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初中优秀作文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中考满分作文:腾飞雄鹰,傲视苍穹 发布时间:2019-06-17 11:12:26
时政类材料作文行文模式
一、材料作文的整体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行文模式
(一)模式一——列举式
第一段:概括材料,摆明态度
第二段——第四段:列举三个以上此类现象,边列举边分析
第五段:对以上列举加以总结。
第六段:回扣材料,强调论点。
【例一】美国发布10大新闻,中国在经济和政治都排在第一位。为此中国青年报发了文章,让考生根据材料写文章。题目自定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一】
腾飞雄鹰,傲视苍穹
(2011列举式)
     海阔天空,雄鹰腾飞。聆听了中国崛起的盛世华章;仰慕了中国腾飞的骄傲身影;展现了中国繁荣的美丽蓝图。欲腾飞之雄鹰,击苍穹之乐鼓。
   倘若中国的腾飞如涛天巨浪,那么科技水平的进步如层叠的浪花。或许神六的飞天已成为历史,或许探月的传奇已成为佳话,或许……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必说太空的神秘发现让人赞叹,不必说月球的图片让人激动,单单是南极探索就让人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聆听巨浪起舞的乐章,那仿佛就是雄鹰崛起的交响曲,盛世华章。
   倘若中国的腾飞如完美话剧,那么国际影响的魅力如激情的表演。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中国敢于担当;朝核六方会谈的话语权,中国敢于把握;哥本哈根的问题,中国敢于承担。在日本地震中,中国敞开胸怀,竭力相助,在西欧大肠杆菌食品问题中,中国尽力救援。或许中国的完美本身就是传奇。仰望完美话剧的表演,那仿佛就是崛起雄鹰扮演的种种角色,勇于担当。
   倘若中国的腾飞如高耸的山峰,那么民生改善的程度如葱郁的丛林。或许“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只是尘埃;或许基层医保的宽厚待遇只是浮云;那么“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真正让农民品尝改革的硕果。医保卡的惠利,看病难的解决。无疑是一个大国慢慢崛起的真实写照。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才是祖国发展的最好诠释。窥探高耸山峰的丛林,那仿佛就是雄鹰生长的点滴痕迹,踏实坚挺。   
   倘若中国的腾飞如蔚蓝天空,那么经济成就的博大如灿烂的彩虹。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神话广为传颂;中国在面对金融风暴的席卷下依旧书写持续发展的传奇,依仗的是强有力行政手段的实施。一个优秀大国的崛起不在一朝一夕,而在点点滴滴。展望蔚蓝天空的七色彩虹,那仿佛是雄鹰彰显的传奇与美丽,完美无瑕。
     用科技水平谱写中国腾飞的乐曲,绝世传响;用国际影响诠释中国腾飞的神话,精彩绝伦;用民生改善书写中国腾飞的篇章,坚实有力;用经济成就传唱中国腾飞的歌谣,震撼人心。
    腾飞雄鹰,傲视苍穹。
    【点评】列举式。从科技水平、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经济成就四个方面列举中国崛起的事实,句子精炼而流畅,比喻、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观点来看恐怕也末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拟题
我们不应忘却;   留住我们的根
文化,岂能仅仅依靠传统?  传节日精髓,续民族血脉
让传统在现代绽放
开头与结尾
好的开头
1、沉睡千年的古老文物不改风采,先人的宏伟建筑美轮美
奂,隋唐的燕乐歌舞异彩纷呈,明清的小说词曲诉说着时代的故事……这是中华传统文明,却不应仅仅是历史,我们终究不能把他们忘却。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可当今我们的传统文化却似乎越来越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当中国的传统节日被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当大学里的民乐专业趋向衰落,当中国的孩子只能从流行歌曲中感受唐诗宋词之美,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知七夕节为何物,我们到底正在忘却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2、这是一个好的时代。我们现在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了信心。这也是一个坏的时代。在享受物质财富飞速增长带来的欢愉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难道非要等到丧失了我们精神的家园才能再重视吗?让我们一起行动,重视传统文化,留住我们的根。
3、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五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好的结尾
1、孔子学院遍地开花,汉语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苏绣艺术闻名遐迩,外商不断,中国传统技艺在今日大放异彩;传统味儿十足的奥运会开幕式广受赞誉,五千年文明为我们挣足了面子……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末离我们远去。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历史的铭记和继承,我们不应忘却的,是传统文化的厚重。
2、我们应该留住我们的根,并且让他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3、“一处竹林,一口幽井,乱世中的宁静“,传统文化也许就
是现代社会中独特的宁静。让传统之花绽放在现代,我心不改,仰面花开!
