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初中优秀作文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初中满分作文:不虚此行 发布时间:2019-05-31 18:13:32
游记写作注意事项:
  1. 以下类型必须重写:
写成介绍某景点或者某建筑说明文或者写成某位名人的生平简介的。
写国外旅游见闻的(建议重写一篇国内的)
全文没有游览踪迹的,而只是写了观赏某处的感受的
全文纯粹行踪,写成流水账的
  1. 建议在选材上多下功夫:
如:与众不同的风景;民族特色风貌;历史文化名城;
比如那些如诗如画的大美风光(沙漠戈壁,湖泊瀑布等等),如与某些文化名人相关的地点(赤壁啊,西湖啊,三峡啊,潼关啊等等),如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古都(洛阳,西安,北京胡同等等)
  1. 立意上可以考虑增分点
除了情境交融的感叹自然之外,还可以产生联想,联系自身,追溯历史,凭吊古人;还可以净化心灵,汲取力量;还可以收获启迪,引发思考;还可以感悟哲理,提升思想境界……
例如:两首登岳阳楼杜甫和陈与义都借景表达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对国事忧心。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注释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1. 语言上精心修饰
  2. 多多借鉴优秀的佳作,建议搜索一下某区(好像是石景山)初三考试中的作文题读城记
 
学生例文1:(我校学生)
不虚此行
不久前,我从北京前往六朝古都西安,探访一位旧友。却不曾想在此行中能见到那么多的从未见过之景,真可谓不虚此行。
抵达西安时恰是正午,太阳火辣辣的烤得人不禁生了烦闷。我本是要去探访一位故友,到了才知她家里生了变故,眼下便只能随父母四处游历那些所谓的名胜古迹。第一站,便是那赫赫有名的秦兵马俑。
推门进去,便被那尘土的气味呛了个够,我请求母亲,让我离开这个地方,可她只将我引到一个俑坑前,劝我再仔细看看。我迫于无奈,只得一边祈祷可以快些离开,一边又开始打量起眼前这兵马俑来。曾在史料上读过的兵俑姿态各异,个个栩栩如生,我不禁想问:“若非时光流逝得太快,他们是否更是宛若真人”。可眼前的,只有早已被岁月侵蚀,化为尘色的兵马俑静默而无声。
后来,我在不知不觉间适应了那呛人的气味,开始仔细地端详起了每一个兵马俑的面容,看着他们坚毅的眼神与威严的神态,想起千百年前大秦帝国的繁荣与昌盛,这些“兵士们”在数千年前作为秦始皇的陪葬,至今仍屹立不倒,仍如千百年前般用命去守护着他们的陛下。历史长河滚滚流逝,从来不给人一丝喘息的机会,多年的风霜磨损了他们的面容,可却永远磨不灭我泱泱华夏五千年来的文明与荣光。站在那里,我的大脑飞速运转,最终却化作了一缕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沉入了心底。
离开兵马俑展馆后,已是下午三点。母亲让我吃了饭休息之后,又一脸神秘地将我往钟鼓楼的方向引去。我本是疑惑她要做什么的,可至日暮时分,听到一声声有力的鼓点从钟鼓楼发出,身边的所有事物似被这沉重的鼓点所震撼。一时间都寂静了下来,俗语有言,晨钟暮鼓。过去还不懂,可当真的听到那一声声明晰的鼓声,伴着渐落的暮色,瞬间,一股历史的悲凉与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多少年前,这大秦皇宫便凭借着这钟声与鼓声开始一天的劳作,可转眼,时过境迁,眼下这钟鼓楼仍在,可那阿房宫却早已归为历史的尘埃。眼下,仍有闲情去聆听这钟鼓之声的,又还有谁?望着斜挂在天边的残阳,我伸出手,感受着这已跨越千年的阳光,随着那一声声响彻千年的鼓点渐渐消散,似是又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看来,已是告别之时了。
从西安回到北京之后,我眼前时常浮现那一个个肃穆的兵俑,耳边常响起那一声声沉重的鼓点。我不知能否再见那屹立千年的兵马俑,亦或是再听到那晨钟暮鼓的绝响,但此生得以相见相闻一次,可感受这段辉煌的历史,也已然是不虚此行。
 
 
学生例文2:(我校学生)
这一幕,如此悲凉
蒙古草原的天,不都是蓝的。原本澄澈的天上,此时一片阴沉,烟雾在翻滚,乌云在凝聚,似乎能感受到腾格里的悲伤。
