如果一味强调太阳的脸多么的圆,光芒多么的分布均匀,那就会让幼儿落入模仿的圈套。
2、认真分析幼儿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这并不一味着教师不用教,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指导中要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指导。比如:我在小班美术活动毛毛虫中,能力强一些的幼儿我放手让他们大胆地画,要求他们多画几只、画往不同方向爬的毛毛虫;而对于能力弱一些的幼儿,我为他们画好毛毛虫的头,然后鼓励他们画出身体,评价的时候都给他们画上大大的、红红的五角星,孩子们特别高兴,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表现的勇气和兴趣。
四、注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个性心理品质在创造性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美术教育中幼儿的个性品质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首先,应注重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在美术活活动中,应该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作,尽量与别人不同。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要重视“过程评价”,如果仅仅在幼儿作品完成后评价是不能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的,我认为过程评价更为重要。这样,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其次,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优势、多为幼儿提供集体创作的机会。让全班幼儿共同布置节日环境,让他们体会合作的乐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之后,还要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强大吸引力,使幼儿在反复练习中获得成功喜悦的情绪和内心的体验。从而逐渐养成做事能动脑筋、克服困难的习惯,最终形成个性品质。根据幼儿个性和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给幼儿表现创造力的机会。在幼儿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是不稳定的。因此,教师要利用灵活的方法使他们的创造性趋向稳定,使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因此,我们教师应从孩子入手,挖掘美术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郁编,陈鹤琴先生的大众心理学,1983年第1期。
(2)、叶郎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台湾书林出版社公司,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