    【范文二】
守住传统文化的花
康成知
站在塞纳河畔,可以触摸巴黎时尚而又典雅的脉搏;身处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纽约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漫步银座街头,可以体味东京古老与现代交融的美感。风情各异的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精魂,蕴含着无数先辈们的心血和智慧,应当被永远传承下去。
当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气息湮没,当传统节日终于抵挡不住圣诞与复活的进攻,当民间艺术被扔进百科全书和展览馆,我们该拿什么来佐证五千年文明的灿烂?
西皮流水的酣畅淋漓,二黄导板的潇洒自如,须生的嘎调响遏行云,青衣的水袖百态千姿。京剧,这一凝聚了中国传统戏曲精华的国粹,正逐渐被人们淡忘。流行音乐之下,谁复清唱“青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呢?又有谁谙熟“猛听得旌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的旋律呢?人们对京剧的认识,恐怕也仅仅停留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吧?我们的国粹,该何去何从?
拆!盖全世界之最的楼!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建设的通病。为了立新,人们正迫不及待地破旧:林徽因、梁思成的故居被拆了,因为要开楼盘;千年古树被砍了,因为道路要拓宽;国人像是迫不及待地要扔掉历史,似乎传统文化一定要为现代化让路,可别忘了,雄伟的罗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亚平宁半岛的中部,用他那精妙绝伦的建筑和令人惊叹的壁画诉说着古罗马帝国称霸地中海的辉煌,我们又情何以堪!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现代人耳中早已不再是大唐的幽远歌声与两宋的浅斟低唱,取而代之的是节奏明快的摇滚和饶舌;现代人口中早已不是修身养性的绿茶,穿着金属外壳的可乐雪碧正大行其道。传统文化,离我们正渐行渐远。
传统文化传承的本色该是如此: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遨游,饮一杯李太白的杯中酒,拭一把曹雪芹的梦中泪;在诗词的国度里寻觅,携一朵菊花,去拜访大醺彭泽的陶元亮;折一枝海棠,去探访不比西风的李易安。指尖掠过传统,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思慕轮回辗转,沧海桑田,烟波浩渺五千年。
请守住传统文化这朵灿烂的花,莫待无花空折枝!