作为游人,我们一行游览的脚步无法停下,车沿着仿佛通向天空的草原公路行驶。远处原本洁白的蒙古包变得如同蹲伏的巨兽,带着几分阴森。车很快开到近前,游人很多,是一处蒙古风情区,有骑马和射箭的娱乐项目。一路上,我已经对草原空旷的景色产生了几分审美疲劳,兴致缺缺地看着不远处懒散吃草的马群。我不由得暗自感叹,那曾经充满灵性的草原呢?草原上除了人们放牧的牛群羊群便再也看不到其他生命。人的脚印已经遍及太多地方,草原上自由翱翔的雄鹰,威风八面的狼群都已不复存在。我带着感慨沿着蒙古包间灰黄的土路向前,来的了一片空地,游人格外的多,都聚集在一起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我拨开人群向里望去,这一幕毫无征兆的撞进眼里:那是一匹老狼,之所以说是老狼,因为它的眼中早已没了小狼的稚气与天真,也没有壮年狼的凶狠与霸气,有的只是无尽的苍凉与追忆。它被关在了一个极小的笼子里,几乎站不起身,只是不时舔着自己胸前的毛发。更多的时候,它都在静静的凝望。顺着它的目光向远处看去,那是一片碧绿的草坡,坡上的绿色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我不由得感受到一种震撼,这是何等悲凉的一幕。这匹不知从何处捕捉来的老狼,本应是草原上高贵的精灵,如今却被奴役囚禁在这里,只能无助地望着那唯一一块没有被遮掩的草原。它心中的希望恐怕早已消失殆尽,这一块看在眼中的绿色便是它心中最后的圣地吧!
没过多久我们便要离开了。离开前,我忍不住又望向那匹被人包围的老狼,它依然静静的卧在那里,凝望远方,就像一尊雕像。它在我的眼中渐渐成为绿色,与广阔的草原融为一体。
几年过去了,我依然不能忘却那悲凉又如同画卷般的一幕,我只知道,那匹老狼的凝望,深深地望进了我的心底。如今,那匹老狼或许已经逝去,或许依旧守望在那里,我坚信,它是无法被囚禁的,它是我心中的狼图腾!
 
学生例文3:(我校学生)
这一幕,如此美丽
小时候,我就常常翻看地图,心中充满了对外界的向往,长大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去年寒假,我到杭州游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我早有耳闻,心中也对此行极为向往。一出舱门,江南柔和的风便抚过我的面颊,留下带着几丝凉意的问候。道路两侧,是各具风姿的亚热带树木,或侧立或卷曲,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感。
我放下行李,径直来到西湖边。西湖如镜,一只只小船在其上来来往往。透过清澈的水面,水底嬉戏的游鱼和随波飘动的水草尽收眼底。不知不觉间,丝丝细雨飘洒而下。江南的雨,润物细无声,只在衣衫上留下几许湿意,便消失无踪,只余下丝丝水汽在身旁萦绕。
我登上了雷峰塔,向湖面望去。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雨幕连接天地,似层层珠帘,远处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仿佛是仙境一般,湖面上的小舟,时而出现,时而隐入蒸腾起来的水雾中。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滞,天地间只余我和面前这如梦似幻的一幕。
雨滴继续落下,在水面上荡起涟漪。望着被水雾与微光衬得如梦境般美丽的倒影,我的思维似穿越了无尽的时空,古代的文人墨客,便是站在同样的位置,或把酒临风,或高谈阔论,或醉意山水,留下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文章的吧。时光飞逝,物是人非,故人不再,只有西湖静静地向世人展示她动人心魄的美,从未改变。
太阳西斜,雨势却不减,这奇异的太阳雨,为西湖的美更增添了几分。如血的残阳照耀着湖面,光线透过无数悬浮的水滴,经历了无数次反射,最终竟点亮了整个湖面。湖、建筑、云彩,乃至远方如水墨画般的山峦,被渲染成高雅的金色。任何人的心,应该都会被这一幕折服吧。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天之中光影与天气一变再变,西湖却始终美得惊艳绝伦。这里,也许就是传说中得到上帝垂青的地方吧。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直至日落西山,夜色渐浓,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西湖。但那绮秀的一幕,和西湖这位艳而不俗的“演员”,却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灵魂中,不曾忘却,也不能忘却。西湖的美,使人魂牵梦萦。我想,待我学业有成,再游西湖,那时的一幕,恐怕比现在,还要动人!