(二)模式二——分析评价式
第一段:概括材料,摆明态度。(或排比式列举后再摆明态度)
第二段——第四段:从各个方面分析现象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总结上文,回扣材料。
第六段:解决问题,清单观点
【范文一】
中国崛起的背后
(2011分析原因式)
    短短的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深入人心,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百姓生活日新月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而且越来越响亮……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其原因何在?让我们探究中国崛起的背后一一
  天道酬勤,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勤奋。
    “勤能补拙”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而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中国人的眼里,勤奋不仅是一种励志的精神力量,还具有伦理道德的色彩。靠勤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建立了工厂,建立了现代文明;靠勤奋,我们在十年浩劫后千疮百孔的废墟上构建了美好的家园,构建了幸福生活。
      活力勃发,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创新。
       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的传统“贫油论”,创新地提出了自己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使我国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力更生,坚持技术创新,使海尔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占领国际市场,企业才能更加兴旺发达,是创新铸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见贤思齐,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学习。
   当我们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天朝大国的陶醉中清醒后,我们迅速打开紧闭的窗子,呼吸新鲜空气。本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高扬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实事求是的旗帜,顶住压力,不断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粒,学习、借鉴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我国在几十年间发展为一个现代化强国。
 众志成城,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凝聚力。
   2002年世界发生SARS疫情,中国也在所难免,但伟大的人民仅用七天就建造了一座有一千张病床的隔离医院,强大的凝聚力震撼了全世界。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救援行动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在大灾大难面前,13亿同胞,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出“团结成一体的中国”的惊人凝聚力。        
 中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崛起的背后是中国人的勤奋、创新、学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等优秀品质,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巨大资源。
     【范文二】
民族精神,助国崛起
(2011分析原因式)
中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中国的巨大变化 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孕育出来的。一个伟大的民族,它的精神是其崛起的不竭动力。
 是中华民族艰苦创新的精神,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优秀的中华儿女凭借着艰苦创新的精神,在科研环境差、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不断拼搏,在夹缝中求生存,先后将一颗颗卫星送上天。听,第一颗中国制造的原子弹爆炸的声音,那是“中国雄狮”面对世界的咆哮;看,一艘艘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那是中华儿女凭着艰苦创新精神,对太空的一种渴望;在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精神下,嫦娥系列探月计划顺利进行。这些成绩无一不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国在经历了一次次大灾大难后,仍坚强挺立。从唐山大地震到江南的特大洪灾;从汶川大地震,再到山东、河南五十年一遇的大干旱,大自然似乎在一次次地考验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而中国人的心连在一起,坚不可摧。一颗颗爱心不断地涌向灾区,一双双温暖的手紧握废墟、泥石水流下亲人的手,使他们感到生命力的强大,为他们点燃生的希望。一个伟大的民族,正是一个能同甘苦、共患难的民族,中国人用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国不断崛起,成为东方一条腾飞的巨龙。
 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精神,为世界递上了一张迷人的中国名信片。无论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还是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上,总会有成千上万的好客的中国志愿者为游客送上最亲切的问候,他们留给世界的是灿烂的笑脸。在上海世博会上,“小白菜”在场馆间留下了自己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热情好客的精神吸引了全球7000多万的游客,创亚运历史之最,而他们也从中收获了奉献的快乐,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凭借热情好客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中国人,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是每个人的责任,中国有了民族精神作为动力,才会更高更快地崛起!
 
 
【例三】 阅读下面的素材,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苗卫芳,这位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的硕士研究生,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整个山村的骄傲。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却因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而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这让他的父亲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于2012年10月12日12时28分选择服毒自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苗卫芳也因此成了一些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看他,这么多年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导       
    首先要学会逐句逐段分层概括。     
本材料一共三句。第一句大意是苗卫芳考上硕士成为骄傲。第二句大意是没有找到工作回乡种地,父亲自杀。最后一句大意是苗卫芳成为反面教材。    
三句话明显是让考生根据这种对比变化来发现一些问题。   
只要有情节就可以由果推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是因为人们觉得“学都白上了”,这个背后反映的是村民认为读书无用论。所以可以立意为:读书若不能用到实践中,就是无用的。     
另外这个情节或者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这种社会现象有相当普遍性,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哲理故事或者寓言。所以,我们这个作文题就应该当做社会现象评论来进行立意和行文。所以,可以对这种反面现象展开批判。读书不是无用的。      
 另外本材料的主人公是苗卫芳,不能抓住其父亲来立意,说要乐观之类立意。
参考拟题     
1、学历不等于能力;有学历更要有能力
2、读书无用吗?     3、“研究生种地”无关“读书无用”
4、学习的意义        5、十年圣贤书  百年圣贤路
【开头和结尾       
 1、好的开头     
  1.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子路的“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关于读书有用无用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止。   
  2. 圣人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中延续千年的对读书人的要求,更是当今社会对人才道德精神的要求。苦读十年圣贤书,不仅仅为了应付一场场考试,而是在书中品味先人哲思,提高自身修养,在读书中体味传统士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3. 河北人苗卫芳今年研究生毕业后,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 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   这个案例最令人担心的是,当地村民从苗卫芳考上研究生的艳羡到后来的鄙夷态度逆转而刮起的‘读书无用’风潮,这或许才是更需要关注与反思的真正悲剧。
2、好的结尾 
  1.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金钱的收获,而是作为自身能力的一种升华和自我素质的体现。
  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十年为树木,百年为树人。“惟我辈以中国改革为己任,虽海枯石烂,然此身尚存,此心不死”这便是读书人十年圣贤书之目的的所在。 
     也许种地或卖猪肉是人生选择,本无所谓高低贵贱。然既为良禽,何不择高木而栖?既是苍鹰,何不择广宇而翔?既为人才,何不择胜路而行?    这条百年圣贤之路,我们还要走很远……       
  1. 当然,我们还需要纠正一种落后的认识,难道研究生就不能种地,就不能养猪,就不能掏大粪,扫马路、做家政?工作无贵贱之分,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是正当工作,能养家糊口,总比死爱面子的待业失业强多倍。至于父亲因无法接受孩子读了那么多书却找不到工作而回家务农的残酷现实而自杀,以及村民就此说读书无用,我们在同情的同时,也需要客观、冷静、理性地评论,在越来越知识化的社会里,毫无疑问,多读书的收益肯定远非只是就业。     (4)‘成才’的真正涵义是干事创业,而有知识储备的人便是干事创业的‘潜力股’。读书益智,迟早‘有用’;不读书愚昧,终究‘无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种地’并非‘读书无用论’的活标本,而是反思就业观念,矫正人生坐标的清醒剂。
【范文】
                    改变命运,不可全靠读书       
    许多人曾经信奉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被残酷的现实给予重重嘲讽。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家种地的现实令无数人叹息,如今的高学历究竟有多大用处?现实本来就是坚硬冷酷的,他告诉我们,研究生如果没有能力,读书也许真的就没用。  (概括材料,亮明观点)    
    不可否认,以前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研究生,如今并不吃香了,随之出现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大学生毕业回家养猪等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读书是否有用? (指出现象的普遍性)      
    当问题不是个案,其背后一定有深层的社会和个人原因。        
    有评论说,2012年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58.4万,教育部叫停了本科扩招,研究生扩招却愈演愈烈,北大,清华等一些顶尖名校研究生人数甚至早已超过本科生,教育保障跟不上人数增长,研究生毕业市场现在普遍“供大于求”,以前“物以稀为贵”的好日子一去不回。   (分析原因一)            
  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双重扩招,让一些高等学校箩卜快了不洗泥,生源和教学质量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名导师带十名研究生的实例屡见不鲜,论文抄袭,科研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没有多少含金量,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一些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就业困难,甚至落入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分析原因二)            