 
例文4:(来自网络)
品读西湖
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了美丽的天堂。捎带一只思想的行囊,一路采撷天堂里的灿烂。
——题引
这是一个雨后初霁的下午。跨出杭州的大门,我们跟随导游来到西子湖畔,以最阳光的心情,寻找诗情画意,遍赏山色湖光。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潋滟,山岭葱茏,充满诱惑。
水。驻足湖边杨柳岸,看美丽在阶前流淌,听小鸟在枝头欢唱。丝绦曼舞纤腰,锦鳞游戏清波。水莲迎风吐艳,荷盖铺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里,轻洒在脸上,让氤氲的水气从张开的毛孔渗入每一寸肌肤,随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享受一丝清爽,一份惬意。
有船靠岸了。我赶紧抖抖手,随大流挤入船身,爬上顶层。船头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阵清风吹来,撩起衣襟裙带,感觉真的好爽耶。
湖。湖不大,幽微灵秀,静逸柔美。
游船载着我们高歌航行。矗立船头,登高望远,长堤卧波,小岛摇绿。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蓝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雾如纱梦迷离。透过这层飘渺的霓裳,你是否瞥见她隐约外泻的春光,深湖微澜的美艳?你是否感受到它容纳江流的气度,举重若轻的成熟?无怪乎人们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眼睛,那是因为他们读懂了她的灵动深邃;无怪乎苏轼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是因为他品出了西湖的绝妙韵味。
山。山不高,却俊朗神秘,脑子里装满了故事传奇。你看,他手臂一弯,就把西湖拢在了怀里,就守住了心灵的绿荫,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相同的生存理念和追求,使他们携手同行,配合默契。秀四季乌龙蚕丝,与来宾共舞细品;酿一坛天堂美酒,与历史文化干杯,让全世界为之陶醉……
极目远方,我们看到了一溜别致的楼宇,倚靠着起伏的山峦。“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意若隐若现。楼宇内外,宋高宗一度开心的笑着。西湖歌舞的缠绵旋律,听得他昏昏然不辨荣辱,美景美女的多彩多姿,更使他乐不思蜀。民间疾苦,无暇问,国运衰危,无心顾。殊不知,遗弃了人民的昏君,最终也逃脱不了被人们唾弃的宿命,腐烂在历史的角落里。千百年前的笙歌琴韵,也早已化作警笛长鸣,不断催人警醒。
回眸苏堤白堤交汇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到处弥漫着英雄的气息,呈现出一派峥嵘气象。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岳飞,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而今安在?他就安睡在这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侧耳听,“精忠报国”的誓言犹在上空回响;抬望眼,仰天长啸的铁血男儿,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正向我们走来。
且不说金戈直捣胡虏巢穴,铁蹄踏遍贺兰山缺,是何等的风雷激荡,令敌人闻风丧胆,单是一首气势磅礴、豪迈悲壮的满江红,便可朗照南宋的万里荒原,半壁江山!心无色,焉能示如此之鲜红?人无格,何以昭如此之凛然?