  同时从苗卫芳的角度来说,把学历看成敲门砖,这注定了苗卫芳获取的知识是肤浅的,自然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生存能力体系。个人能力和视野都难以超越实现梦想需要的底线。  (分析原因三)       
  虽然,教育本身的质量在时代大潮中难免受到影响,但教育总是在与社会的适应与超越中保持自己的本质。所以读书以求知,求知以求得命运的改变虽是正确,却非“绝对真理”。在现代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就业制度开始市场化改革,基本上摧毁了“范进中举”式的成功土壤。苗卫芳们却罔顾自身条件的短板,忽视社会环境的变迁而盲目追求以金钱多、权力大、地位高为核心的所谓理想命运的改变,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家长及乡邻便也觉得“读书不值亦无用”了。  (分析原因四)
 所以,我们呼吁国家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也要明白读书的真正价值是“为己”。按照林语堂先生的说法就是“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即是读书一向是雅事,于人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以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使要讲功利,以读书来改变命运,也一定是学有所用,学能所用,学有所长,以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求得命运的真正改变,真正在读书中自强,那样无论是在田间还是在庙堂,铁饭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解决问题,强调观点)
【例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最新调查结果: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的,中国内地占75%排名第一,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是什么让中国人的压力全球第一?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导】
这是一篇社会评论文章。可以分析中国人压力全球第一的原因,如环境角度:社会竞争压力大,以物质考量为标准的浮躁的社会风气,周边国家的虎视眈眈、挑衅和觊觎;个人角度:盲目攀比心理等等。也可以辩证分析压力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能分析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行。
什么是社会评论?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
【参考拟题】
1、压力――自己选择
2、且歌且徐行
3、是什么让中国人的压力全球第一
4、压力大未必是坏事
【开头与结尾】
1、好的开头
(1)泰戈尔曾经说过:“鸟翼系上黄金,鸟就无法飞翔。”压力像横亘在心头的一座巨山,过度的压力只会让人身心俱惫。其实压力看是我们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放开自己紧握权柄的手,闭上自己紧盯名利的眼,缷去压力的轻松感将终身难忘。
(2)中国是礼仪之邦,古老的农耕文明滋养出中国人温文尔雅的品行。每每送客出门,主人都不忘一句叮嘱:“您慢走!”但到了现今社会,慢走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压力,让“奔跑”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常态。且歌且行的时代,往矣。但是生命怎堪承受压力之重?
(3)中国人面临种种压力是不争的事实,看看国人那不断扩张的腰围、那一个个焦急彷徨的眼神和来去匆匆的身影,就不难发现中国人真的很忙、很急、很累。
2、好的结尾
(1)不畏浮云遮望眼,除却压力是此生。纵青衣白衫,亦且行且吟。选择压力,即使锦衣华服也仅是名利的奴隶。除去压力,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压力,自己选择。
(2)所以,在慢慢人生路中且歌且行吧,捧一本书,开卷有益;品一杯茶,沁人心脾。压力也将随着这份清雅,化为缓缓消逝的茗烟。
       慢下脚步,且歌且徐行,让压力走开。
(3)而要疏解中国人的压力,需要疏浚社会上升渠道,重塑公平正义,给更多人以希望,也需要每个人压缩膨胀的欲望,关注自己精神与心灵的满足,切勿舍本逐末,让沟壑难填的欲望剥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范文】
压力大未必是坏事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这一事实在显眼的数据面前不可否认。但现实本来就是坚硬冷酷的,它告诉我们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大的发展。面对现实,我们无需躲避,要做的只是承认、接受。因为,压力大未必是坏事。(概括材料,亮明观点
     不可否认,当前研究生毕业回家找不到工作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是研究生在面试时不敌本科毕业生。这些都只是社会上压力山大现象的微小体现。我们的社会,的确充斥着压力的味道。(指出现象的普遍性
      当现象不是个案,其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压力究竟从何而来?近年来日本的钓鱼岛事件,美国的金融风暴,周边国家的虎视眈眈、挑衅和觊觎,严峻的国际形势,怎会不使我们的国家存在巨大压力? 又如,严峻的环境形势,当前住房难、看病难的国情,能源的枯竭,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体倒挂现象的日趋严重,以物质考量为标准的浮躁社会风气,……这些不都是压力的产生之处吗?我们国家压力大说明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否则压力又从何而来?(揭示压力大的原因)
      有人说,压力如同喜怒哀乐,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里状态。但面对如此比重的压力人士,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了压力,未必是坏事,但处理不当,则可预见其危害。压力过大不仅会导致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疾病;更为严重者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害人又害己!(压力大的危害)
      其实人就如同一只未吹起的气球,压力正如吹入的空气,使气球得以直飞入云;而当这份“空气”过于沉重时,它又飞不起来,甚至会胀破。所以,需要以一种理智的态度来看待这份压力,要学会释放压力,比如找自己信任的人倾诉,另外,学会重新评判和确立自己的期望值,不要盲目攀比,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解决办法)
      总之,压力未必是坏事,只要我们学会以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压力,压力或许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或许是加速成功的催化剂。(重申观点)
(三)模式三——全面展开式
  1. 第一段:提出问题,摆明态度.
  2. 第二段:继续举例证明现象的普遍性.
  3. 第三段:分析问题的危害(举例说明危害)。当然也可以边分析危害边举例。
  4. 第四段:分析问题的原因(原因多,就分段)(可举例说明原因).
  5. 第五段:就原因谈解决问题(举例谈解决方法).
总的来说,就是先摆现象,然后从现象中分析出原因和危害,然后就原因谈解决方法。这就是大概的思路,其中穿插过渡,或长的段落拆成总分的两段,以免段落太少,造成个别段落过长影响文章结构层次的清晰。对于提出问题分析问民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或两个方面作为重点,其他略写
如何分析:(1)继续举例证明问题确实存在,具有普遍性;(2)明确事情出现的原因,可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可能是个人方面的也会是社会方面的;有物质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3)此问题的各方面的危害;(4)要在分析的过程中举例,分析的过程中穿插进论据,不能光空洞分析。
谈解决问题时:(1)就原因谈解决方法。如传统文化消失的一个原因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谈解决方法就说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2)辩证地谈。一方面政府要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政策和条件,发扬好的方面,另一方面剔除传统文化中封建保守的一面。
【例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最近成为了新闻焦点,和他们一起成为焦点的还有对他们进行资助的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8月中旬,这5名贫困大学生被襄樊市总工会和市女企业家协会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们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导】
这也是时评类的作文材料。如材料所示,这是一个“新闻焦点”但是由“阅读以上材料”到“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安的文章”有一段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立意”。那么,我们思维的突破口在那儿呢?
首先,你必须对事件或现象做是非判断,要对事件的各方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做是非判断或公正评价。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到底对不对?襄樊市总工会和市女企业家协会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又到底对不对?你要给出自己的结论。
其次,你要给出理由,既支撑自己判断的合情合理的分析。比如,在评价5名贫困大学生的行为上,至少可以有3种看法:做法对或错;做法虽错,但可以理解。以第三种看法为例,要说清为什么“可以理解”比如:自卑心理,心存感激但没有学会或没有来得及表达,放在心里以报效国家的形式回报恩人,或者可能以为受人资助理所当然,等等。只有做出透彻的、深入的分析,才有可能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才有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想到这一步,实际上思路就已经打开了,接下来,你只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感受最深、储备的材料最多的一个角度去写就可以了。但是,为了避免就事论事,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要有相关或类似事件的联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认识得更清楚些,更接近于本质一些,比如说,我们可以认为指责贫困的孩子和受了委屈的捐助者都有悖情理,需要我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本来是慈善,却滋生了怨气甚至仇恨。实际上,此前类似的问题,已经发生过多起。先是演员孙俪不满其资助贫困生消费过高停止了捐助;不久前深圳患者小娟将10万元剩余捐款带回老家,引发巨大的争议……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些——目前已经到了为慈善工作建立制度性保障的时侯了。
【范文】
              一路走,一路感恩
宋圣美
洒下爱的种子,善良终会长成参天大树,手捧感恩的花朵,让馨香温暖人间。
行善助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然而,作为弱者的受助方是否应该理所应当接受而毫无感激之心?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尚且不谈感恩如何彰显个人修养,就每个接受了善意的人而言,这都是一种义务,可现实却非如此,贫困大学生接受救助一年毫无感激之言;国家贫困生拿着国家的补助大加挥霍;好心人扶起摔倒的老人却反被诬陷;热心司机救助车祸受害者却遭受谩骂……
无数骇人听闻的消息层出不穷,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国人的感恩之心去了那里?