碧血丹心苍天可鉴。他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召日月的赤胆忠心,筑起了一座神圣的祭坛,站成让后人仰望的高度,向世人诠释生命的要义,让生命在永恒的高贵中不朽。遗憾的是苏白两堤正在修缮当中,岳庙可望不可及。然而,长长的围栏挡住了我们的身体,却挡不住我们的景仰之情,一股浩然正气在心中油然而生。于是我们面朝岳庙站定,向英雄致敬。
历史在青河中沉浮,时间如丝绸般滑过,转眼间西湖被留在了身后,眼前已是佛门净地——灵隐飞来峰。有句话叫“读史以明志,韬光正气锐气;诵经为修身,静养德行操行”。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寄托的是精神。于是我们开始与济公谋面,找佛祖交心;领略佛教文化,聆听古刹钟声;贴近空灵大境界,沾得净水涤灵魂,直到暮云合壁,才匆匆踏上归程,脚步里却注满了留恋。
万水千山总关情。总是收不回的目光啊,看不尽的风景,品不完的画意与诗情。
例文5:访高邮汪曾祺故居(来自网络)
江苏高邮城不大,但很有名气。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清代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都是高邮人。当代着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也是高邮人。
去年十月份,我与几位朋友去苏北转了一趟,从扬州到淮安再到高邮,为的是去寻访汪曾祺的踪迹。经过多方打听,总算在南门竺家巷找到了汪曾祺的故居。这是一座十分普通的平房,墙上嵌一块蓝底小牌,上写白字:“汪曾祺故居”。听说有人来,一位大嫂用悠长而尖细的嗓音叫道:“汪家的……有人来看汪曾祺了……”
一位六十开外的和蔼老人出来,将我们迎进小屋。小屋不大,约莫十几平米,高不到五尺,似乎要碰头。分里外两间,前间墙上挂四幅汪曾祺的字画,画下是个长条柜,摆两个青花瓷瓶。后间为卧室,方桌上放一张汪曾祺的放大照片,作沉思默想状,是唯一的室内装饰。
老人很客气。与我们拉家常,并从抽屉里拿出签名簿让我们签名。簿子是新的,签名者寥寥,是寻常百姓。我随手写道:“瞻仰汪曾祺故居,是多年的夙愿,今日了此心愿,足矣!”落款是“一个崇拜汪老的人”。
老人见此,十分激动,讲话也期艾起来。原来他是汪曾祺的妹夫,姓金,身材高大,脸色白净,是当地防疫站的退休医生。据他断断续续的介绍,汪家过去是大户,有许多房屋在这条街上,前几年被拆,只留下这两间原先堆杂物的平房。我曾读过汪曾祺的我的家,其中写道:“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的家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他还说中间有正屋、堂屋、大厅和花园。可是现在都拆了,只能靠想象去填补过去的一切……
据金老介绍,小屋隔壁是汪曾祺弟弟汪曾庆的住屋,门锁着,大约他不在家。照片上看,他长得矮矮瘦瘦,活脱脱一个汪曾祺,也喜欢喝酒,当年汪曾祺送副对联曰:“金罂蜜贮封缸酒,玉树双开迟桂花”,真正点到了他俩共同的爱好。
下午,在汪家人指引下,我们去了文游台的汪曾祺文学馆。门口有启功书写的匾额,两边台柱上是邵燕祥撰写的对联:“柳梢帆影依稀入梦;热土炊烟缭绕为文”。进门便是展厅,陈列着汪曾祺的一些手迹和各种版本的文集,四周墙上挂满有关汪曾祺的资料图片。中堂是汪曾祺画像,两边是林斤澜的对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还有许多名家如王蒙、贾平凹、叶辛等人题写的匾额,以及邓友梅、海笑、余光中等人的题字。
对于这位十二岁就离开高邮,六十六岁后三回高邮的着名文学家来说,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故而在他七十七岁逝世后,就永远不再离开生他养他培养他成才的高邮了。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上一篇:作文: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
下一篇:初中满分作文: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