歌德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怎样对等它,它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那些拿着别人的善意而无动于衷的人,可曾想过有一天你的家人或是朋友也会如此对你,麻木是一种病,它啃噬者人的心灵,浸湿着人的灵魂,长此以往,行善之人就会因毫无动力而不愿举出双手,没有善良,没有关怀,那我们的社会又何来温暖?
当个例变成普遍,骇人听闻变成习以为常,便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问题。一方面,物质的极大丰富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献爱心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而受助者这个弱势群体也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受助者使他们习惯了别人的救助,“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的思想让他们把受助当作理所应当,也就自然没有感激之意。
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和家长在一味追求文化高分的同时,早已忘记学会感恩这一课,以致无数学子可以在考场上演算一道极其复杂的数学题,却不会在接受善意之后道一声“谢谢”。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使温暖常驻心间。君不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仍被无数人铭记心间,君不见,于玥八年间辛苦照顾养母的身影催人泪下,君不见,烂漫开放的鲜花让白芳礼老人的善行永不消退。
感恩是一座桥,连接着心与心的距离,让爱者温暖,让爱者感动。怀着感恩之心,一路走,一路成长,一路走,一路感恩。
【注意事项】
写作此类文章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要有鲜明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坚定的信仰。或褒或贬,或有褒有贬,要鲜明的表达出来。比如“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慈善伦理。
二、选择的角度要小,议论要集中,但分析应该全面、深刻。由于所提供的材料大多属于社会热点,焦点,一时从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常常需要闪开一些距离才可以看得真切一些,也就是说应该站得远一些,站得高一些。比如分析当事人的某个行为时,我们要多考虑其知识背景、周围环境、当时处境、所属阶层等要素,做一些立体的观察,多考虑一个要素就会多一个观察的角度,也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些理性的认识。
三、一件事之所以会成为焦点,热点肯定是因为产生了碰撞——地域的、国度的、民族的、思想的、文化的、阶层的、性格的及至于性别的冲突,而作为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期的中国,这种种的碰撞尤其频繁,所以热点、焦点也就不断产生,不断爆发。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最好不要就事论事,要多探讨某个事件,某个现象产生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根源,这样恐怕才能得出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时评类文章优缺点以及努力方向:
优点:
1、  审题准确,立意合理,论证严密,紧紧围绕中心。
2、  很多同学掌握了较多的素材,有些同学甚至可以旁片博引。
3、  懂得用辩证思维论证。
4、  部分语段文采较好。
缺点:
1、部分同学开头注意运用材料,但是忽略了文采,不能吸引读者眼球。
2、题目缺少内涵,不够醒目。
3、缺少具体典型的论据,口号多,显得空洞,缺少说服力。有的学生论证压力的时侯,认为我们要追求内心宁静,会写“让我们捧一杯香茗,读一卷古书”,语言虽不错,但是细细思量,觉很不现实,而进一步思考,发现,其实是同学们对于“压力”本身存在误解,或者理解过于狭隘片面,因为忙碌并不代表压力不大,就一定内心浮躁;内心宁静,不一定要如此悠然小资。同样对于感恩的问题,我们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批判,应该对于慈善制度,对于现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予以思考,在文章中有层次地进行论证。
4、内容单一枯燥,分数没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同学擅长说教,但是文章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风格。其实该展示或幽默风趣,或豪放雄健,或麻辣犀利,或灵动活泼等不同风格,文如其人,长此以往,人也失去了个性,思维容易僵化。
5、  就事论事,不太擅长举一反三,应该关注更多社会现实,对不同的或者相似的社会热点要深入思考,并探究不同现象的内在联系,由现象思考本质,这需要有一定的哲学素养。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上一篇:初中优秀作文:撤退中的变革
下一篇:初中优秀作文:是花儿总会绽放